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看了苏轼的菜谱,才明白人生再难,也要好好吃饭

2024-05-07情感

点击下方海报 立即抢订

十点读书自营书【中国国宝全书】

林语堂说过: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做官40年,被贬33年,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不改其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仅走到哪,写到哪。

更是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吃饱。

到了黄州吃猪肉,到了惠州吃荔枝,去了海南吃生蚝。

翻遍苏轼的菜单,更是出现了老鼠、蛤蟆、河豚等稀奇古怪的食材。

明明是四川人,苏轼却有着广东人的好胃口。

但是,苏轼吃东西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他还吃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学。

正如【风味人间】所说:

「只有经历过低谷和种种不如意,才更能知道,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竟来得如此珍贵。」

一荤一素,藏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人生「何以解忧」,唯有这些吃过的美食。

大众眼中,苏轼一直以来都是乐观的代表。

甚至有人说如果要从李白、杜甫、苏轼中选一个作为旅游的伙伴。

毫无疑问,一定要选苏轼。

因为李白太过自我,杜甫太过敏感,唯有苏轼足够豁达乐观。

即使突逢雨天,都能不骄不躁,慢慢悠悠来上一首【定风波】。

但除了乐观以外,苏轼还有着争强好胜的另一面。

苏洵曾在【名二子说】中解释儿子苏轼、苏辙名字的来源。

他希望苏轼能像车前的扶手一样,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

担心儿子「不外饰」,锋芒毕露引来灾祸。

但即便有了这个名字,苏轼也不见得安分。

年幼时的他便爱折腾,有时候兴头上来了,便坐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

或者跟小伙伴们一起挖水沟,把水沟想象成长江大河。

当然,这个时候他已经很爱吃了。

跟着表弟一起「狂走从人觅梨栗」,撒欢似的摘野果。

相隔古今,苏轼这个古代儿童跟现代小孩一样,爬山下水玩泥巴,调皮的事情一件也没少干。

但当时10岁的苏轼,也有着自己的理想:

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

敢于查办贪官污吏,为治国理想付出生命的代价。

苏轼以此为目标,一心苦读。

仁宗嘉佑六年,年仅20岁的苏轼在礼部复试中以【春秋对义】取得进士。

欧阳修大赞其文章,和弟弟苏辙同榜应试及第的声名更是让苏轼名动京师。

接连不断的好消息,让苏轼在这个阶段难掩意气风发的心情。

两年后,父子三人举家迁往京城。

十月初出发,走水路上京,船经嘉州、泸州、渝州、涪州、夔州。

在这段旅途中,他写下了「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的诗句。

也在这里,做出了苏氏私房菜的第一道美食:

冷锅鱼。

当时船过渝州,苏轼拜访了好友王道矩。

王道矩作为东道主,拉着苏轼上了画舫。

画舫在长江上行驶,而他们则在船上设宴饮酒吃当地最时兴的鱼火锅。

本该边涮边吃,但苏轼觉得天气热,这样吃太燥不尽兴。

苏轼开始了自己的折腾。

图片来源:B站@王哥盐帮菜

水里捞上来的鱼处理好清洗干净,鱼肉切成条下锅。

先是在高温下爆炒,让食材继续保持鲜嫩的口感。

再用微火闷煮,到这时热气扑腾,鱼肉香气扑鼻。

最后再用火锅料拌匀,倒入冷锅中。

口感麻辣鲜香嫩,吃得王道矩拍案叫绝。

因菜上桌时,锅是冷的,菜是热的,苏轼由此起名为「冷吃鱼」。

偏爱折腾,追求极致。

嫌弃时下做法,便擅自做加法。

亦如苏轼对朝堂局势的态度:

有着自己的见解,野心勃勃,随时准备一搅风云。

苏轼极爱吃,常常吃得肚皮滚圆。

有一次晚餐,他酒足饭饱后,挺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在家中慢悠悠地散步。

突发奇想,指着自己的肚子问家里人:

「我的肚子里有什么?」

有人说是满腹经纶,也有人说是一肚子的学问。

只有朝云说出了正确答案:

「这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了哈哈大笑,恰似对这场失意仕途的回应。

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被囚禁一百多天的苏轼被一贬再贬,从黄州、惠州到儋州。

写下【记承天寺夜游】时,已经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之久。

和张怀民一同夜游的苏东坡,早早地学会了自我排解。

但刚到黄州时,他的日子却没有这么好过。

就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每个月的俸禄是四千五百钱。

这笔钱既要拿来安家,又要养活一家老小。

就像现代的我们一样,拿着几千块的工资。

每个月既要还房贷车贷各种贷款,又要付房租、水电、伙食费。

辛辛苦苦换来的报酬,到最后尽数填进这些生活开销里。

苏轼也是如此,因此不得不扎紧裤腰带,过上精打细算的日子。

一边开源,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建了一个居室,上挂「东坡学堂」,自称「东坡居士」;

另一边节流,拿到俸禄之后就把钱分成三十份,用麻绳串起来挂在梁上。

每天取下一串拿来买菜,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倘若有剩余,就能在好友聚餐时,拿钱买酒喝。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以至于苏轼都开始打起了猪肉的主意。

时人爱吃羊肉。

羊肉价贵,猪肉价贱。

这低廉的价格正好便宜了苏轼。

他买来了猪肉,洗干净锅。

锅里放上一点清水,灶上用杂草点燃火苗,木柴维持火势。

再倒上点酱油,用小火慢慢煨着,等着猪肉在木柴的攻势下,慢慢成熟。

火候足了,肉便美味了。

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在惬意谁也不需要理会。

简单一道煮猪肉,却是流传千古的美味佳肴。

作家王水照在【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一书中写道:

「苏东坡研究美食跟我们今天研究美食不一样,他主要是为了生存。」

初入朝堂,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吃的是「食不厌细,脍不厌精」的冷锅鱼;

远离京城,被贬黄州,他吃的是低贱的猪肉,用的是再简单不过的烹饪手法。

心境不同,但不改对事物的热情。

管好一日三餐,也是对生活的自救。

林语堂在【苏轼词传】中对其评价: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接连被贬,尝尽人世间的辛酸苦辣。

苏轼却始终不改其乐观本性。

到什么地方就做什么样的事,吃什么样的食物。

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比如被贬惠州后,苏轼看到惠州百姓出行只能依靠船行。

他便提出修建桥梁的建议,打通各方关系,亲自捐赠财物。

同样,在落后的惠州,苏轼也不改其吃货本性。

看到市井虽寥落,羊肉摊上却依旧能每天宰一只羊。

便难掩激动的心情,盯上了羊肉摊上羊脊骨。

因为比起猪肉,他更爱吃羊肉。

比起权贵人家都会买的羊肉,他愿意食用这没人要的羊脊骨。

虽然只有附骨的那一点点羊肉,他已然心满意足了。

苏轼把曾经折腾冷锅鱼的精力,放在了羊脊骨上。

买来的羊脊骨用小火慢炖,吸饱汤汁精华,变得软烂入味。

再用黄酒浸泡,羊脊骨便有了扑鼻醇香。

最后再放点盐,慢火烤制,外焦里嫩,咸香诱人。

关于这道美味,苏轼特地写信告诉了弟弟苏辙: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

而弟弟苏辙,吃了三年,也未能明白这骨头的美味。

说到底,是因为两人的境遇不同。

什么面子、虚名通通不重要,被贬多年的苏轼早已明白:

学会低头,人生照样也是诗与远方。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去世前三月,苏轼曾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为官几十年,他印象最深刻的依旧是自己走过的路,吃过的事物。

千百年过去,身处现代的我们和苏轼一样,跟「吃」依旧有很深的不解之缘。

是清晨菜市场的人来人往,人间烟火。

是打工人早起为自己准备的盒饭,上班间隙之中打开外卖平台寻找美食犒劳自己的肠胃。

也是黄昏日落,饭菜上桌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

蔡澜曾说过:

「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热情,其他的可以消失,但是热情不可以消失。」

你如何对待事物,决定了你如何面对生活。

会吃的人生,没有低谷。

食物要趁热品尝,人生要过好当下。

天大的事,也等吃完饭再说。

点个 【在看】 ,愿能享受美食,也能享受美好人生。

你们爱做饭吗?最喜欢苏轼笔下哪种美食?对于食物有没有特殊记忆?又有为了庆祝某件事积极准备过饭菜吗?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十点君说



上市三天就断货的重磅级 【中国国宝全书】 来啦

12 斤重的珍品大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完整覆盖 10000 中华文明 史。

一书汇集 全球50+顶级博物馆,1000+镇馆级国宝

青铜器、玉器、陶瓷、珐琅、书画、织秀……考古学家带你 360°无死角看懂文物。

眼界、见识、审美,叠加升级 给你一场 「帝王级」的艺术盛宴。

原价 998元 十点限时优惠价 仅369元

现在下单,独家赠送 价值500元的5大赠品, 仅限前100名!

典藏版艺术大书【中国国宝全书】

仅限100名 点击海报立即抢订▼

作者 | 微微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