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游戏

好记者必备技能!写稿要「写小」

2024-04-08游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闻写作中有鸿篇大文,但更多的则是写普通百姓、人间世态的「小稿」。

「写小」不是为写小而写小,而是因为「小」中有大,「小」有价值。用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这极其考验记者编辑的功底。

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写小」?

一、小中有大,小中见大

一说「写小」,可能有人不屑一顾。其实,小中有大,小中可见大。

中新社高级记者王丹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写了一篇题为【京城火锅热】的报道。这是一篇「写小」的稿子,通过写「火锅热」这一当时餐饮业的细微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百姓物质生活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可谓小中见大。

类似的稿子在媒体界出现了不少,包括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小中见大。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刊出一篇题为【取奶「长蛇」何时了】的短文,反映当时百姓每天早晨取奶排大队的困扰,呼吁有关部门增设取奶网点,促进了问题的妥善解决。

由此可见, 「写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媒体写稿的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写小」来反映「大主题」。

二、为何要「写小」?

新闻写作中有鸿篇大文,但 更多的则是写普通百姓、人间世态的「小稿」。

为何是这样呢?

简而言之,这是由世间人和事物的特性所决定的。

大家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小事物」构成的。人们也都是从接触一个个具体的「小事物」来认识世界的。这里的「小」指的是一个人、一件具体的事儿(活动)、一个具体的单位(企业、村庄)等等。

就人而言,认识「人」这个概念,总是从接触具体的人如张三、李四、王五等来把握「人」的。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无法找到「人」的。依据这一特性,在新闻报道上就要求从「小」开始。

不要轻视这些「小」,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通过「小」来反映大主题,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理当认真遵循。

三、如何做到「写小」?

「写小」,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寻「小」。

「小」在哪里?在实际生活中。人民日报社资深编辑钟立群老师曾说,百姓千千万,小事万千条, 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获得所要写的「小」。

在这方面,媒体界有很多到生活中寻「小」的鲜活事例:

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刘衡当年写的【妈妈教我放鸭子】一稿,是在深入采访中获得的「小」:1983年刘衡到湖北沔阳县采访,她可以写一篇大稿子,但她却另辟蹊径写了一个刚满18岁的全国最小「三八」红旗手、「鸭姑娘」陈惠容。

谈及她为何要写这个「小人物」?刘衡说,最初采访时并未觉得什么,甚至还曾「感到没啥好写的」。后来经过多次细聊发现,「鸭姑娘」所说的许多养鸭津津有味的趣事,展现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图,令她陶醉其中,于是便以记述谈话的形式写出了这篇通讯。

在这里,我们感叹老记者刘衡的发现力,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发现「小」固然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锐意去发现,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果。这里需要毅力,更需要一双慧眼。

「写小」,要善于发现「小」的价值。

也许有人觉得,人世间生活琐事,能有啥写的。乍一听这话有点合理成分,但终究站不住脚。

不错,对生活琐事不能去写。但对有价值的「小」,不仅需要去写,而且还要将之写好。这是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

「写小」不是为写小而写小,而是因为「小」中有大,「小」有价值。换言之,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小」,才值得去写。

郑州晚报当年对「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事迹的报道,可谓一个典型。他们从网络上了解到27岁的李灵只身来到郑州,陪同她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她每天走街串巷专门为希望小学的孩子收集一些课外书。

随后记者进行跟踪采访,在2009年6月18日首发至2010年4月28日进行了连续报道。用近一年的时间、近50篇稿件,报道李灵这个「小」,可谓用心良苦。

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的极具价值的「小」:李灵为了孩子多读书甘于奉献的精神。 报道这个「小」,是为了充分展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风采。


小结语

「写小」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应当深植于广大媒体人心中,并付诸写作实践中。不要以为「写小」就很容易,它实际上与「写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采访、写稿、改稿等这一系列环节,都要切实做到。只有把这些基本功练好了,才能为写大稿积累经验。如果看不起「小」,不愿「写小」,那怎么可能「写大稿」呢?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文融媒云」

作者 刘国昌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李磊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