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游戏

一流的新闻评论应当「雌雄同体」

2024-05-22游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一流的新闻评论,应该是什么样子?

写了十余年评论的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抛出一个新观点:一流的评论,应当是「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但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社会学意义,具有了人格化色彩。

作家伍尔夫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坦承,「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那么,新闻评论写作的「雌雄同体」是指什么?

01

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评论是一种说理性体裁,但是讲道理很容易破坏语言的美感。

很多人一讲起道理来,就会干巴巴,枯燥乏味,缺乏阅读的愉悦体验。

如果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一些情绪增量,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大大提高。

梁启超的政论就是典型的雌雄同体。

很多人提起梁氏都会想起那句对他的经典评价, 「笔锋常带感情」 。他的【少年中国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风行一时,就离不开其极富感染力的说理能力。

当下评论人中,我认为最擅长此类文章风格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罗翔是一名理性的法律人,但读他的文字,却常常能感受到一股 饱满的情绪力量 。在罗翔高超的写作技巧下,这种 情绪的剂量又不会过大,以至于喧宾夺主,冲击了说理效果。

比如在其近作【人是目的,而非纯粹的手段:公职录用体检标准的反思】中,他用丰富而扎实的法律知识,分析了公务员体检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同时,他也在多处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文章涂染情绪色彩,读来如藻冰雪,很有思想的魅力。

我在这里抄录两句——

「法律既要听从民众的声音,又要超越民众的偏见。虽然法律不能强求民众放弃偏见,但法律不能鼓励并助长歧视。」

「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美好的价值,这些价值之间存在着彼此的冲突,法律必须进行复杂的利益权衡,没有最好的结论,只能选择一个相对不坏的结果。」

用专业的法律分析晓之以理,以基于经验的哲思动之以情 ,这样的评论,是真正的雌雄同体。

需要说明, 一篇评论中,理性与感性成分一定要合理搭配,把握分寸。 干巴巴的说理让人不忍卒读,情绪过于浓烈又会显得十分矫情,像是无病呻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考验评论员的匠心。

02

骨架与血肉的互为彰显

我始终认为,写评论的人通常得具备两种本事,一是大刀阔斧的谋篇布局能力,二是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

这句话其实化用了胡适对傅斯年的评价:「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在评论写作中,谋篇布局对应的是文章的「骨架」,绣花功夫指向的则是文章的「血肉」。 这就是评论在结构与论证上的雌雄同体。【中庸】里讲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也可以用在这里。

先说「骨架」:

写文章犹如建房子,动工之前,要设计好图纸,把房子的整体架构搭建完备,使文章有一个大致轮廓。这是一个打腹稿的过程。

动笔之后,作者要做的就是将建房子所需的素材填充进去,起承转合,层层砌高。这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视角,一种胸有成竹的全局意识。

再说「血肉」:

「血肉」的学问更大,填充好「血肉」也更难,因为某种程度上一篇评论的高下就在于「血肉」的饱满程度,也即论证的水平。

各种教材、资深评论人士早已总结了许多论证手法,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套用,不可能写出一流的评论。细究论证之三昧,我认为不外乎「细致、完整、准确」三个词。

  • 「细致」 是指说理层次要绵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如庖丁解牛,既把道理说清楚,又给人一种逻辑美感;

  • 「完整」 是指背景交代要清楚,新闻事实要全面,论述不遗漏细节,又要避免囿于一域而丧失全局视角;

  • 「准确」 也很重要,它包括清晰的概念厘定,严谨的政策表述,事实避免差错,脉络梳理分明。解读既不激进向前,鲁莽越界;又不自我设限,僵化思维。

  • 做到了「细致、完整、准确」,评论的血肉就会丰满而扎实,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03

    叙事与讲理的有机融合

    广义上,评论也是一种叙事。但在这里,我将叙事限定为故事、案例、事件或某个过程等狭义层面。

    我们常讲:摆事实,也要讲道理。那么,如何在一篇评论中, 既摆好事实,又讲好道理,做到以事见理,寓事于理 ?我将之称为论证层面的「雌雄同体」。

    评论写作首先肯定不是单纯举例子,一定维度上,评论就是用说理语言将叙事串联起来,实现事与理的相得益彰、互相推进。

    我在 一文中曾经总结了四个以叙事推动论证的方法: 以经典故事增强文本解释力;「合并同类项」拓宽论证厚度;回溯脉络谈出纵深感;勾连背景「不拍案自惊奇」。

    评论的叙事方式当然远不止我的粗糙总结,但 不管用哪种叙事方式,都不应该是简单的比附、堆叠 ,而应当将叙事素材转化为论证武器,服务作者的核心观点。

    叙事的素材要精挑细选,叙事的节奏要紧扣说理进路,甚至它本身就构成说理节奏。比如我在【做一个技术时代的保守者】一文中写道:

    马克斯·韦伯在名篇【以学术为志业】中警告,科学无法解决人的幸福感问题。欧洲文明中心维也纳熏陶出来的大师茨威格,更是激烈断言,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最坏的灾难,莫过于阻止我们逃避现实,哪怕只是一刹那的逃避。所以看清了生活真相的梭罗,逃到了瓦尔登湖,赫尔曼·黑塞写出了【荒原狼】,比尔·波特遍访中国,在终南山过上了隐士生活。就连开启智能手机革命的乔布斯也说,我愿意用我的所有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新闻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叙事融于情法理之中,像黄宾虹笔下虚实交融的中国画;又像莫德里奇灵活的脚下功夫,动静之间,尽显风范。

    其实,雌雄同体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做人做事都需如此。如此说来,写好评论不外乎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定理罢了。

    但写作真的又不是单靠技法与理念就能取胜的,如王鼎钧所言,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说,在书中学,在写中练,在事上悟,在阅历中萃取。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

    作者:王言虎,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

    主编:刘娟

    编辑:陈莹

    值班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