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新年尾声的序曲,虽然言之尚早,但民间已有共识: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迎来了新年。在这特殊的月份里,每一天都充满了禁忌与习俗。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十四这一天,我们要「守财神」,「拜临水娘娘」等。
正月十四的习俗
1. 拜临水娘娘
正月十四,被誉为「临水娘娘」的诞辰,亦称「顺天圣母」。她,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一位女子,为拯救困境中的儿童,在临水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由此被民众尊称为「临水娘娘」。她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的神仙,也有地方的老百姓把临水娘娘视为是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到了正月十四这一天,已婚女子,尤其是有孕妇的家庭,都要到临水娘娘神像前,烧香祈祷,祈求家中的妇女孩子健康平安。在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民众为自己创造了一位保护神,以此克服困难,鼓舞自己。
2. 守财神
说到财神,他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神明,传说他是掌管世间财源的神明,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尤其受做生意的人青睐。我国很多节日都和财神有关,正月十四也不例外。许多地方都有「守财神」的习俗。
正月十四晚上,人们会将鞋子整齐地摆在床前,并点亮灯光,直到十五的早晨。传说财神这天晚上会下凡巡视,他会根据鞋子的数量来清点人数,然后分配一年的财运和收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财神原本是民间一个名叫张百万的富人,他乐善好施,去世前将自己的所有家产都捐赠出去,被玉皇大帝封为财神爷,每年正月十四去给老百姓分发粮食和钱财。
3. 试花灯
为了迎接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我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一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进行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之为「试灯」,以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形成了「灯市」。台州地区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
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信佛,正月十五要到庙里进香,而自己又是知县,不能随便离开。为了成全母亲信佛的心愿,他把元宵节提前一天,这样他就能陪着母亲进香。后来,这位知县将元宵节提前过的做法上报朝廷,获得朝廷的赞许,并允许临海保留这一传统。因此在台州地区,形成了正月十四过元宵的特色。
4. 喝亮眼汤
老话说「喝了亮眼汤,走路明晃晃」。据【嵊县志】中记载道:「十四夜各社庙悬灯,妇女结队同游,谓之游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谓之亮眼汤。」许多地方正月十四晚上都要喝亮眼汤。喝完这碗汤,也就意味着春节也快结束了,要开始为新的一年谋生计了。这个时候要让自己耳聪目明,打起精神,防止谋生计的时候被蒙骗了。
其实亮眼汤就是「青菜麻糍汤」,将麻糍切成细条,水开之后下入锅中,再加入青菜,放入少量的猪油、食用盐和酱油即可。春节期间吃的荤腥太多了,吃点清淡的对我们的肠胃也好。也有人说正月十四喝亮眼汤,是为了更好的观看元宵节的花灯。
5. 偷青
正月十四晚上,客家人有「偷青」的习俗,也叫「采青」。这天晚上,青年男女会结伴到菜地里「偷菜」,主要是偷葱、蒜、芹菜等寓意好的蔬菜。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会算数;偷到芹菜,寓意勤劳。偷青时不能携带刀具,只能用手拔或者用衣服包。偷回来的青要放在家门口,寓意把好运带回家。
正月十四,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和丰收;同时也会遵守一些禁忌,以尊重传统和避免不吉利的事物。这些习俗和禁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