春联,这一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美好的寓意,成为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与贴春联时间相对集中的习惯相比,摘春联的时机则显得更为多样,各地民俗的差异性在这一环节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按照「整年说」,春联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因此,旧春联需等待新的一年贴春联时才被更换,这象征着辞旧迎新,祈愿福运一整年。在这期间,如果春联出现破损,应当及时修补,保持其完整与美观。
「过节说」则认为,春联是驱赶「年兽」的法宝之一,在「年」过去之后,春联就可以被摘下。各地根据自身的民俗传统,有的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过年结束的标志,有的则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作为过年的结束。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地方和单位出于市容市貌和物业管理的需要,也会在春节长假期间或是春节长假之后统一摘除春联。
而「自然脱落说」则主张任春联自然风化,无论是风吹雨打直至自然脱落,还是春联破损后直接摘除,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更有趣的是「烧春联」的习俗,人们将摘下的旧春联烧掉,寓意着将一切不如意和晦气一同烧掉。汉族民间传说中,春联甚至是天上的神仙,焚烧后的春联会升入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情况,祈求天神赐予家庭好运和幸福。
春联在民间习俗中具有吉祥物的地位,因此,对其进行破坏(如焚烧、撕毁、涂画等)是不被鼓励的。
对于贴春联的讲究,关键在于区分上下联。一副完整的春联由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按照格律规定,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而下联则是平声字。贴春联时,根据古人的习俗,上联应贴在上方位,即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则贴在左手边。横批的书写方向,传统上是自右向左,但现代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这已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最初的形式是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时,春节的序幕也就正式拉开了。
在农村和小县城,常常可以见到用各种彩色纸张书写的春联,这些春联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前的春联是题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则改用纸张,而桃木的红色象征着吉祥和避邪,因此春联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红纸书写。庙宇则常用黄纸书写春联,而家中有老人去世的,晚辈家通常会在服丧期间(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恢复红纸)不贴红春联,以示哀思。也有地方头年贴黄春联,次年贴蓝春联,第三年贴绿春联。有的地方则选择连续三年不贴春联,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