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当之无愧的封建王朝第一昏君

2024-06-11历史

到底谁才是古代王朝第一昏君呢?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会是谁呢?是秦二世、宋徽宗?是晋惠帝还是隋炀帝呢?

说实话,这个第一昏君的标准其实真的很难定。就拿刚才提到的这四位皇帝来说,宋徽宗如果不是阴差阳错的当了个皇帝,那他绝对是一个名流千古的书画家。隋炀帝虽然好大喜功,耗尽天下民力民财导致隋朝灭亡,但是其人还是比较聪慧的,比较有能力的,并且他对后世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经常读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儿,那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复杂程度不亚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精密的仪器。

就连被广大网友讽刺为瓦剌留学生的明英宗朱祁镇这样的昏君,还破天荒的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并且在二次登基之后的施政措施上也被人认可并称道。

明万历皇帝有近30年时间都不上朝,群臣给他发的奏章基本上到他那儿全都是 已读不回 的状态。别说朝廷的大臣们见不到皇帝,就连六部跟地方州县缺人,这万历皇帝也通通不管。可是,即使像 万历这样的皇帝,在明朝军费短缺的情况下,他也拿出了自己很多的私房钱来资助 万历三大征 ,弥补明朝在军费上的不足。

即便像宋徽宗这样的昏君,他也不是说完全的一无是处,他在位期间,宋朝的内政、军备等方面确实被他以及他重用的那些奸臣糟蹋的一塌糊涂。但是在文化领域上,宋徽宗是使劲把这个文化往前推了一把。可能有人说了,这推文化有什么用呢?其实他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比如说宋徽宗成立翰林书画院,并在科举之中加上了画学,这些事儿呢都对后世的书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能看到宋以后那么多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跟宋徽宗大力往前推的这把力是分不开的。

举这些例子,只是说 历史上的这些昏君,在某件事儿或者某个领域上,他也有英明的一面

可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位皇帝,你就是拿着显微镜去看,也找不到这个皇帝身上一丝一毫的优点,以至于他死后连庙号和谥号都没有,皇帝的资格还被褫夺。

他的破坏力之大,比晋惠帝还要大出很多倍。像晋惠帝司马忠这样智商不健全的皇帝,你让他作恶,他也坏不到哪儿去。搞事儿的也是他的媳妇贾南风以及司马家的那些藩王而已。

这个皇帝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的第六任皇帝萧宝卷。

这位大哥有多么的荒诞不羁呢?他不喜欢在宫里面呆着,没事儿就出去玩一圈,一个月有二十多天都是在外面闲逛的。

他出行干嘛呢?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拆老百姓的房子。一路之上只要看到民房民居那是随手就拆,然后将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统统赶走。很多商贾、市集都被大量的拆毁,整个民间的商业几乎都被破坏殆尽。

这大哥到了晚上更疯狂,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出去狩猎,他狩猎的目标也跟别人不一样。像别人打个兔子呀,打个虎豹豺狼什么的,他却喜欢打和尚道士以及妇孺老幼,只要市被他看到的人,他一个也不放过,通通成为他的猎物。

当时很多衙门的官员防皇帝出宫就跟防贼一样,一看到皇上出门就赶紧派衙役及家丁们冲上大街朝着百姓们大喊:皇帝出宫啊,大家赶紧跑啊。

你看看,民间都被萧宝卷折腾到这个地步了,说白了这个萧宝卷就是刘子业(南北朝时期刘宋的著名暴君)的全面升级版。

萧宝卷宠爱的妃子叫做潘玉儿,为了讨她的欢喜,皇帝为其修建了仙华、神仙、玉寿三座豪华宫殿。每个宫殿都奢华至极,并且他命令工匠们把黄金打造成莲花状,接着让潘玉儿身穿华丽的服饰在上面来回的走动。萧宝眷看到之后大为称赞,美其名曰 步步生莲花 ,可想这萧宝卷是多么的穷奢极欲。

这还不算完,萧宝卷和潘玉儿这两口子有事儿没事儿还喜欢在宫内广建店铺,cosplay这个市场市集。宫中的宦官跟宫女必须跟着他们一块儿做买卖。

你说这民间的商贾市集都被他毁了,却要在宫墙内玩这个游戏。而且玩的时候他让潘玉儿做这个集市的管理者,有人违反规则了,就要送到她那里接受责罚,而且这些惩罚往往都伴随着生命的消散。

可以说为了博红颜一笑,萧宝卷是耗尽天下民财,荒诞至极。

不仅对待百姓如此,他对待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他的父亲萧鸾(南齐明帝)在临死之时告诫他, 咱们南朝有个传统,就是大臣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弑个君。你对这些大臣一定不要留情,能杀就杀,先下手为强

所以这萧宝卷只要看到哪个大臣不顺眼,拉出去就杀了,以至于辅政大臣都快被他杀光了,逼得文官告退,武将造反,京城几度岌岌可危。最后这萧宝卷实在是杀人杀的太多了,整的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不得已大家只能联合起来将其干掉。

就是前文中说道的那个刘宋暴君刘子业,虽然在位近两年,以残暴著名,但是在经济和制度改革上尚能找到一丝一毫的可圈可点之处。

可是在萧宝卷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一丝一毫毫优点,烂杀无辜,耗尽尽财,穷奢极欲,为人呢还残暴不堪,在管理朝堂的手段上也是单纯的依靠杀戮,最后引起了大家一致的反对,不仅帝号被褫夺,贬为涪陵王,后来还被朝廷依汉海昏侯故事再贬为东昏侯,可谓是杀人诛心至极了。

以上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