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唐睿宗垂拱四年 (688) 春天,一个可怕的「小道消息」在李唐诸王之间流传:皇太后武则天力主修建的明堂即将建成。建成后武则天将大行燕飨 (以酒食祭神) ,并借机残杀李唐后裔,届时「皇家子弟无遗种矣」。
明堂。来源/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节目【鹤归来兮】截图
强烈的危机感之下,诸王变得躁动不安,最终琅琊王冲、越王贞等起兵发动了政变。
政变起因当然不会就这么简单,但这个小道消息确实有其威慑之处。且不说担心武则天的杀戮,单是明堂一旦建成,李唐皇室可能就要面临政治上的舆论威胁。毕竟, 「明堂」长期只存在于书籍记载。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很多都曾试图重建这象征政治权力的「明堂」,但无论是汉代的汉武帝 (未能将其完全复原) ,还是唐代的唐太宗 (几番打算却终究没能建成) ,尽管他们不懈努力,最终都未能如愿以偿。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武则天秘史】截图
而现在,武则天却建成了。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难以修建」的明堂
明堂创始时间较早 (相传创始于黄帝,周代称「明堂」) ,一般用作祭天、布政、供奉宗庙祖宗等等。然而,礼书对明堂的描述并不够详细,历代经学家们的解释又将明堂复杂化,地面上也早已没有可见的明堂遗址。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千年后的隋唐,如果再想按曾经的规格复原一座明堂,简直是难如登天。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王国维曾评价说:
「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
从前,汉武帝与王莽都曾尝试兴建明堂,但他们的建筑并未能完全重现记载中周代明堂的原貌。可以说,「全盘复古」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儒生们偏偏特别执着于这种「复古」,因为对文臣来说,如果他们想获得足够强大的政治权力,就必须掌握对历朝礼制的解释权。
汉武帝画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以来的历位皇帝也都尝试过重建明堂。根据【旧唐书·礼仪志】的记载,隋文帝在开皇年间,曾命著名工匠宇文恺按照【月令】里的要求制造明堂的建筑模型,甚至已经在京城内规划了一块土地用于营建,但 「诸儒争论不定,竟议罢之」,最终因为儒生们的强烈争执而作罢。
隋炀帝时,宇文恺又献上明堂的木样模型,但依然未能落实。 后来唐朝初立,唐高祖忙于巩固新朝根基,尚未着手明堂的建造事宜。 直至太宗登基,明堂的重建工作才被提上日程。
贞观年间唐太宗命儒官们商讨明堂的形制,计划得出方案便开始动工。 然而,孔颖达、魏征、颜师古等人先后上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明堂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有多少层、有几室、做什么用、建在哪里、有多少门窗、有几根柱子……围绕着这些细节,大儒们争论不休。 之后因为辽海战事,重建明堂的事又被搁置下来。
唐高宗继位后,重启了关于明堂的讨论。 儒生们基于【大戴礼记】、卢植、蔡邕、郑玄等不同经典和学者的解释,又得出了多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并绘制了各式各样的明堂设计图。 尽管高宗最终颁布诏书,试图为明堂的建设定下一套标准,但「诏下之后,犹羣议未决。 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 」
唐高宗规划的明堂柱网图。 来源/ 【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姜波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3年
因此,隋唐以来,上至天子下至儒臣,似乎都陷入了一个循环:明堂已久未现世,而历代皇帝皆渴望重建这一象征;儒生们对明堂的具体形制细节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工程迟迟未能启动。然而,明堂的建设难度越大,一旦建成,其成就便显得越加辉煌,仿佛完成这一伟业便足以成就「圣王」之名,「采三代之精微,探九皇之至赜」,可将本朝比肩三代,「自我作古」。
在这种巨大诱惑下,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不愿意放弃对明堂的幻想。可以想见,谁若主持建成了明堂,势必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则天「不听群言」取得的成功
武则天掌握政权后,自然也渴望成就「圣王」之名。她深知,若能成功建造明堂,将极大提升自己的声望,为她改朝换代的行动增添合法性与荣耀。
武则天画像。 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垂拱年间,武则天宣称为了继承丈夫高宗的遗志,决心创建明堂。她深刻吸收了前朝在这方面的教训,「绕过」了儒生们繁复的讨论,直接与自己亲近的北门学士商议具体设计,「不听群言」。和前代相比,这次商讨的过程非常顺利。很快,武则天就力排众议、雷厉风行地将营建明堂一事推行了下去。
在选址上,武则天没有按礼书要求,把明堂修在「国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她认为那里太远了。相反,武则天将视线瞄准了东都洛阳中轴线上的乾元殿。乾元殿是隋唐两朝的地标性建筑,在唐朝几乎象征着李唐皇室在洛阳的统治力。而武则天最终拆毁了乾元殿,在其旧址上营建明堂,以新的政治地标取而代之,其改朝换代的意味不言而喻。
正式修建时,武则天任命了自己信任的宠臣薛怀义做督作。为了营建明堂:
「凡役数万人,曳一大木千人,置号头,头一㘚,千人齐和。」
即出动数万人拖拽明堂的巨木柱子,数千人齐声喊着口号。当时的声势有多么浩大,可想而知。
武则天明堂遗址中心柱坑图。来源/【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姜波著,北京:文物出版社 , 2003年
从武则天下令拆毁乾元殿,在其旧址上营建明堂。到同年底十二月明堂落成,号「万象神宫」。前后短短不到一年光阴。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建成后的明堂,大致形制如下:
台基呈八边形,上下分三层,各层又按四季、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分了不同数量的宫室,中央是圆形的巨大木柱,上下贯通。整座建筑不仅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还以凤鸟、黄金做装饰,华丽非凡。
称帝之路上的里程碑
从这些信息来看,武则天对于建造明堂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她如此果断地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呢?
【武则天诗封祀坛碑】局部拓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先,从个人意愿上分析,武则天可能试图通过建造明堂来巩固自己掌管朝政的合法性。明堂的建成意味着可以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根据【唐六典】的规定,在皇帝亲临的大祀仪式中,"初献"环节需要由皇帝亲祭。当时,名义上的皇帝是睿宗李旦,而武则天仅以摄政身份临朝称制,理论上她并不具备这样的权力。但通过明堂的礼仪,武则天巧妙地将自己的形象与西周、周公联系在了一起。
【礼记正义·明堂位】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周武王驾崩后,由于成王年幼,周公代行王权,在明堂接见诸侯。武则天面临的局面与此类似——高宗去世,新君年幼,而她作为国家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在这一关键时刻承担起了摄政的重任。因此,她在明堂进行「初献」之礼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此外,武则天构想的武周王朝是直接继承自西周的,明堂的建设正是她「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复古理念的体现。
在明堂落成的第二年,武则天身着象征皇帝身份的衮服,手持大圭与镇圭,亲自主持了明堂的祭祀仪式,承担了「初献」之礼。通过对周礼与周公的比附、效仿,武则天模糊了自己与天子间的身份界限,并通过这次祭祀更加名正言顺地行使起了皇帝的实际权力。
武则天除罪金简,唐。来源/河南博物院
其实,从客观上来看,明堂只是武则天为了改朝换代而进行的其中一项努力: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在明堂建设期间,武则天通过伪造祥瑞等方式频繁宣扬自己才是「天选之人」。垂拱四年四月,武承嗣仿照唐太宗受命玺上「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之文,于洛水伪造了一块瑞石,上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借此宣扬武则天以圣母形象辅佐李唐皇室。按吕博教授的分析,洛水瑞石的祥瑞,很有可能拼接了「河图洛书」与秦始皇「传国玺」的故事,既宣告了天命归于武则天,又塑造了她的圣人形象。
明堂。 来 源/央视节目【国宝档案】截图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重用薛怀义帮自己建构了一系列的佛教身份。在【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武则天被描绘成菩萨化身的南阎浮提主,「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于明堂招徕信众,传道授法;在【宝雨经】中,武则天的形象则进一步超越了性别的限制,以女性身份称帝并即将成为转轮王,明堂就成了转轮王的「七宝台」。之后,她又在明堂背部建造了巨大的佛像,以此为弥勒下生的象征……
陶善业佛,唐。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古代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称帝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为了寻找登基的合法性,武则天不得不从外来的宗教文化中寻找支持。通过对这些佛教传说的巧妙运用,她成功地完成了自我形象的转变,从一个「圣母神皇」变身为「转轮王」。
无论如何,在大张旗鼓地宣传之下,武则天巧妙地利用明堂与佛教完成了身份转换,扫清了由性别、氏族等问题带来的称帝阻碍。自明堂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还允许东都洛阳的女性甚至附近诸州的父老乡亲入内参观,并给这些百姓们赐发酒食。最终,「圣母神皇,爰构明堂」的歌谣甚至传唱到了遥远的敦煌,这使得即便是边疆的百姓也对武则天的这一伟大功绩耳熟能详。通过这种方式,武则天巧妙地利用明堂的影响力,逐步引导民众接受从唐朝到武周的政权更迭。
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不仅强化了武则天的统治地位,也为她所推行的政治变革提供了民意基础。明堂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更是武则天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她借此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权威和对天命的承载。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山己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