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3 月 30 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有人说,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世界,是 「停不下来的跳楼机」 。他们可能上一秒还心情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情绪。
梵高、海明威、伍尔夫、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都是 「双相」患者,这也让它蒙上了一层 「天才病」的浪漫加持。
但人们可能不知道, 双相是自杀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 根据世卫组织(1990)的调查,造成伤残/早逝的前 10 位疾病中有 5 类是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 碍在其中排名第 3。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们这样描述他们的真实世界:「 他们都说这是天才病,可是我连吃饭睡觉都做不到。 光是维持正常的生活,已经耗尽了我所有力量」。
在此前,我们写过一篇关于 「双相情感障碍」的万字科普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再次推送给大家。 主要包括 8 个方面:
◍ 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什么体验?
◍ 双相的类型及误诊风险
◍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双相情感障碍?
◍ 双相真的是一种「天才病」吗?
◍ 得了双相,应该如何治疗?
◍ 日常生活中,双相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
◍ 家人/朋友确诊双相,该如何支持他们?
◍ 我们推荐的一些自助资源(书/影视剧)
内容全面、实用,旨在为双相家庭提供框架性认知。
有点长,记得分享给需要的人 ❤️
*请注意,诊断需要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请勿根据文章自行对号入座
🌲 双相情感障碍 概述
Overview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作躁郁症,是一种在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
它之所以被称作「双相」,是因为患者的心境会在「躁狂的高峰」与「抑郁的低谷」这两极之间来回波动。
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起伏」,患者也不存在「一个自由切换的情绪开关」。通常情况下,双相患者无法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
绝大多数双相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请记住,只要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就能显著减少这种疾病妨碍生活的几率,你不必为了它放弃自己的个性、生活、工作和抱负。
✂️ 症状 和成因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01
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什么体验?
当处于躁狂的高峰状态,双相患者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1]:
◍ 心境高涨: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极度愤怒或敏感;
◍ 思维奔逸:比平时更健谈,像放机关枪似的用言语表达一个又一个想法,某些患者会产生幻觉和错觉;
◍ 活动量和精力水平增加;
◍ 睡眠的需要降低;
◍ 注意力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 自尊心膨胀或夸大,容易过度参与一些高风险活动(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等)。
而在抑郁的低谷状态,患者又可能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1]:
◍ 心境低落:抑郁、难过或极度沮丧;
◍ 对所有或者几乎所有的活动丧失兴趣;
◍ 言语减少或精力不足;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 睡眠明显减少或嗜睡;
◍ 思考能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难以做出决定;
◍ 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躁狂与抑郁发作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躁狂与抑郁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感到「极其兴奋」或精力充沛,而有的患者会出现头脑混乱和严重的焦虑。也有某些患者并未交替地体验躁狂与抑郁的心境,而是同时体验到它们[2]。
但总体来说,约 90% 的双相障碍患者一生中会出现多次或者循环发作[3]。用一句双相患者自己的描述: 「每一份无来由的开心情绪,都是需要在未来加倍偿还的借贷」 。
扩展阅读(点击蓝字跳转)
🔗
🔗
🔗
🔗
🔗
🔗
02
双相情感障碍的 3 种类型
正因为每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行为和心境看起来颇为不同,双相的诊断并不简单,平均而言, 当人们首次出现抑郁或躁狂症状发作后,要 滞后 8 年的时间才能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和得到治疗 [4]。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 DSM-5,双相情感障碍有三种亚型[1]:
1. 双相Ⅰ型障碍
这是最为公众所知的一种亚型 ,诊断标准为个体达到躁狂发作的全部标准,一些双相Ⅰ型障碍会出现与重性抑郁一样严重的抑郁症状,而另一些人的抑郁症状则相对较轻甚至没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不是双相Ⅰ型障碍诊断的必要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精神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经历过躁狂发作的双相患者最终都会进入抑郁发作,没有任何抑郁症状的躁狂是十分罕见的[5]。
2. 双相Ⅱ型障碍
双相Ⅱ型障碍也被称作 「软双相」 ,因为它涉及一种更为温和的躁狂症状,临床上称作「轻躁狂」,轻躁狂与躁狂的主要区别在于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轻躁狂的症状持续至少 4 天(躁狂为 1 周),并且其症状不足以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被诊断为双相Ⅱ型障碍的患者不仅有轻躁狂发作,而且必须有至少一次的重性抑郁发作。
3. 环形心境障碍
环形心境障碍可以理解成一种 慢性心境障碍 ,个体频繁交替地表现出轻度的抑郁症状和轻度的躁狂症状,虽然严重程度不如重性抑郁和躁狂发作,但持续时间至少两年。
03
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风险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境状态多种多样,有时患者自己也难以准确地描述它们;同时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心境的变化,例如个体的压力、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等,因此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误诊率较高的疾病 ,69% 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最初被误诊,超过 1/3 的患者被误诊 10 年或更长时间 [6]。
与双相障碍最容易相混淆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双相障碍通常以抑郁症发作开始,有研究发现几乎 40% 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单相抑郁障碍[7][8]。例如在双相Ⅱ型障碍中,患者在轻躁狂时期体验到活动量的增加、精力的充沛、才思泉涌,可能不会被患者视为负面事件,而是「抑郁症好了」的表现[9]。
对单相抑郁症的不正确诊断会带来使用抗抑郁药不恰当治疗的风险,这可能导致躁狂发作并引发快速循环[8]。
04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天才病」吗?
1. 得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多吗?
双相障碍不如抑郁障碍常见。 世界范围内,双相Ⅰ型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0.6%,双相Ⅱ型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0.4%[3]。在我国,双相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第三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6%,12个月患病率为0.5%[10]
2. 风险因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双相情感障碍?
有关双相障碍的研究显示,以下几个都是双相障碍的「风险因素」:
◍ 家族遗传。 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中遗传性最强的,这个结论的绝大多数证据来源于双生子研究,同卵双生子的一方患双相障碍,另一方患该障碍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45~75倍[11]。 另外的一些研 究显示,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患有双相障碍,那么你患双相 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比例比一般人群会高出5~10倍[12]。
◍ 重大的生活变化。 生活事件与 心境状态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当复杂,大多数研 究者认为无法单凭环境因素就导致双相障碍,但是,如果你曾经已经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那么生活的重大变化(无论是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都可能增加你复发 的 可能 。 例如,如果你经历了某种对目标取向的行为产生激励的事件(升职加薪、开始新的恋爱、财务投资增值),那么你躁狂发作的风 险就会增高[13]。
◍ 奖励敏感性。 如果你将自己描述为对 奖励反应很敏感的人,那么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更高[14]。 对奖励反应敏感,意味着你愿意为了获得奖励冒更多的风险,你可能会过度地追求目标,或者做出更有危险性的行为,从而诱发双相障碍的躁狂。 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对奖赏更敏感的人会更快地复发躁狂或轻躁狂症状,而对惩罚更敏感的人会更快地复发抑郁症状[15]。
◍ 睡眠剥夺。 躁狂发作还与日常生理节律的打乱有关,尤其是睡眠周期。 相关研究发现,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你不断变换工作时间,或者你去到一个不同时区的地方出差,或者仅仅是你的入睡时间被一个小事件扰乱,都有可能诱发躁狂症状的发作; 而随着你恢复惯常的睡眠周期,躁狂的症状便能够逐渐平息下来[16]。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来说,保持生活日常的惯例是保持稳定心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 酗酒 。 心境波动往往会让你更加依赖于喝酒,虽然酗酒或者酒精成瘾不会直接导致躁狂发作,但它无疑会让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更加糟糕[17]。
◍ 四种高风险人格气质。 有四种人格气质会反映出你可能具备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生物学特性[18],分别是: 情感增盛的(长期表现出兴高采烈、外向、寻求刺激、爱管闲事的倾向); 循环性精神病性的(心境频繁波动,并伴随有睡眠模式和自尊水平的变化); 精神抑郁的(长期悲伤、沉闷无趣、精力不济); 混合性抑郁的(感到焦虑、急躁、坐立不安和悲伤,并伴有易疲劳和失眠)。 这些看上去像是人格特质的表现,实际上可能是正在发展的疾病的症状。 要做到完全区分人格气质与双相障碍的疾病特征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你出现多次心境的大幅波动,尤其是童年就曾经历过抑郁或者轻躁狂的时期,务必寻求更积极的治疗[19]。
3. 人们常说的「天才病」是真的吗?
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和政治领袖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例如众所周知的丘吉尔、梵高和伍尔夫等等。早年有关于杰出作家的研究发现,43% 的杰出作家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而普通人群只有 1%[20];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创造力衡量指标上,的确明显高于健康人群[21]。研究者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有创造力的人具备一项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他们都有轻度兴奋和抑郁的倾向,并且从一种情绪逐渐转变为另一种情绪。
在轻度抑郁时期,他们能够退回自己的内心自省,在轻度兴奋(往往是轻躁狂期),他们能够利用轻躁狂的功能,热情、自信、有精力地实现创造性的表达。正如精神病学家菲利克斯·波斯特所说,伴随着精神障碍的心理不适本身就是创造性表达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 必须强调: 并非所有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具备创造力,双相情感障碍既不是创造天才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即便是那些有创造力的双相患者,也不能一直维持「轻躁狂」的创作状态,躁狂之后必然伴随着抑郁的到来,由于抑郁而导致的创造力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
另外, 对双相情感障碍「天才病」的美化,也会让很多从事创意行业的患者回避参与治疗 ,他们担心用药会损害自己的创造灵感,尽管研究显示,当他们躁狂或者抑郁严重发作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22]。
4. 得了双相也容易自杀吗?
据估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程度是一般人群的 15 倍[23],双相患者一生中企图自杀的风险在 25% 至 50% 之间,相比而言这个数字在抑郁症患者中为 15%。
据调查显示, 双相患者中大多数自杀发生在抑郁期 [24]。这或许是因为,从极度欣喜的躁狂期骤然转相到抑郁期的冲击,给一个人带来的痛苦体验是加倍的。
自杀的想法和自杀的感觉是双相障碍这种疾病的一部分,并且与它的生物学机制相联系[19]。因此,你要相信,自杀的冲动一部分是由你疾病的神经生理学因素导致,它们并非因为你的道德缺陷或者你的脆弱。
扩展阅读(点击蓝字跳转)
🔗
🔗
🔗
🌿 预防和治疗
Treatment and Therapies
你可以将双相情感障碍视作一种需要你定期服药的慢性内科疾病,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能够基本控制你的病情发作。但如果你进入了躁狂/抑郁的急性发作期,需联系医生进行住院治疗。
05
三类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临床上通常将双相障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25],你在这三个阶段所服用的药物或许是不同的:
◍ 急性治疗期(最初的 6~8 周) :绝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是「联合用药」,你可能会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多种药物,动态地评估和监测各种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一般在 1~2 周内会将药物调整到你可以接受的合适剂量。
◍ 巩固治疗期(3 个月内)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与急性治疗期大抵相同,该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消除的症状复发。
◍ 维持治疗期(长期) :医生可能会酌情减少你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但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必须长期服药。如果只出现过一次发作,医生或许会建议你服药一年,但仍需根据你的个体情况来定。
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并不意味着你的病情更严重,「心境稳定剂」是双相障碍的基础用药,但它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地起效,你可能会在开始治疗的阶段需要同时服用一些「精神病药」迅速控制兴奋和躁狂反应。
你服用的「心境稳定剂」也可能随着时间改变类型和剂量,这并不意味着病情恶化,一般来说,很少有一种药物能在患者的一生中减缓他们的症状。
另外,如果你在一至两个月内持续出现重性抑郁,并且单独服用「心境稳定剂」没有效果,医生可能会让你增加服用「抗抑郁药」,这时候需要你更加细致地监测自己的心境变化,并及时找你的医生就诊,因为「抗抑郁药」的使用,或许会增加你出现躁狂和心境加速循环的风险。
总的来说,由于 双相障碍病情复杂、药物个体反应的差异较大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往往需要临床精神科医生慎重权衡利弊后进行个体化治疗。
请记住, 「遵医嘱服药,不私自停止服药」会大大减少双相障碍的复发率,也会大大降低患者自杀的几率 [26]。
2. 心理咨询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仅依靠药物来预防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循环发作是不够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你 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来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治疗主要是一种维持性治疗,而不是一种急性发作治疗。循证心理咨询疗法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家庭焦点疗法、人际治疗。
以上这些心理疗法都能够帮助双相障碍患者[19]:
◍ 理解疾病目前或者过去发作的情况;
◍ 鉴于你具有将来发作的脆弱性,讨论你的长期计划;
◍ 帮助你接受并使用一种长期的药物治疗方案;
◍ 识别和制定应对压力的策略;
◍ 改善你在学校和工作场所的正常功能;
◍ 应对双相障碍这种疾病的病耻感;
◍ 改善家庭关系或者婚姻恋爱关系。
3. 脑部刺激疗法
在其他治疗方法充分治疗后,如果没有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或者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危机,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脑部刺激疗法,包括 电休克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其中电休克疗法可能会导致短期认知损害和遗忘,一般在 6 个月内恢复;rTMS 的不良反应有癫痫发作、轻微的头痛,通常可以自行缓解。
另外, 迷走神经刺激(VNS)和深部脑刺激(DBS) 是两种最新的治疗新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侵入性(植入仪器),因此在开始治疗前需要经过慎重考虑[25]。
📚 患者/家人自助资源
Shareable Resources
06
双相情感障碍自助指南
除了寻求积极的治疗,双相患者也可以采取一些日常措施来控制自己心境状态的循环,与双相障碍达成妥协和共同生存,意味着你需要掌握一些调节心境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方法:
1. 追踪自己的情绪日记 [27]
我们推荐你记录关于自己心境状态的情绪日记,这可以帮助你觉察到自己心境水平的细微变化,并且逐渐有效地识别自己的情绪模式,了解到你的躁狂/抑郁发作是怎样发生的。
你可以通过情绪日记发现一些情绪的触发因素 ,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
◍ 压力;
◍ 工作或学校问题;
◍ 季节变化;
◍ 月经周期;
◍ 睡眠节律打乱;
◍ 财务问题;
◍ 与朋友、家庭的冲突等。
如果你确定了一组可以预测的心境触发因素,你就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它们的影响,继续管理自己的症状,或者及时与医生联系,来查看是否需要变更药物[19]。
2. 学习一些压力应对策略 [28]
压力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但对于双相患者来说,它也是躁狂和抑郁发作的常见诱因,学习一些适当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压力:
◍ 和朋友聊天;
◍ 购买涂色书涂色;
◍ 参与一些创意活动;
◍ 在大自然中散步;
◍ 和宠物玩耍;
◍ 拼图等。
3. 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 [19]
日常生活和睡眠节律的改变,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诱因。 因此,如果你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你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持你的日常生活,这包括:你可以每天在同一时间吃饭,在指定的时间服药(如果你觉得自己会忘记服药时间,记得在手机上设置闹钟),以及保持健康的睡眠时间表。如果某个晚上你的日程有一两个小时的变化,那么请设法尽快恢复到原本的睡眠周期。
同时,记录自己每天在什么时间吃饭、睡觉、上下班、进行健身锻炼和社交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提供你的心境正在好转或者恶化的征兆,例如在躁狂的初始阶段,你或许会发现自己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在减少而花在健身锻炼上的时间在增加,随着你从躁狂或抑郁发作中恢复过来,你的活动和睡眠模式也会恢复到日常的状态。
4. 远离酒精
如果你患有双相障碍,那么你必须完全避免喝酒, 酒精会妨碍药物疗效并使你的病情恶化 [29]。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这样严厉的观点,即使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状态不错,也请你尽力避免喝酒,这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5. 依靠社会支持
我们建议你在感到健康时就建构一个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可能包括能给你提供支持的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心理咨询师,也可能包括你特定某个业余爱好的团体。与你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惯常和有规律的接触,能够最好地预防你陷入抑郁状态,也能够在你出现抑郁发作后康复得更快[30]。
如果可能的话,在你感觉稳定的时候和他们谈谈,让他们知道你的情绪会有波动,以及当你双相发作时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6. 提前列出预防的措施 [19]
心境的转相往往是难以预防的,某些情况下发作可能会变得非常严重,我们可以在稳定的时候提前制定一些预防措施和危机计划。 你可以和你的家人、信任的朋友共同出谋划策,决定当你出现一种或者多种前驱症状时,应该采取哪些行动。这个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 你精神科医生的名单和联系方式;
◍ 你的药物清单和用药剂量;
◍ 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时你需要预约急诊;
◍ 你关于心理咨询的偏好以及你咨询师的信息;
◍ 安排其他人照顾你的孩子等。
7. 按医嘱服药 [28]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生理性疾病,药物能够帮助调节你的神经生化物质,因此按医嘱服药时非常重要的。即使你感觉好些了,也不要在没有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停止服药或者减少剂量。停药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可能导致症状复发。如果你对用药有任何疑问和担忧,建议及时和医生谈谈。
8.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躁狂 的前驱症状 [19]:
当你循环进入躁狂阶段,你可能会感到心境的攀升,心烦意乱、恼火或者睡不着觉,你可能会与他人产生更多的关系冲突,并逐渐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你需要:
◍ 为了控制你的急性症状而接受治疗;
◍ 在他人的帮助下采取预防措施;
◍ 让信任的他人管理你的信用卡和财务支出;
◍ 让信任的他人管理你的汽车钥匙;
◍ 避免做出重大的人生决策;
◍ 设置提醒避免漏服规定剂量的药物。
9.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抑郁的前驱症状 [19]:
当你进入抑郁阶段,你可能会感到极度悲伤、疲惫或麻木,以下这些建议可能会帮到你,但请注意,如果这些方法不能有效阻止抑郁症状的恶化,需要及时联系医生:
◍ 寻找一些积极的方式分散注意力;
◍ 每天至少与和你感到愉悦的人交流一次;
◍ 保持惯常的吃饭/睡觉/醒来的时间表;
◍ 制定细小但非常明确的目标;
◍ 试着每天锻炼至少 10 分钟;
◍ 试着每天晒太阳 15 分钟。
扩展阅读(点击蓝字跳转)
🔗
07
症状无法缓解时,该如何求助?
1)请记得,你不必独自面对一切。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2)你也可以拨打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 ,心理志愿者将为你提供即时的情绪舒缓和疏导。
👆🏻 下载简单心理 APP,在首页选择「热线」免费使用。热线服务时间:工作日 18:00-23:59,周末 14:00-23:59
3)当你出现危机情况 :比如存在自伤(或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请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
◍ 接通 24 小时免费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 ;800-810-1117(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
◍ 联系亲密的朋友、亲人
👇 附各地心理援助热线 👇
图源: 【 少 年抑 郁症】
08
家人/朋友得了双相,我该如何支持?
1. 接纳这种疾病和它的困难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认识到这是一种基于生物学的疾病,这意味着: 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无法靠意志力就能控制它。
你需要去了解家人或朋友可能存在的特定症状和行为,因为没有一位患者会按照教科书标准化地生病。了解他们躁狂或抑郁的表现、治疗与服药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他们进入发作期,这可能有助于你与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合作,帮助患者管理相应的症状。
2. 自我照顾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家人或朋友,你可能会面临非常辛苦的工作。照顾患有双相障碍的家人或朋友,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压力和抑郁,因此请记住, 只有先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你才能开始帮助别人 ,你需要留出时间给自己,进行自我照顾[31]。
这些方法可能会帮到你:
◍ 放弃控制。理解并提醒自己你不能控制家人或朋友的行为,他们的情况可能是你无法解决的;
◍ 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需求上,例如你可以列出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之开始努力;
◍ 利用一些应对资源。应对资源是应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方法,它们对自我照顾至关重要。应对策略可以包括你喜欢的活动,例如阅读、写作、户外活动等;也可以包括一些放松技巧、冥想。重要的是,当压力出现时,它们能够帮助你与之保持距离。
3. 识别躁狂/抑郁发作的早期信号 [19]
留心观察你的家人或朋友,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他们自己难以觉察到的前驱症状,提前知道躁狂或者抑郁何时悄悄降临,能够帮助双相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境波动对生活的影响。
陷入躁狂的早期信号可能包括:
◍ 需要较少的睡眠;
◍ 做更多的活动;
◍ 始终精力充沛;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说话很快;
◍ 总是很饿;
◍ 感觉烦躁。
陷入抑郁的早期信号包括:
◍ 睡得比平时多;
◍ 看上去极度疲劳;
◍ 肌肉疼痛;
◍ 不想社交;
◍ 退出平时喜欢的人群和活动;
◍ 极度悲伤和流泪。
4. 为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做好准备
你可以配合家人或朋友提前制定一份预防措施和危机计划,与他们确认一旦出现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他们更希望你如何回应他们,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插手管理他们的生活。
如果可以,你可以与家人或朋友额外拟定一份治疗合同 [32],治疗合同赋予你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例如联系他们的医生或者帮他们办理治疗手续。
5. 识别自杀的危险信号
刚刚我们已经谈到,对于双相患者来说,自杀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所以请你留心注意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正在考虑自杀的危险信号。一些常见的信号包括:增加酒精或药物的使用;行为孤僻;谈论绝望感;对他们曾经感兴趣的事情忽然失去兴趣。如果你认为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可能正在考虑自杀,请不要让他们独自一人,并寻求危机干预。
6. 耐心倾听,不要判断也不要试图解决问题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是人们一生的负担,你无法评判他们正在经历的情况,也不需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你的家人和朋友来说, 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耐心地倾听就能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被包容和被理解。
一些常见的、泛泛的建议不是好选择,例如「振作起来」或「总有希望的」,这只会让你的家人或朋友感到更加孤独和痛苦,请试着询问他们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09
一些我们推荐的书、影视剧
1. 【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19]
由双相障碍研究领域和临床领域的专家戴维·J·杰克罗威兹所著。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双相障碍的诊断、成因、治疗,以及双相障碍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管理自己的症状和感觉。它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治疗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双相障碍患者及家人的「实用指南」。
2.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 30 年(上、下)】 [33]
这本书的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既是躁郁症的研究者,也是一位与躁郁症共处 30 年的双相患者。在书中,她描述了自己游走在欣喜若狂和抑郁情绪之间的真实体验,以及双相患者的身份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困扰和帮助。无论你是否是双相患者,这本书都可能给你带来共鸣和安慰。
3.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 [34]
由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所著,他对躁郁症的关注,更多地在于精神层面,而非生理和药物治疗层面。这本书综合了社会历史、精神分析、文学、文化史等视角,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躁郁症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作者也更多地将躁郁症个体放置于他们的生活背景中来理解,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真正地理解躁郁。
4. 【理智胜过情感】 [35]
这是一本科学的心理自助书籍,由认知行为疗法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丹尼斯·格林伯格所著。书中除了心理学理论知识之外,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引导的问题、提示和工具表格,对于深受情绪困扰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具有实操性的行动指南。
5. 【乌云背后的幸福感】 [36]
一部讲述两位精神病人相互救赎的电影,其中男主帕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康复期间他遇到了女主蒂凡尼,第一次见面他们就相互讨论起了精神病性药物在自己身上产生的副作用,因此心心相惜并最终相爱。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影片,略显俗套但不失温暖。
6. 【我的丈夫得了躁郁症】 [37]
和上一部基调完全不同的电影,达米安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位双相患者,他时而不眠不休地创作,时而躺在被子里不吃不喝,面对达米安的病情,妻子莱拉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个家庭共同面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故事,有些压抑但逼近真实。
7. 【一念无明】 [38]
阿东患有躁郁症,他失手杀害了自己卧病在床多年的母亲,出狱后他面临着一个更加残酷的世界,一个对双相障碍患者充斥着偏见、防备与嫌恶的世界。这部电影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事件,编剧企图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伤害往往来自不了解和无知造成的,日常的邪恶」。
🧶
双相可能让你跌宕于天堂与地狱之间,
但希望支持与爱,
能让你多一点被理解的感觉。
参考文献
————————
[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张道龙.(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J.R. Calabrese,Susan Kimmel,M.J. Woyshville,et al.(1996).Clozapine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mania.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53(6):759-64.DOI:10.1176/ajp.153.6.759
[3]Merikangas,K.R.,Akiskal,H.s.,Angst,J.,et al.(2007).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64,543-552.
[4]Goodwin, F., & Jamison, K. (1990). Manic-Depressive Illnes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Goodwin, F., & Jamison, K. (Eds).(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2nd e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Tanvir Singh,Muhammad Rajput.(2006).Mis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Psychiatry (Edgmont),3(10): 57–63.
[7]Ghaemi SN, Sachs GS, Chiou AM, et al. Is bipolar disorder still underdiagnosed? Are antidepressants overutilized? (1999).J Affect Disord,52:135–44.
[8]Ghaemi SN, Boiman EE, Goodwin FK. Diagnosing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 a naturalistic study.(2000). J Clin Psychiatry,61:804–8.
[9] Bowden CL. A different depression: Clin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bipolar and unipolar depression. (2005).J Affect Disord,84:117–25.
[10] Huang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p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February 18, 2019, DOI: 10.1016/ S2215-0366(18)30511-X
[11]McGuffin,P.,Rijsdijk,F.,Andrew,et al.(2003).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unipolar depression.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60,497-502.
[12]Farmer,A.,Elkin,A.,&Mcguffin,P.(2007).The genetics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20,8-12.
[13]Sheri L.Johnson, Anda Gershon,&Kaja Johnson.(2000).Environment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Bipolar Disord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od Disorders,132–141.
[14]Sheri L Johnson,Daniel Fulford,&Charles S Carver.(2012).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goal engagement: consequences of goal pursuit in bipolar disorder.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19,352-362.
[15]Alloy,L.B.,Abramson,L.Y.,Walshaw,P.D,et al.(2008).Inhibition system sensitivities and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s: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bipolar mood episodes.Bipolar Disorders,10,310-322.
[16]Schwartz, Frank,&Kupfer.(2000).Social rhythm disruption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the onset of bipolar and unipolar episod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0(5):1005-16.
[17]Tohen M., Waternaux CM. & Tsuang M.T. (1990). Outcome in mania: A four-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75 patients utilizing survival analysi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7, 1106-1111.
[18]H S Akiskal.(1996).The prevalent clinical spectrum of bipolar disorders: beyond DSM-IV.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6(2 Suppl 1):4S-14S.
[19]戴维·J.米克罗兹.(2013).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重庆大学出版社
[20]Andreasen NC .(1987).Creativity and mental illness: prevalence rates in writers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4:1288–1292.
[21]Santosa et al. (2007).Enhanced creativity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a controlled study.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00(1–3):31–9.
[22]psychologytoday:Bipolar Disorder and Creativity.
[23]Harris,Barraclough.(1997).Suicide as an outcome for mental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70:205-28.
[24]Jamison KR.(2000).Suicide and bipolar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0;61:47–51.
[25]陆林.(2018).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6]Baldessarini.(1999).Effects of lithium treatment and its discontinuation on suicidal behavior in bipolar manic-depressive disorder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60 Suppl 2:77-84.
[27]bipolar uk mood diary: a mood diary helps you keep track of your moods.
[28]wikihow:How to Cope with Bipolar Disorder
[29]Sonne&Brady.(1999).The role of stress in alcohol use, alcoholism treatment, and relapse.Alcohol Research & Health,23(4):263-71.
[30]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31]Deborah A Perlick,David J Miklowitz,&Andrew Aronson.(2010).Family-focused treatment for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Bipolar Disord,12(6): 627–637.
[32]wikihow:How to Help Someone with Bipolar Disorder
[33]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2013).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34]达里安·利德.(2022).摇摆之心:理解躁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5]丹尼斯·格林伯格,克里斯提娜·A. 帕蒂斯凯.(2018).理智胜过情感(第二版):如何改变你的抑郁、焦虑、愤怒和内疚情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6]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2012)
[37]我的丈夫得了躁郁症 Les Intranquilles (2021)
[38]一念無明 (2016)
作者:高一然
编辑: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一念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