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黑麦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是个主厨,经营着一家生意时好时坏的苍蝇馆子,某天晚上,店里的生意还不错,客人频繁下单,把厨房搞的异常纷乱,面对着满地的面包屑、酱汁,和操作台上来不及收拾的各种原料,你有些慌乱。身后不断有厨师在抱怨着又要延迟下班,和发出报警的烤箱、烟感组成「交响曲」,突然你手下的两个厨师因为锅上的东西做糊了而互相推脱,吵闹之间,他们即将大打出手......
这时,你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你猛然间回想起一年前,你还是纽约一家米其林三星厨师的时候,你穿着整洁的制服,在有条不紊的出菜,偶然间,一个小小的失误,引来你的主厨老板走到你的面前,对你的同事,对你的出餐速度,对你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发问且责难,并不断的要求你回答,「好的,主厨 (Yes Chef) 」 ......
作为厨师,或者说当你站在一份工作岗位上时,你几乎无处可逃,面对困难,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并尽全力把它做好,这不会解决所有的困难,也不会让你摆脱困境,它只会让你的处境稍微轻松一些,并且你知道,如果你松懈了,放弃了,你所构建的一切,就会在你面前轰然垮掉。
这样故事在美剧【熊家餐馆】里频发,无论这家餐厅进化到何等规模和地步,令人崩溃场面也会随时爆发,焦躁、不安、敏感的情绪始终伴随左右,如同我们的生活。
【熊家】的故事设定颇为简单,即将步入中年的优秀主厨卡米突然接到了哥哥自杀的死讯,这个曾经渴望成功,曾经渴望与哥哥一起工作的卡米,辞去了纽约的工作回到老家芝加哥,接手哥哥留下的一家看起来十分破旧的三明治快餐厅,他想要在这里重新开启事业,顺便与家人和店里的员工重构关系。
卡米的角色由【无耻之徒】中扮演菲利普 (Lip) 的杰瑞米·阿伦·怀特 (Jeremy Allen White) 饰演,由于两剧的故事都发生在芝加哥,所以有不少观众把【熊家】称作【无耻之徒 在厨房】。2022年6月【熊家】上线后,很快获了IMDb 8.5、烂番茄指数100%的好成绩,豆瓣网友也给出了8.6的高分,【卫报】影评称它讲述了2022年后疫情时代的集体生活压力;是继【广告狂人】后最出色的职人剧。FX和Hulu平台在【熊家】第二季上映四天后宣布,该剧已成为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首播 剧。随后,在【熊家】相继拿下艾美、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等诸多奖项。
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斯托勒
(Christopher Storer)
是这部剧的主创,如今42岁的他曾在芝加哥的郊区帕克里奇长大,过去 20年中,他一直住在洛杉矶,参与了电影【八年级】、电视剧【拉米】【返校之王】等名不见经传的作品。
斯托勒一直觉得行业剧里经常讲一些「狗屁不通」的故事,那些剧情无法还原真实,所以在【熊家】中,斯托勒将肮脏的地板、卫生检查、隔油池、工资单、税收 ...... 这些在大多数编剧看来极其无聊的内容,变成了与展示厨艺、创作菜单,接待美食评论家 ...... 同等规格的工作,并且它真实的暴露出所有工作内容的「肮脏和麻烦」——在厨房的那道门口后,蕴藏着大量不可思议的,与光鲜的餐厅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工作。
熊家餐馆的原型,是芝加哥的一家小饭馆,老板祖切罗和斯托勒从幼儿园起就是好友,斯托勒把自家人的矛盾、冲突和荒诞故事,嫁接在了这家同样充满复杂关系的餐厅里。斯托勒说自己认识不少厨师, 厨师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永远在忙,忙到不了解厨房外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痴迷于烹饪,也执着于这份压力,以至于当他们走出餐厅,也无法将自己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
【熊家】最初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揭示了厨房的混乱。 厨房着火、马桶发大水、天花板长满霉菌,厨师突然消失,供应商送错货,种种乱象都成为了这里的日常。导演斯托勒最初选用的剪辑方式,也是「摇滚乐」式的,它凌乱且出其不意,数个极近的镜头特写就罗列出了炉灶上的繁忙场景,晃动且有意倾斜的画面,让人看了极度不安。某集,厨师们相互推搡,随即电箱烧了,年轻、聪明的女厨师悉尼则在屋外夹起篝火,暂时搞定了一切。或许厨房中总有解决之道,就像我们的生活。
卡米是个有天赋的厨师,他总会回忆起自己在纽约、哥本哈根的米其林餐厅工作时的模样。一边是高级、整洁,训练有素的厨房,一边是路边的小餐厅,两种厨房纵然有着天壤之别,当也有着共同之处, 它的共同点是作为食客的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的,我们无法想象那道门后的「艺术家」们在用何种心情烹饪着他们最重要的食材——「焦虑」。
第二季的节奏稍微放缓了一点,十集内容都集中在装修上,由此也腾出时间塑造人物。卡米的表哥Richie在失去妻子后,才意识到如何去理解别人说的话,在芝加哥最著名的餐厅里,他用一周的时间去学习如何通过取悦他人而让自己获得成就感或是存在感;大姐Tina学会了如何感恩;甜品小子Marcus也在哥本哈根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 由此,我们也更了解了「熊」的意义。
在故事的最初,熊是哥哥给卡米起的绰号,这个爱称让卡米在开启事业时如同获得了熊的耐力与力量, 当然,卡米并不是家中唯一的熊,哥哥迈克尔有时也被称为「米奇熊」,姐姐娜塔莉的绰号是「糖熊」。在第二季第6集【鱼】中,一家人开始讨论起熊作为动物的善良、敏感、忠诚、无私和富有同情心,当然,熊的攻击性也在之后的剧情中一展无余,在家庭聚会上,每个人都似乎具有攻击性,它是这个家族的某种基因。 当然,对于所有人来说,每个人都要面对「一头熊」,记得这部剧的开场么,一只从笼子里缓慢走出的熊,对着弱小的卡米紧逼而来,这仿佛隐喻了每个人的生活,如同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熊。
故事进行到第三季时,斯托勒在叙述中用到了大量的拦腰法 (In medias res) ,为了填补背景故事,他用倒叙、跳叙以解说早前的事件、纠葛、登场人物和故事背景。但这一做法招来了两级的评价,观众和大众媒体称其「退步」,【纽约客】认为「内容过多,烹饪不够」,【卫报】也直言沮丧。但在烂番茄上,专业影评人也给出高分,他们认为大众如同食客,把精美的食物直接扔进垃圾桶,如果他们真的认为第三季太糟糕了,那他们和卡米一样,像「熊」一样过激。
在第二季的又一次荒诞结局后,第三季的焦点集中在初出茅庐的卡米和同事们要如何赢得米其林的一颗星。这是缓慢增压的一季,每日重复的营业转化成无聊枯燥的日常,所有的虚无都在铺垫着下一场焦虑,虽然工作环境变了,但焦虑如同疾病一样,在厨师之间传播着,崩溃永无止境,每一次崩溃之后,迎来的是更加的崩溃。
短暂回忆换来停滞,一家高级餐厅的关门或许换来短暂的喘息。在这一季,名厨接二连三的出现,其中包括芝加哥著名的主厨格兰特·阿卡兹 (Grant Achatz) ,杜弗雷斯纳 (Wylie Dufresne) ,甜品厨师托西 (Christina Tosi) 等。三星厨师托马斯·凯勒 (Thomas Keller) 以自己的身份闪回到故事中,讲述了卡米第一天在他的餐厅学习给鸡肉去骨的情景。
对于多数食客来说,米其林的1或3星可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对于厨师和餐饮从业者而言,米其林是一种肯定,甚至是信仰,那些星级和美食家的评论,是主厨们为自己设定的重重障碍,他们注定要为无形的目标去奋斗,但也始终徘徊在永恒的矛盾中。 甜品厨师得到的箴言,是你无法永远成为行业的第一,当时认清这一点时,你就会把竞争对手当成学习的榜样,你会从而发现自己有更多上升的空间,把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但一方面,当你真实的面对米其林评委和专业媒体的评论时,又会陷入到一种莫名的纠结中,无法释怀。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剧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甜品小子在自我成长后佩戴的手表从复古的卡西欧换成一块天梭,道具师劳拉·罗珀 (Laura Roeper)说,在厨房里,能让你紧张起来和冷静下来的只有时间,因为整部剧都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厨房的墙上贴着那句被厨师视作箴言的话:「每一秒都至关重要」(every second counts)。
最后一幕,卡米盯着餐厅的评论陷入沉思,芝加哥本地乐队「碎瓜」 (smashing pumpkins) 的歌声响起,这首歌名为「缴械」 ( Disarm ) 或许卡米也意识到,是时候收起熊的「利爪」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故名厨安东尼·伯尔顿 (Anthony Bourdain) 在1999年时为【纽约客】写的一篇专栏文章,在文章中,他讲述了厨房的机密,讲述了厨师们的小心思,在最后,他写道 :我热爱我所做的事事业,我热爱烹饪,我热爱美食。但要明白,最好的食物总是一场冒险。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