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这部热搜刷屏的综艺,掀开了内娱「演技遮羞布」

2024-03-26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魏侨

从诞生以来,演技类综艺就离不开「Drama」的话题。经历了几年井喷式的发展之后,观众对于演技类综艺上演员洗白、导师吵架、情怀营销等等套路已经非常熟稔,如今强弩之末的演技类综艺向着话题与争议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

第一季已经贡献了无数「名场面」的【无限超越班】在低迷的口碑之下顽强地推出了第二季,节目一播出就再次凭借学员争议、导师毒舌以及令人迷惑的表演片段持续占领热搜前列。

以发现演员、锤炼演技为名推出的演技类综艺,成为了观众宣泄「苦内娱无演技久矣」的窗口。 7年以前【演员的诞生】中尚且有苦无出路的好演员在节目中贡献惊艳表演,而如今观众一边看节目一边评论:「糊都是有原因的。」

7年过去,演技类综艺显然无法为演员的系统性培训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每年被艺考生挤破头的高校表演系,还是市场中参差不齐的培训班,亦或是重点单位或者平台牵头的演员培训计划,都不能保证影视剧市场中的演员质量,每年依旧有许多演技欠缺的演员占据着主流市场。 观众能否看到好的演员,并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市场问题。

无论是情怀还是噱头,【无限超越班】试图复制TVB艺员训练班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在当下的影视剧市场里,我们缺少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培训班。

不同的时代浪潮,同样的演技困局

如果说早年间的【演员的诞生】还存在着一些挖掘「遗珠」的可能,而到了【无限超越班】,节目从选角到台本都完全向着话题看齐。十八名艺员每个人身上几乎都有着丰富的话题与争议,面试环节成为了大型澄清、解释、表忠心的现场。

朱梓骁讲为什么要去带货,金莎又把自己和小男友的「困境」讲了一遍,焉栩嘉模棱两可的说法仿佛没有澄清,节目组甚至安排了曾志伟硬cue纪凌尘的「大海哥」称号…… 一时之间观众也分不清他们是来开倾诉大会还是来磨炼演技,此时不得不出来推流程的吴镇宇和尔冬升倒成了观众的「嘴替」。

话题度拉满了,而演技更多地体现在导师们的欲言又止上。

另一方面,节目对于嘉宾的选择的确极具代表性。早年间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多是凭一部热播剧声名鹊起,比如金莎、张栋梁和朱梓骁,他们成于偶像剧也困于偶像剧,在当下的年龄终于无戏可拍。选秀时代之后演技类综艺永远少不了的「秀人」是何洛洛与焉栩嘉,短剧席卷的时代也有了从爆款短剧中走出来的锦超,大多还徘徊在演员的大门口,亟待寻求其门而入。

最具话题的除了凭借恋爱收获热度的纪凌尘,还有作为著名「二代」在演艺事业中寻找自我的向佐。 他在自顾自地展示完自备片段之后,导师们贡献了整场节目的最佳演技。年轻一代中有更多的科班出身,大多按部就班地在校园剧、偶像剧中打转,小有名气却又缺乏真正的代表作。

唯一一个在TVB培训体系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高海宁已经是演技优秀的存在,作为喜剧演员的许君聪也颇受观众认可,但在集体创作中仍然难以扭转乾坤。 节目播出至今,称得上优秀表演片段,仍然只有面试阶段导师叶童和梁家辉的现场示范。

在看过了演员们的小考片段之后,观众几乎可以确认,无论是否出身科班,无论戏龄长短,对于无戏可拍的演员来说,演技不足依然是他们身处困境的主要原因。

面试结束之后,尔冬升体面地总结陈词:「我觉得这次来的演员都蛮真诚的,很坦诚地说自己遇到的问题。」但事实上遭遇职业瓶颈或者角色固化只是一个好听的托词,这些曾经或者正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演员们,如今竟然极少有人能在一场模拟的剧组面试中拿出一场真正合格的表演。而第一轮的片段拍摄结束后,导师们提出的问题,诸如现场秩序,情绪管理,对不同类型人物的理解等等,都不过是演员最基础的专业能力。

作为职业演员,其中许多人的确需要从头开始,但事实上可能没有人想真正从头开始。

他们在「演」什么?

从第一季开始,【无线超越班】就以再现TVB艺员训练班为节目主题,试图还原TVB演员从龙套到配角再到主角,一步一步磨炼成为真正演员的路径。但在当下影视剧的创作环境里,所谓的培训体系只能是节目中吸引话题的噱头。

当节目进入「跑组」阶段,情况变得更加不可控。所谓的「龙套」只是宣布规则时的设定,实际上仅仅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演播室里的片段考核。 而简陋的环境中反复的「试戏」,与其说是考验演员,不如说是考验负责搭戏和指导的导师。

节目组选择【新龙门客栈】【无间道】【唐伯虎点秋香】等经典剧目进行演绎,很显然是希望勾起观众的怀旧情怀,提升节目的话题度。 但有经典片段珠玉在前,节目中过家家一般的再现更加让演员们的演技短板暴露无遗。

跑龙套在过去的TVB或许是锻炼演技与锤炼意志的有效方式,但对于真正的龙套演员来说,选择角色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试戏机会几乎是天方夜谭。而比起镜头下各有所短的表演,演戏之外的吵架、抱怨、情绪化戏码显然更抓人眼球。

综艺节目里用以制造话题的镜头,观众已经太熟悉了。

正因如此观众也很难共情于演员们的「无戏可拍」,不仅是因为他们专业能力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抱怨事实上是「无主角可拍」,或者是「无想要的角色可拍」。对于小有名气的演员而言,当职业生涯遭遇瓶颈时,精进专业能力似乎是性价比极低的选择。无论是不断地辗转于综艺节目,还是投身直播带货的大潮,都是人气变现的有效途径。 虽然职业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但将这种选择归因于「为了生活」,转头抱怨这些快速赚钱的工作成为了阻碍演员职业发展的「困境」,还要屏幕前真正为了生活而艰难奋斗的普通人理解同情,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节目里,针对演员带货是不是对演艺生涯的伤害,如火如荼的短剧事业应不应该放弃等问题,导师们产生了争议。从正统学院派成长起来的郝蕾认为演员应该珍惜羽毛,远离糟糕的创作环境,而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曾志伟则坚持演员应该适应环境,拥抱当下的市场。

事实上,站在导师们的角度来说,两种不同的路径都可以磨炼出优秀的演员,但从正统学院出来的专业演员更多地坚守于话剧舞台或者作为影视剧中物美价廉的边角绿叶,而通过TVB艺员训练班出来的演员中,比起视帝视后,更多的是半生都在同一类型的配角中反复辗转的甘草演员。

他们是真正的好演员,却不太可能出现在演技类综艺的舞台上,或者成为节目中帮忙搭戏的背景板。 而如今在舞台上说着想要「磨炼演技」的演员们,又有多少人愿意成为这样的好演员?

大多数演员,在一夜成名的浪潮褪去时,就已经做了选择。 如今来参加节目的真实意图,导师与观众大都心领神会,却仍然心照不宣地继续完成节目的流程,或许这才是演技类综艺「演」的真正内核。

「好演员」的系统性问题

快餐式的演技节目很难解决演技上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衬了影视行业真正存在的问题。围绕热度与话题度的选角,简陋的制作和极短的创作周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很难达到及格线。

影视剧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创作,好演员与好作品相辅相成,是否能够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除了演技之外,与演员和角色的适配程度,编剧、导演等其他主创的创作能力息息相关。 但在真实的影视剧创作中,无论是剧组遴选演员,还是演员选择剧本,这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节目中导师们提到开年热播剧【繁花】,曾志伟说很难再找到一个投资人能够忍耐这么长的创作时间,只是因为导演是王家卫,所以投资商愿意付出信任。影视剧创作始终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商业行为,投资回报率依然是项目是否能够成立的重要标准。在视频平台几乎垄断创作的如今,【繁花】的招牌可以是王家卫,但更多的作品仍然需要量化的数据作为保证,无论是IP人气,还是演员热度。

一位影视公司从业者坦言,演员遴选仍然是影视剧开发中最难的环节,而选择主角的标准,无外乎演员是否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或者有足够高的人气和热度。前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蛰伏锤炼,以及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后者则有许多前人实践过的捷径。当大多数演员致力于追求虚无缥缈的话题热度时,影视创作中层出不穷的乱象也应运而生。

导师们在节目中讲上不上热搜和演员本人没有关系,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无论演员和观众点头称是多少遍,并不能改变制片人在筹备影视剧时更青睐「数据好」的演员。

影视作品始终是一种大众娱乐产品,承载着观众日常消遣、放松身心甚至是新鲜猎奇的需求,因此制作简单的短剧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进一步挤压长视频的生存空间,因此表演质量堪忧却提供源源不断笑料与话题的【无限超越班】第二季迅速炒热了低迷已久的综艺市场。

引发巨大争议的话题、快餐式的创作,变成高企的数据和真金白银,忠实地反映着内容创作的真实环境 。我们真正缺乏的并不是表演专业的高校或者师资雄厚的培训班,而是良好的创作环境与评价体系。

观众的需求始终是多元丰富的,对于从业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不是抵制、批判或者规训,而是区分不同需求的边界,充分了解当下的社会环境变化与大众的情感诉求,开拓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以好的创作引领观众,引领市场。

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至少我们的每次点击,每一个话题讨论,都是我们为此投出的一票。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