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当一家「要改变教培行业乱象」的企业走过十年

2024-04-29情感

顺势而造梦

盈利4.5亿元,这是粉笔2023年财报显示的数字。在外界和投资者看来,这无疑是个积极的数字。考虑到就业的不确定性,公务员考试持续受到追捧,而粉笔主营的公职类考试培训业务自然成了大家通向「向往的生活」的途径之一。

从财报上看,粉笔2023年实现营收30.21亿元,同比增长7.5%。对于创始人张小龙和公司内部来说,这个成绩只算得上及格。它的积极意义或许更多体现在行业内部。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与张小龙进行了一次对话。我们发现,这位几周前刚刚跑完半程马拉松的企业家,说话简单、直接,一语中的。面对所有问题,他的脑海里都储备了精准的答案,就如同他对行业的洞悉也极为清晰一样。

十年前,张小龙决定创办粉笔,目标是要改变教育行业乱象。入局以后,他开始意识到公考培训领域存在周期性的弊端:一般来说,公考的培训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其他时间显然成为了公司的业务「空窗期」。

然而,市场不会留给自己喘息的时间。相比体量更大,需求多样的K12教育,相对垂直的公考市场称不上「广阔」。根据天眼查大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公考」培训相关的企业数量近千家,公考、事业单位和教师三个科目市场规模在500多亿元,与2022年K12教育高达1981.88亿元 [ 中国在线K-12教育行业现状与趋势洞察(2023)] 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被看作是增量的下沉市场,公考培训的矛盾点更加突出。按照张小龙的描述:「派老师驻扎在三四线城市教授线下课程,成本还挺高的。」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藏在鞋底的石子,成为行业内部秘而不宣的痛点。

张小龙决定破局。最近几年,他抽丝剥茧一般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他说:「我们的战略曾经有些激进,现在要收回来一些。我们不能忽视教学质量单纯追求企业的增长规模和速度」。

今天来看,张小龙的「收回来」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看到那些让人欣慰的经营数字,不应该忽略的是,从生活重回常态的2023年开始,粉笔已经止住了前两年的亏损势头,重新回到正常盈利的轨道。

品质与效率

张小龙曾说自己是「天生的企业家」。这句话并非自我吹嘘。

从事实层面来看,粉笔的成就离不开张小龙对行业颇有远见的洞察。决定一家教育企业表现好坏的「资产」,主要依赖于教学。团队教学教研的专业水平代表了品牌的上限。衡量产品的品质优秀的标准,则取决于学员。他们能否高效的学习,能否获得及时的学习督促,意味着品牌的广度。

在创办粉笔的近十年时间里,虽然新的用户需求不断涌现,但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洞察,张小龙表现出了一位优秀企业家的思考和定力。

他努力让粉笔的优质师资尽情发挥能量,让学员得到在别的机构无法收获的体验感,并以此为出发点,拒绝短期利益带来的诱惑;另一方面,张小龙又热衷于拥抱新技术,并将其优势用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上来。他有着创新者与保守者的双重特质。

多年来,他不相信所谓的流量铁律。拒绝恶意营销,甚至很少为粉笔做广告和其他形式的推广。他说:「真正的教育其实很难平台化,教育就像就医一样,试错成本太高了,你买件衣服不喜欢可以扔掉,但是教育不行,如果选错了培训机构,你一年的宝贵光阴可能就浪费了,时间再也回不来了。」

等待考试的考生们

粉笔取得今天的业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推动了OMO(Online Merge Offline)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线下教学。

简单来说,在粉笔的学习平台上,一部分优秀老师会在线上开大课,讲授基础知识和方法论力图夯实学员的学习基础,针对性地讲解那些最难或者最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担任线下小班的老师则需要督促学员按时完成作业,为每一位学员提供一对一的答疑和辅导。

一方面,有关基础和理论知识的线上课程大大提高了优秀师资的效率,另一方面,专注于课后督导、解答疑问的线下小班有效解决了学生的自觉性问题。张小龙说,课后督导工作是否有效不单单取决于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跟老师进行互动、课后作业是否按时及保质地完成」。

线上和线下如同两个严丝合缝的齿轮,这种组合实现了场景化培训的目的。

张小龙坦言,OMO的推进需要代价。比如一定程度上退出三四线城市,从而把分散各地的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师资过于分散,线下课程的督导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现在下沉市场的学员依然可以听我们的大课,如果想上线下课也可以来一二线城市体验。」

针对老师群体,OMO模式也能让优秀教师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最优秀的老师我们叫特级教师,针对他们其实没有严格的课时要求,薪酬也跟课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特级教师还承担教研的任务,他们还要开发教材、辅导新老师,使其不断成熟起来」。

而在ChatGPT横空出世以后,粉笔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让AI能够协助教师完成参考答案的撰写,甚至能优化老师给出的答案等。这就让老师的答疑和学员的学习都更具备针对性。当然,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这些层面,「AI技术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个性化辅导。比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先请教AI,AI给你发一段 100 字的解答;如果你还不明白,再发一段更加详尽的文字;如果还不明白,你可以直接问老师。」

某种程度上,新技术的导入助力了因材施教。 「一个学员已经做过的题目就不要再给他做了,没有意义。而哪些题目他没有做过或者每次做都会做错,我们就会通过算法来推荐给他。」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AI技术在粉笔的应用,则加快了「得英才而教育之」的过程。

对于自己的商业逻辑,张小龙和盘托出。他说,公司做出的所有努力和改变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粉笔提供的产品品质好、效率高。创业近十年,他试图让这个行业更健康、更稳固,更富有人性,而「品质好、效率高」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坚实基础。

「天生企业家」

讲述美国商业史上十位伟大企业家的【蓝血十杰】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企业是最粗糙的科学,最冰冷的艺术,教导我们无数有关衡量绩效、检查品质、盈亏的学问,却几乎从未教过为什么人会一生投入工作,这样做的意义何在的事情」。

想必张小龙对这个言论也深有同感。他发现,在教培这个行业,或者说在很多行业,企业为了获得流量可以不择手段——他们热衷于打骚扰电话、通过大数据捕捉潜在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数字轰炸、动不动就打价格战。企业就像浮士德一样为了成功可以完成任何「交易」,而消费者不过是一只只「肥羊」。

这是让张小龙极为反感的地方。不论作为老师,还是创业者、管理者,他似乎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掩饰自己的坦诚和率真,而是一直「执拗」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坊间一直乐于谈论张小龙早年创业的故事:他先成为了名师,然后创办了粉笔,很快,赚取了生命中第一个 1000 万。出人意料的是,他将这 1000 万中的 800 万拿出来回馈用户,推出了一元包邮的课程服务。「当时我的想法特别简单,这 1000 万是从学员那里获得的,部分学员虽然交了钱,但是没考上,那我就回馈他们,让他们继续努力。」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企业家精神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认识,他说:「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

因为意识到「鞋子才是真实的」,张小龙成为「天生的企业家」。即便在面对资本市场的时候,他也说: 「我拒绝拥抱短期利益」。他还厌烦所谓的「狼性文化」管理,他说,「人就是人,应该给予人更深厚的关怀和关注。」

即使在AI成为风口的今天,粉笔既努力拥抱大数据和AI技术的革新,也明确表示:不会把尚未成熟的技术生硬地用于教培行业。

张小龙毕业于哲学专业,并且深谙事物的两面性。他拥抱数字化时代,但不会为了提升效率而失去敏感性。他笃信哲学家康德的判断:「人是目的本身;人是行为的选择者」。这位自嘲是「师门最不上进的学生」,仍然会在闲暇时间读一读学界最新的文章,和师兄弟聊聊学界的进展。

作为德国现象学的拥趸,张小龙非常清楚技术让生活变得便捷的同时,也会造成人的「异化」。所以,粉笔虽然花费了巨额成本引入算法、AI技术,但始终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前提,将学习体验能否得到改善作为技术革新的终极目标来实现。张小龙让技术变成人的工具,而不是相反。今天,人们很容易陷入新技术的诱惑当中,而忽略了技术的功能如何惠及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理想主义是张小龙创业的初衷。他的梦想是努力让行业变得更健康一些,利润则是伴随而生的结果。而在他的带领下,粉笔对人的关注要高于一切。于是在一个「讲故事胜过干实事」的时代,张小龙和他创办的粉笔却不盲从、不跟风,适度革新,自我生长。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监制 沈艺超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 王昊天

作者丨 陈药师

图片来源丨 粉笔、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