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没有被好好爱过,或者他的情感总是被忽视的,那他在长大后,即使面对真爱,他也不知道这就是爱。
就好比,我们即使把眼睛蒙住,也能轻松辨别出苹果的味道,因为我们都吃过苹果。那尝苹果和尝爱是一样的,如果小时候尝过真爱的滋味,再遇到爱时,就能很轻松的辨别出爱。
相反,那些没有尝过爱的人,他面对爱是感到陌生的,他没有被爱的经验来支撑他做出判断。
他对爱的所有想象可能都是通过电视、小说等等。但小说终归是浮夸的,所以他大概率也会认为真正的爱就是浮夸的,于是忽略掉面前给了他边界与自由的爱,转而投向了一个又一个不 ok 的人。
以上我说的这些表现,来自于一种心理机制叫做内摄 。 它是指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你跟一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你就会把他的一部分变成你的一部分。 这有点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你的内摄对象,会极大的影响着你的行为、意识、对待感情的态度和三观等等。 那作为孩子,父母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内摄对象。
如果父母是习惯用大吼、争吵来解决问题的人,那孩子也会学会这种解决冲突的方式;父母是冷漠的,孩子的性格大概也同样是疏离的;父母不会去爱孩子,没有给予孩子高质量的内摄,那孩子自然也无法完成对爱的塑造。
他们在面对爱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对爱感到恐惧。 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环境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当一个人身处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那他就会认为这个缺爱的环境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潜意识里,他就是会认为自己是不应该被爱的。
一旦有一天,别人给了他爱,超过了他对「正常」的理解,他就会很警惕,认为对方是不是有所图,让他不敢去接受这份爱意。他甚至还会把对方对他的爱看做是一种折磨。对方越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他就越想逃。
第二种,不懂得如何去爱人。 因为爱是从模仿开始的,人都是用自己被爱过的方式去爱别人。那对于没有接受过爱的人来说,他们自然也无法将爱传递过去。即使他们想要去爱,但也往往拿捏不好这个尺度,要么就是用力过猛过度补偿,要么就是过度冷漠。
所以我们看很多人,明明也是爱对方的,但具体表现出来的,却都是对关系的伤害。比如敏感多疑、无法信任伴侣;总是用尖锐的话去伤害另一半;或者一吵架就不说话,回避冷漠。其深层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被爱过,所以潜移默化中,也只能用那些匮乏的爱的方式去对待伴侣。
但我讲这些,并不是说,因为我们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过高质量的内摄,那就注定了我们找不到真爱了,也不会去爱。提到这个概念,是希望,如果你在感情中也遇到过类似的迷茫,那你可以意识到,可能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攻击。
并且,我们是完全有能力去改变这种困境的。对于一个从小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人,他们在面对感情的时候,之所以会感到恐惧,其本质还是因为不相信自己会被爱,而产生的害怕被抛弃的心理。所以他们在面对爱时,总是会想很多。会想对方对我好是真的吗?他真的爱我吗?他又能爱我多久呢?就是因为想太多,导致他永远无法享受当下,真正踏进一段关系中。于是,越不去爱,就越无法习得爱的能力。
所以要想改变,那么首先就要学会享受当下。不要思考对方为什么喜欢你,也不去思考,他能喜欢你多久,你只需要接受他的态度,好好去体验被爱的感觉,在被爱的过程中逐渐分辨出什么是真的爱。你要知道,我们的内摄对象并不是只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在很多人的身上看到爱的模样。只要你能打开自己的内心,愿意去接纳爱向你涌入,最终,你也会在爱里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