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出现了很多优秀将领,他们后来因为蒋介石独裁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军有很多出色将领都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名将,但对国民党的一些将领知之甚少。其实国民党也有很多实力强悍的将领,在抗战之中可见一斑,只是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再次因为选择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结局,其中有一位被击毙的将领是上将级别的兵团司令,他就是胡若愚。
胡若愚出生在清末时期的一个地主家庭之中,殷实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读书学习的机会,那个时期知识青年都是思想觉醒较早的一批人,胡若愚也是如此,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考入了云南陆军学堂,之后他参加了「重九起义」,在实战中开始积累作战经验。胡若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再加上作战勇敢,在入伍三个月后就升为警卫连连长。
1914年胡若愚又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继续深造,毕业后就投身于护国运动中,他的军职也随之不断升迁,1918年时他已经升任旅长,那时他才24岁。1924年时黄埔军校建立,目的是想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当很多名将还在学校学习、或者初出茅庐时,胡若愚就已经是位高权重的军事指挥官了,那时他担任滇军的第二路司令,可见他的资历相当的深厚。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胡若愚历练出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他也在频繁更换立场,这在当时是军阀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胡若愚参加蒋桂战争与蒋介石作对,反蒋失败后胡若愚成了通缉犯,后在李宗仁的庇护下出国深造,他先后在德、法、苏等国学习军事,他本身就实战经验丰富,经过这次的理论学习,他成为当时少见的军事人才。
抗战爆发后为胡若愚提供了发展机会,他在李宗仁的麾下担任参谋长,在台儿庄会战时他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作战能力,之后与八路军的配合在鲁南地区抗战。他亲自到前线指挥,分析日军的战术,之后他制定出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案,用夜袭、伏击等战术手段屡屡给予日军重创,他所指挥的部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抗日名将。
像胡若愚这样的将领本应该委以重任,但是在抗战结束后他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的反蒋行为让他被蒋介石打入「冷宫」。手里没了兵权,前方的战事已经与他无缘,他只能利用手里残余的威望为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拉票。时间到了1949年时,这时的国民党部队在三大战役中已经被逐个歼灭、蚕食,蒋介石手里已经无人可用,这时候他想起了胡若愚。
胡若愚一出山就担任起兵团副司令的职务,只是他指挥作战能力再强,也指挥不了无心恋战的国民党士兵。随着武汉被解放,胡若愚所在兵团向衡阳败退,本以为桂系主力能够一战,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全歼,胡若愚只能带着部队继续向广西撤退,这时候他被任命右纵队司令,之后在兵团司令病倒时,他担任起11兵团司令,而他面临的我军对手则是大将陈赓。
陈赓是我军杰出的将领,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在桂东南的岑溪、容县一带与胡若愚的兵团展开生死较量。胡若愚试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密集地炮火阻止我军攻伐,让他没想到的是,解放军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战友铺路,面对这样英勇的解放军,本就无心恋战的国民党士兵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最终溃不成军。
当陈赓带着部队打扫战场时,看到的是遍地的尸体,还有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丢下的武器装备,此时胡若愚的兵团已经被全部歼灭,同时也发现了胡若愚的尸体。至于胡若愚是被谁击毙的无人知晓,有人说是被流弹击中,也有人说是被自己人出卖,最终也没有确定的说法,胡若愚之死成了谜,至今没人知道答案,只知道胡若愚是解放战争中唯一战死的上将兵团司令。
据后来人说,这场战役当时非常惨烈,但我军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胜利,从中可以看到解放军英勇杀敌、无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但同时也看到胡若愚指挥作战确实有很强的实力,只是他没有选择正确的立场而惨死在这场战役之中,军人战死沙场,这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