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亲密关系底色:原生家庭决定择偶模型!

2024-05-20情感

在感情里,回避型的表现,有时候真是反常到让人觉得离谱。就比如,当你不搭理他,对他冷淡的时候,他反而像只小猫似的,巴巴地想要靠近你、讨好你;可你越是真心实意地去夸他、帮他吧,他却像个刺猬似的,立马竖起全身的刺儿扎你,然后逃离你。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说回避型真的是那种「受虐狂」,只喜欢那些对他们不感冒的人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底色,往往都是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设想一下,那些在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被父母深深地爱着,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倾向于寻找与父母相似的人作为伴侣。这是因为他们视父母为榜样,同时也渴望那种与童年相似的温暖和熟悉感。那这种模式,我们就称之为 延续模型

然而,对于那些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来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可能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控制甚至打压,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会选择与父母截然不同的人作为伴侣,以此来逃离童年的阴影,并试图弥补那份缺失的爱。那这种模式,我们就称之为 补偿模型

而回避型,往往就是生活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的那类人。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用补偿模型来择偶,也就是去寻找与父母完全相反的伴侣,就是那些温柔、体贴、能够包容他们,又愿意奉献自己的人。而这样的选择,其实是他们对父母多年忽视的一种 反抗。

因此,这样的择偶方式往往就 导致他们过于关注对方,盲目期待对方能给予无条件的、完美的爱,却忽略了亲密关系的真谛 —— 爱,是双向的。 所以, 他们满怀热情地追求伴侣,幻想着只要和对方在一起,就能获得无条件的爱,从而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但当两个人真正进入亲密关系后,一旦他们发现伴侣的付出和体贴背后,也充满了依赖和索取,那种童年时被父母打压和控制的恐惧便会瞬间涌上心头。于是他们开始回避,开始逃离,试图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所以回避型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其实是找到一个能够无条件满足他们幻想的伴侣,也就是那个愿意无条件地爱他们、包容他们、满足他们所有需求的人。然而,在真实的亲密关系中,付出与回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付出的越多,对伴侣的期待也自然会随之增加。因此,当你与回避型恋人深入交往,要求他有所付出的时候,这往往就会打破他心中的完美幻想。他就会觉得你并非他理想中的那个人,然后 选择迅速逃离。

那面对这种情况,最明智的做法其实就是: 避免将矛盾上升为个人情感的攻击或对立。

什么意思?就是在与回避型相处时,你要尽量避免使用威胁、命令或指责的言辞去跟他沟通。相反,你应该释放足够的安全信号,让他明白,无论他有多少缺点和不堪,你都会无条件地爱他、包容他。他无需变得更好,你都会一直守护他。

因为 回避型之所以害怕被控制、被打压,并因此选择逃离,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害怕自己不配得到爱。所以,与其使用诸如「你不爱我了」、「你错了」、「你怎么就不能 ... 」等 等这些带有情感攻击意味的话语,不如尝试用更温和、更自然的方式来 表达,比如「看到这样的美景,我第一个就想分享给你」 ,或者「今天买的饼干很好吃,下次带你一起去尝尝」。

这种不带有任何条件和要求的方式,只是单纯地表达了你的爱意。当他感受到这种纯粹的爱时,会更容易打开心扉,接受你的提议。也就是说,你要学会将爱跟分享、跟一起去做事情等等结合到一起,学会使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走进他的内心,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回避型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包容时,他们会更加信任你,也会愿意与你共同成长,因此,会更容易接受你对他的改造。但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