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汉服婚礼,独属中国人的顶级浪漫

2024-05-20情感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在网上很火:

#带芬兰家人体验汉服婚礼#

冲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榜,全网超过400w播放。

出于好奇,十点君点开了视频。

扑面而来的,是仪式感拉满的传统中式美学:

凤冠霞帔、八抬大轿、钿钗礼衣......、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美,真的太美了!

这些年,西式婚礼的西装白纱看了太多。

回过头,才后知后觉:

咱们中国人的汉服婚礼,蕴藏的端庄大气,美得太有质感和深度了。

不止十点君这么想。

有许多网友也在视频的评论区感慨:

「我们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全世界都找不到替代!」

「这是只属于咱们中国人的婚礼,拍的比电视剧还好看。」

提到汉服婚礼,自然要先聊聊雍容华贵的婚服。

如今的新人,最喜欢的是明制婚服:

新郎要穿「状元服」,戴乌纱帽,穿圆领衫,再束腰带;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新娘则穿大名鼎鼎的「凤冠霞帔」。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每次看到,十点君都会想起【红楼梦】中的那句: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凤冠霞帔」其实代表了两样东西:

凤冠,是头上戴的饰物。

霞帔,则是身上披挂的飘带。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在以前,凤冠霞帔可不是寻常女子能穿的。

唯有出身富贵人家的女儿,才有资格穿戴凤冠霞帔。

在明代,凤冠霞帔甚至一度只允许皇后穿戴。

富贵大气,可想而知。

由于凤冠上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做装饰,所以非常的重。

单个凤冠就要十几斤。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为了保持凤冠不掉,新娘往往要保持很端正的仪态。

名副其实的「欲戴凤冠,必承其重」。

比起端庄大气的凤冠霞帔,唐制新娘婚服「钿钗礼衣」则更华美性感。

图片来源某站@ 雨琪在芬兰

由于唐朝思想开放,所以唐朝女子结婚大多穿着交领或坦领襦裙,再以薄纱作为外搭。

正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慢束罗裙半露胸」。

不过那时女子的婚服都是绿色的,有「红男绿女」的寓意。

直到明代,才把女子的婚服改成了红色,代表「双喜临门」。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唐制新娘婚服,基本都是红色的了。

既然是婚礼,自然少不了「迎亲」。

在古代结婚讲究「三书六礼」。

从结婚前,到结婚时,再到结婚后,有一套庄重且繁琐的礼仪。

严苛的仪式感,是对婚姻这件人生大事的至高尊重。

「婚姻,绝非儿戏。」

不过传到我们现在,已经省去了绝大部分的流程。

只保留了其中最隆重的礼节:

迎亲。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

新郎会在一大早骑着马,带着八抬大轿来接新娘。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到新娘家门前,需先报上「通关密码」: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

这是从唐朝开始流行的「催妆诗」,以催促新娘要尽快梳妆。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随后,和我们日常的婚礼一样,新郎为了见到新娘,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不同的是,他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迎亲片段:

「由小姐出令,新郎及伴郎团应战,请问姑爷是否能来应战?」

「能!放马过来!」

新郎口号喊得响亮,但听到第一个考题就傻了眼:

「请对战带‘花’的诗句。」

图片来源某音 @晨丫丫

新郎在原地愣了3秒,还好他身旁的小孩哥及时出手相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后新娘又接连要求对战带「好、月、圆」的诗句,想成就两人的「花好月圆」。

不曾想,新郎只答上来一句,其他全由「小孩哥」代劳。

图片来源某音 @晨丫丫

也难怪网友们锐评:

「要是没有小孩哥,这新娘就接不走了!」

在此之后,是新娘的「出阁礼」。

首先要为新娘整理妆容,名为「开面」。

这是女子「未婚」与「已婚」的分界。

「一根织锦红棉线,喜为新妇吉开颜,左扯三下中状元,右扯三下福满堂。」

图片来源某音 @安晴LOVELY

再来是新娘母亲拿着柳枝沾上水,在女儿头上轻洒:

「一洒驱邪岁,岁岁保平安。

二洒添富贵,夫妇妻荣贵。

三洒贺万吉,诸事皆大吉。」

图片来源某音 @安 晴LOVELY

开面礼成后,母亲将用梳子为女儿梳头。

「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求。

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

图片来源某音 @安晴LOVELY

最后,则由母亲为女儿披上吉服,意在「集福」。

图片来源某音 @安晴LOVELY

整个接亲中,最感人的部分必然要数仪式最后的「拜别父母」。

曾看到一个视频:

新婚夫妇拜别新娘的单身母亲。

仪式开始,是母亲上座,新人跪听母亲传家训:

「以正心律己,以容心处家。

愿婚后,恩爱共缠绵,福禄寿相同。」

「儿谨记于心。」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随后,先是新姑爷给丈母娘奉茶,响亮地喊第一声「妈」。

母亲如果对姑爷满意,喝了茶,就要给红包和祝福。

然后母亲要为女儿送上嫁妆,并送上自己的祝福。

女儿则要反哺母亲,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

「人皆父生而母养,婚姻乃天作而地合,父母生养之大恩与天地同,新人大婚而图报。」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拜别父母」的最后,是新婚夫妻的三叩首:

「一叩首,感念母亲生养之大恩。

再叩首,叩谢母亲培养之恩情。

三叩首,愿母亲平安顺遂,事事顺心。」

然后,新郎将牵着新娘的手,把她送进八抬大轿,自己则骑上马,一起前往喜堂。

在新人正式登入喜堂前,需要先熏香暖堂。

「燃通灵之香,祈天地福佑。」

当新人登喜堂时,身边亲友会在路上撒谷豆,避三煞。

还要在洒满谷豆的路上铺上一块红色的福袋,让新娘踩着进门,寓意着「拦灾趋吉,吉祥止止」。

再来,就是结婚典礼中的重头戏:三拜大礼。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就像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看到的那样:

一拜天地环宇,再拜父母高堂,最后,夫妻对拜。

在此之前,新娘一直都手执扇子,半遮面容。

直到此时,她才终于可以行「却扇礼」,拿下扇子,向丈夫露出真容,也意味着两人的完婚。

在古代,因为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新人婚前往往从未见过。

却扇礼,一来是为了给新娘遮羞,二来则是为了避邪。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至此仪式还没完。

然后,新人要一起用清水洗手,名为「沃盥礼」。

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和礼仪本身的尊重,所以在隆重仪式前都要用清水洗手,有「洁净身心」的寓意。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再来,新人要一起吃同一头猪的猪肉,并喝「交杯酒」。

只不过此时的交杯酒,和我们日常婚礼不同。

是把一个葫芦劈成两个瓢当做盛酒的容器,两半葫芦被红线牵引,夫妻二人把酒一同饮下,再把葫芦合二为一。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这也被称为「同牢合卺」之礼,代表夫妻从此以后将「甘苦与共,福祸共长」。

之所以用「葫芦」做容器,因为它是「福禄」的谐音。

图片来源某音 @黄喂喂

最后,还要行「结发礼」。

夫妻二人将各剪下一缕头发,一起放进锦囊中,寓意两人将「情系于一,恩爱白头」。

至此才算真正礼成。

在古人的婚礼中,新人全程都是不说话的。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举办汉服婚礼,则会酌情加些环节,增添氛围。

像文章开头提及的博主雨琪。

她与自己的芬兰丈夫在网上相识,后来一起去芬兰生活。

如今已经结婚14年了,但从未办过婚宴。

今年,她邀请丈夫全家老少一起来中国旅行,并举办了这场「汉服婚礼」。

图片来源 @ b站up主「 雨琪在芬兰」

她在婚礼上增加了「双方亲友致辞」的环节。

其中新郎哥哥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弟弟从小就爱玩电脑,但我没想到最终他的老婆也是从网上找的。

因为弟媳,我们全家才有机会感受今天这场汉服婚礼。

谢谢弟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国际化,也让全家人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最后,让我们感谢互联网!」

图片来源 @ b站up主「 雨琪在芬兰」

一段话,把现场的人听的又哭又笑。

我想这便是现代版汉服婚礼的魅力了:

在保留传统礼仪的同时,也增添些现代风情。

仪式感的庄重和结婚该有的热闹兼具,两不耽误!

实话说,在写这篇文章前,十点君对于「汉服婚礼」的了解并不多。

但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了。

尽管整场婚礼下来,礼仪繁杂,但没有一处冗余。

「尊敬天地,感念父母,祝福夫妻」,一一顾到。

每个环节、每个动作、甚至连所用的器具容器,都塞满了对于新人美好的祝福。

这在如今更为流行的西式婚礼中是看不见的。

大概是大家越发追求新潮的事物,所以我们常听到很多人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嗤之以鼻。

「老腐朽!」

但或许,很多礼仪只是在错误的传承中「变了味」。

若我们有心感受,会发现祖先定立这些礼仪的初衷,都是饱含祝福与爱意的。

感谢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举办「汉服婚礼」,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的中式美学。

这是独属我们中国人的顶级浪漫!

点个 【在看】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领略「汉服婚礼」的魅力。

你了解过汉服婚礼吗?又对汉服婚礼有什么感受?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