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海外

聊一聊当前的经济与未来的趋势

2024-03-17海外

来源:猫哥的世界

最近一两年,大家都普遍感觉日子不好过,感觉经济形势很困难,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确实也是如此。

比如2023年我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大部分都是处于衰退区间,比如我们物价指数CPI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明显处于通缩区间。

经济形势不好,大家自然就想到要找原因,然后就有人跳出来拼命带节奏。

这段时间在很多微信群里,看到大量缅怀小平同志的文章。这些文章话里话外都是在隐射内涵,什么要解放思想,什么要实事求是,什么要韬光养晦,什么要不折腾等等。

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果小平同志还那啥,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就会好得多等等。

但事实真相真是如此吗? 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1 过去经济发展的根因

过去四十年我们享受了一段非常难得的高速发展阶段,整整40年,平均增长速度差不多是9%左右,非常了不起。

但是过去40年我们的高速增长从根本上就是吃到了三个红利:

一个是城市化红利。

近8亿农民进城,这就是非常大的城市化红利。

农民在农村,以我们人均耕地不到2亩的现状,种植加养殖,每年创造的财富不过区区几千元。

但是农民进城,不管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就业,就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工资,对应创造的财富就是几十万以上。

这里城市化带来的财富增量效应是几十上百倍的,8亿农民进城,就能产生数百万亿的财富增量。

一个是加入世贸的红利。

加入世贸,外部需求打开,这不但极大刺激了我们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制造业的不断升级。

一个就是杠杆的红利。

农民进城就要买房,城市市民改善需求也要买房,两者叠加就汇聚成巨大的买房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是自带杠杆属性的,30%的首付款就能撬动70%的按揭,相当于老百姓购买力被放大3倍。

这种放大的购买力通过房地产这个管道传导到关联的一百多个行业,带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

除了房地产贷款,过去四十年我们商业银行还发放了大量汽车贷款、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

在这些杠杆放大效应影响下,我们消费市场一片繁荣。

以上就是过去四十年我们经济一直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来源:veer

也是过去四十年,特别是2000年之后,大家感觉赚钱贴别容易的根本原因。

比如买一块地皮,把售房部建起来,然后消费者就蜂拥而入;

其中有附近的居民,更多的还是区县的居民,他们挥舞着钞票,不管是3房2房还是1房都一抢而空。

不能搞房地产的就搞配套。

随便新建小区租几层商业挂一个幼儿园的牌子,然后就有家长排着队为小孩报名。

第一轮招完生,第二年又有更多孩子报名,小区里还有一茬茬婴儿出生,将幼儿园填得满满的,生生不息。

感觉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印钞机,源源不断的财富就这么无穷无尽吐出来。

不搞幼儿园就在小区租个门面搞五金搞建材,新房大量的装修需求,让小区这些五金建材店也赚的盆满钵满。

不搞五金建材就搞餐饮,或者包子馒头油条豆浆,或者快餐面条,或者炒菜汤锅,同样也是生意兴隆。

除了这些线下的传统生意之外,2000之后线上的生意同样好做。

2000之后的淘宝天猫,2014年之后的微商都是线上的风口,只要去干就没有不发财的。

为啥过去线下线上都能一片繁荣?

说白一点就是城市人口在急剧膨胀,经济在增长,老百姓收入在增加,叠加杠杆放大效应,市场需求感觉就是无穷无尽的。

2 当前经济现状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能永远持续吗? 不能!

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城市化。

2023年,我国城市户籍化率已经超过65%,加上流动人口实际城市化率超过75%。

农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城市化率已经到顶,城市人口除了少数地方已经不再膨胀。

城市化红利没有了。

海外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海外市场也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

虽然我们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来深耕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即使发展中国家市场起来,也不过能填补欧美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缺口而已。

海外市场是没有多大的增长潜力的,这就意味着加入世贸的红利也没有了。

来源:veer

我们再来看看房地产。

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6平,在发达国家中也能排到第10,自有房率超过90%。

全世界数一数二,房地产发展已经非常超前,房地产需求也已经到顶。

人口老年龄,居民负债率超过62%,地方政府负债更高。

简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是居民还是地方政府杠杆是加不动了。

这就意味着杠杆红利也没有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式就是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城市化红利、外贸红利、杠杆红利全部消失。

如果我们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台汽车,驱动这台汽车过去高速行驶的动能已经在逐渐熄火。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状。

想舒舒服服还能躺在过去的经济模式里享受高速发展的红利是不可能的。

这是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当领导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怎么办?

就只能去推动经济转型,用新动能替代驱动过去经济增长的旧动能。

但是一个人口14亿,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20万亿的超大型经济体要转型,要找到新动能,谈何容易!

3 如何实现经济转型?

从历史规律来看,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高速发展期结束之后,在人口老龄化以及杠杆加不动之后,都有一个经济降速,或者资产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危机。

比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本质就是强行给底层人群上杠杆),或者资产泡沫破裂叠加经济停滞—比如90年代的日本。

我们呢?

还好,只是经济降速,房地产国家托着,资产泡沫还没有破裂。

但是,我们也要有心理准备,这个转型期也就是经济降速期肯定会很漫长。

不要期望2-3年中国经济就能回到一个非常健康的高速增长状态。

当然,如同很多人宣扬的中国会如同日本一样也要失去20年,我也觉得不大可能。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日本政治不独立,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很低。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升级就触动了老美的利益,结果老美一巴掌打过去,日本也只能低头服软——

签订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升值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接着就是日本芯片产业被肢解,汽车产业被压制。

产业升级停滞不前,日本才有了失去30年。

中国不但政治独立自主,而且还真能与老美掰手腕。

2018年美国同样是提出不准中国产业升级(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结果中国针尖对麦芒。

一方面硬怼老美的贸易战,另一方面反而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5年时间成效显著。

一个是现在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就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历史机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国是没有这个机遇的)。

前面我说过,我们现在必须实现经济转型,用新动能替代旧动能。

那么转型怎么转?

在人口红利没有,杠杆红利没有的情况下,转型的大方向就只能是想办法提高人均劳动效率。

提高人均劳动效率有两个路径。

一个是产业升级,把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抢过来;

一个就是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给传统行业赋能,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让传统行业劳动效率大幅度提升。

这两条路我们都在努力,一个都不放弃。

我们搞芯片,搞造船,搞汽车,搞大飞机就是走产业升级的路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专精特新战略,培育与发展上万家不同领域细分赛道的隐形龙头。

这同样是产业升级的路子。

我们提高质量发展,提新质生产力,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什么时候这两条路都跑通了——

以中国巨大的人口体量,跑通一条路子都不行——

那么中国经济就算是重新回到健康良性的增长轨道。

这个周期比较漫长,可能要5-8年时间。

把这个逻辑搞清楚了,国家的思路或者说宏观调控的思路就能一目了然。

站在国家的立场,对于经济转型期宏观调控的思路其实是很清晰的。

一个是对传统经济要托住。

不能让经济失速,不能让失业率太高,不能让房地产资产泡沫破裂。

所以一旦出现经济可能失速,房地产继续下行等迹象,管理层都会出手托一托,但也仅限于托一托而已。

为什么?

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转型,如果在旧有的传统经济投入太多的资源(特别是房地产领域占用太多的资源),这对于转型的大方向是不利的。

所以从去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的救市政策总是一点一点的给,什么时候房地产企稳了,什么时候就会停止喂奶。

一个是经济新动能建设要加快。

我们的产业升级在提速。

我们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跃升世界第一,去年我们全年汽车销售突破3000万台,其中出口522万台。

我们的大飞机开始商用,并且在海外已经拿下上千架订单。

我们的芯片已经实现28纳米生产国产自主化,14纳米生产国产自主化指日可待。

7纳米生产国产自主化有望在2025年实现,与2018年相比,2023年我国芯片进口减少了一半以上。

我们的专精特新战略已经孵化出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更是进一步孵化出小巨人企业近1万家。

未来3年之内,上述数据有望再次翻倍。

我们的数字经济建设,我们人工智能应用(包括算力建设)也在提速。

本次两会总理就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

总理这段阐述其实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后面来谈。

以上就是中国大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天大地大,经济转型升级最大。

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关口,冲过去就是民族复兴就是世界之巅,冲不过去就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与经济转型升级相比,其他问题包括台湾问题都是可以往后放一放的——

75年都等过来了,多等个5年8年难道天还会塌下来?

这段时间,因为金门事件,网上很多人都在喊打喊杀,好像我们在这个时候不动武就是绥靖就是软弱。

说实话,喊打喊杀的人都是看不清大势,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在自己经济转型期间会主动选择战争。

当然对于金门事件,不选择战争并非意味着就要纵容台湾民进党的嚣张气焰。

国家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都还没拿出来,这些工具一旦拿出来,收拾弯弯几个跳梁小丑根本不在话下。

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全力以赴实现我们经济的转型升级。

4 总结与展望

了解了上述经济脉络与背景之后,下面我来回答之前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发展,过去我们依赖的城市化红利、杠杆红利以及加入世贸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

目前我们必须推动经济转型,用新动能替代旧动能。

站在国家的立场,宏观调控主要就是干两件事:

其1,就是尽量降低转型过程中的痛苦,让经济转型实现软着陆。 具体手段包括不限于降准降息、财政扩张,房地产托底等等;

其2,就是加快实现经济转型,让转型周期变短。 具体手段包括不限于用举国体制推动核心产业快速升级,大力实施专精特新战略,加快实施数字经济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等;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适应当下这个经济转型周期?

国家在转型,企业与个体也要跟上,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就要破除路径依赖症。

说实话,过去我们大多数企业能赚钱,能过得很舒服根本原因还是建立在城市化红利与杠杆红利基础上。

现在这两项红利没有了。

如果还是因循守旧,固执认为过去我就是这么赚钱的,未来靠着简单复制模式依然能赚钱,大概率会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请记住,数字经济与互联网给传统经济赋能,不是企业在社交平台上简单注册一个账号,发布一些企业信息就万事大吉。

而是要通过与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效率与劳动效率的提高。

举个例子。

过去企业发展基本遵循做加法的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有盈利了要扩张了,就要多开店,要多招人,开拓更多的业务。

最后的结果就是员工越来越多,资产越来越重,效率也越来越低。

这种模式过去能成为主流,根本原因还是过去有城市化红利、杠杆红利。

现在城市化红利没有了,杠杆红利也没有了,整个社会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基本经营模式就必须寻求转型。

怎么转型?

大致思路就是三个方向:做轻,做近,做减法。

何为做轻?

过去企业扩张是一定要多开店才能多引流,才能增加更多的销售。

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资本越做越重,企业负担与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互联网时代如果要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首先就是企业资产要做轻,越轻越好。

将传统资产用数字化资产替代,将传统引流渠道同样用数字化渠道取代。

这种商业模式就能极大降低企业的负担,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何为做近?

在传统经济中,客户与企业距离是很远的。

企业与客户之间也缺乏直接沟通渠道,即使是发布促销信息也需要投放大量的广告成本。

互联网时代如果要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第二点就是让客户距离企业更近,甚至可以直接快速交流与沟通。

这个领域目前有很多企业都探索出成功的模式,这里就不展开了。

何为做减法?

过去传统企业最喜欢在业务领域做加法,以更多的业务期望去兼容更多的消费者。

这种做加法的模式在城市化红利与杠杆红利的时期是可行的。

但是在目前产能普遍过剩的时代,业务领域做加法不但会极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更为重要的还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企业做加法,不如聚焦主业做减法,将边缘业务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统统砍掉。

这种做减法的模式也符合将企业做轻的趋势。

最近一两年我在不同渠道也接触了不少企业家,各行各业都有。

总体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抱怨经济形势不好,但是大部分人却缺乏转型的意识与准备。

少部分企业家也在寻求转型,但是聊了一下,他们的转型无非就是优化管理,减员增效等传统的模式。

对于利用互联网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给传统行业赋能,重塑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的大趋势基本就是一片茫然。

所以,与其说他们感觉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是经济大环境不好,不如说是他们的经营都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营的企业被市场边缘化被淘汰就是一种必然。

欲练神功,挥剑自宫。

现在束缚我们大多数传统企业转型的恰恰就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与路径。

所以,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舍不得砸碎旧有的坛坛罐罐,是根本不可能带领企业跟随这个国家的步伐实现华丽的转型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与其喋喋不休祥林嫂一般天天抱怨经济大环境不好(其实也没啥意义),不如多花心思琢磨一下自己怎么转型。

在时代的大趋势面临,个体是非常渺小的,转型还有机遇,不转型就只能被淘汰。

曾经看到网上有一句话很经典: 在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浪潮下,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次。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还算是客气委婉了,更直白的表述应该是: 在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浪潮下,所有的行业都将重做一次!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能否闯过这个经济转型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呢?

这个问题我倒是从没怀疑过。

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亿;

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有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有顶级基础设施,有发达的物流;

再对比一下国际上大都是一群草台班子的对手,完全没有理由不看好中国的未来。

本文来源猫哥的世界,版权属于原作者


热文推荐




点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