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海外

「少子化危机」席卷中日韩:是什么让东亚女性宁愿孤独终老, 也要不婚不育?

2024-07-10海外

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面对低生育率,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寻求破局之道,而是追溯导致这些问题的源头。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女性,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选择趋势——迈向「不婚不育」的道路。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中日韩由古至今联系密切,风俗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长期的农耕社会让这三个东亚国家都衍生出「多子」「多生」的传统生育理念。

但近些年来,这三个国家都面临了共同的「人口危机」—— 出生率「一落千丈」

东亚地区已成为全球高不育率的「洼地」,每10个妇女中就有4个一直到生育晚期(35岁左右)仍然没有孩子,并且不育率的增速也相比欧美国家更快。

—【中国妇女报】

十几年前,我们还在嘲讽欧美社会不爱生孩子,谁曾想有一天「少子危机」的利剑,会成为刺伤东亚社会发展的重大暗伤。在低生育率这把利剑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重要因素。

东亚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容易走向不婚不育?

今年8月,韩国合计生育率跌至0.98。

这意味着韩国平均一名女子终生生产不足1名子女,人口死亡率大过于出生率, 成为世界上首个出生率「零时代」的国家。

专家预言,韩国将是第一个因人口减少而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

总统尹锡悦宣布韩国进入「人口国家紧急状态」,强调如果不扭转低生育老龄化趋势,韩国的人口最终可能会灭绝。

2021年,在韩国国会的人事任命听证会上,韩国国会男议员郑甲润当众斥责一位50岁的未婚女经济学家不生育,称其「未能尽到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这引起韩国社会各界的谴责。

「女博士,大龄剩女」、「高知女性,不婚不育」,这样的话题在近些年似乎越来越常见。

欧美国家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结婚年龄会显著增长,也就是走向晚婚。但 东亚女性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会跨过「晚婚」这一选项,直接走向不婚不育。

2023年韩国统计厅公布的【2022年韩国社会指标】显示,半数韩国人认为一辈子完全可以不结婚,10到29岁年龄段中近6成认为婚后不必生孩子,其中女性比例远超男性。

婚姻已经不再是女性人生中的必选项,高学历女性拒绝结婚的比例更是逐年升高。 「三抛族」成为韩国的流行词,即抛弃恋爱、抛弃婚姻、抛弃孩子。

不仅仅是韩国,日本政府2015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50岁以前从未结婚过的女性为14.06%,这种比例被称为「终身未婚率」。

研究表明,到了2030年,日本将有一半的人口独身。男性并非没有结婚意愿,而是找不到老婆,被迫「打光棍」。但女性不婚,则大多数是个人选择。

这些终生未婚的日本女性自称是「自婚族」:和自己结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逗自己开心,自己挣钱给自己买礼物……

即便是舆论的压力、养老的困境,都改变不了她们的决定。只因 步入婚姻对她们来说弊大于利。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自2007年开始,中国已婚妇女的生育率的下降趋势便十分明显。2007年的时候,23-27岁的生育率峰值为118.5‰,8年之后,峰值已经下降到了50.79‰。

而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39亿。不婚人群在单身群体中的占比约为25%,也就是说,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主义者」。 不婚人群中,一线、女性、30岁以上不婚者占比更高。

其中,在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女性生育率是最低的。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受过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1.35、0.91。特别是,中国受过大学专科、本科教育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有0.83和0.79,不仅远低于欧美高学历人群的生育率,也低于日韩的高学历人群生育率。

随着中国未来的大学生入学率进一步提高,00后、10后的结婚率和生子率,只会再创「新低」。有数据显示,如果任由这种水平的生育率持续下去,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和高学历人口在几代人后面将面临绝后危机。

越来越多东亚女性,

拒绝当82年的金智英

为什么东亚女性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作家维舟曾经给出过一个解释——

现代化在东亚社会进行得太快。一方面,它鼓励女性进入职场,去成就自我; 另一方面,传统的家长制和男权结构却保留了下来 两者冲突导致东亚社会对女性在生育上的支持严重不足。从而又引发「女性的复仇」,也就是媒体口中的「生育罢工」。

换言之,东亚传统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被打破。 婚姻的意义从传统的「生产分工」向「消费互补」的模式转变,结婚生子已经不再是女性依附男性生存的必需品,而变成了可选择项。

  • 高等教育:女性意识觉醒的助燃剂

  • 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 我国高校女生在校人数就已超过男生。 此后,高校「阴盛阳衰」现象一直保持小幅增长趋势。因此有媒体甚至打出口号——高校迎来了「她时代」。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高校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人格的塑造和观念的洗礼。

    从前的「不结婚不生孩子,人生就残缺不全」、「传宗接代是人生必须」、「没有孩子,以后老了怎么办」等陈腐观念,已经不再能「洗脑」她们接受过新知识的大脑。

    高等教育既为她们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也使得她们跳出了传统角色的束缚,不再将自身价值局限于结婚生子,而是转向寻求职场地位和自我发展。

    工作上独当一面带来的成就感,远比当某人的贤妻良母更有价值感。

  • 经济独立:婚姻不再是必需品

  •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东亚女性身上是非常贴切的。

    知识为女性带来了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也让她们拥有了实现经济独立的能力。经济独立带来的底气,使得她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拥有更多主动权,可以勇敢质疑和挑战「贤妻良母」这个单一的社会角色设定,也可以坚守内心,勇敢追求个人理想和事业抱负。

    她们选择跨越「晚婚」,直面「不婚不育」,并非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个人自由与价值实现有了更坚定的追求。

    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答题,她们的人生是一道多选题,但正确答案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

  • 自由与责任:对婚姻恐惧多于期待

  • 对于许多非坚定不婚主义者,她们面对婚姻的态度更多是矛盾和纠结, 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婚姻未知的恐惧。

    作为社会主力的80、90、00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不曾经历生活的磨砺,普遍心理成熟较晚,更自我,也更强调自由。

    恐惧进入一段未知的关系,恐惧婚姻带来的生活变化,恐惧生儿育女需要承担的高额费用,恐惧面对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联系……

    繁琐的亲情维系、牵绊的儿女情长、需要承担的家庭和生活责任、抚养孩子长大要承受的压力,以及对失去原本自由生活的担忧,都会让他们本能的恐惧婚姻、恐惧生子。

    同时,高压的工作节奏、高房价高负担、高养育成本……也都是使得年轻人对婚姻「敬而远之」的一大原因。

    任泽平等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生育报告2019】中就曾提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养老负担重、生育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 性别分工:工作、育儿「难两全」的状态

  • 东亚女人结婚,不是嫁给一个男人,而是嫁给一个家庭。

    相夫教子、家务全包、孝顺婆婆,以及一系列强加给女性外在的标准,都是许多东亚女性在考虑结婚生育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在讨论「影响东亚地区不育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时曾经总结道——

    尽管女性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好的职业前景,东亚地区许多国家仍然陷入「未完成的性别革命」,社会规范继续对妇女尤其是母亲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她们承担家务、抚养子女和照料老人等诸多责任,而劳动力市场有着严格的时间安排与过长的工作时长,使女性在生育与事业中做出权衡而选择不育。

    调查问卷数据发现,85% 的城市女性表示用人单位存在对女性的职业歧视行为。在众多不平等就业条款中,还存在专门针对女性生育的限制。

    迫使许多女性在面对生育这件事时,被迫在孩子和工作中进行二选一的两难抉择。大家只会问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却从不会问男性同样的问题。

    面对如此困境,如何破局?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首日成为票房冠军。女性平均评分9.46,男性观众平均评分1.76,评分悬殊的背后,是传统观念的博弈。

    无数的女性追捧,因为,她们在金智英身上看到了自己。

    女主金智英就是众多韩国女性中最平凡常见的一员。

    从小就感受到作为「女性」的不公正待遇:重男轻女的奶奶、遇到性骚扰、职场上同工不同酬、生孩子后被迫当家庭主妇、丈夫只当甩手掌柜、家务全包、全职带娃的价值遭到无视和贬低、日渐失去自我、人生变得空洞……

    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允许,是「金智英」们共同的悲哀人生。

    这部戏上映后冰火两重天的评价,只因揭露了生活无所不在的性别失衡现象。

    2017年5月,国会议员卢会灿将【82年生的金智英】作为礼物送给了文在寅总统,希望他——「拥抱一下82年生的金智英吧!」

    同年,韩国劳动社会研究所发布报告【82年生女性的劳动市场实态分析】。

    女议员金秀敏发起两项别名「金智英法」的法律修正案提案,旨在完善男女同工同酬制度,并提倡男性申请产假和育儿假,以减少女性独自抚养幼儿的压力。

    对于「金智英」带来的席卷式效应,中国版主编任菲表示——「她所经历的困境,往往来自稀松平常,根深蒂固,人人知晓却从未深思的日常小事。真实的力量也正来自于此。」

    女性的困境需要被看见,女性面临的现状才能获得改变。

    东亚女性越来越倾向于不婚不育的背后,不是简单的「恐婚」、「反抗」、「意识觉醒」,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投射, 代表了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多元化。

    单纯的谴责「不婚不育」和一味的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子,都不是解决困境的办法。

  • 抛弃封建礼法对女性的枷锁,不再延续传统的性别分工;

  • 摆脱「丧偶式育儿」,减少女性育儿路上的孤苦无助;

  • 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幼机制和教育体制,减少育儿求学的压力;

  • 加强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和鼓励,为女性提供更多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

  •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压力……

  • 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多维度、多方面的共同助力。

    如何在「生」与「不生」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在刺激生育的同时又不至于倾其所有,这是值得这场人口危机历史浪潮中,全社会都应当思辨的时代课题。

    只有足够包容的社会,给予女性充足的自我空间,提高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尊重女性的想法和追求,女性的选择才能够不「剑走偏锋」。

    - 今日视频推荐 -

    精彩回顾


  •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 加入英国、美国、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

    guanjia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