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连长被调往师部当排长,本是降级任用,一看部下把他乐坏了

2024-04-28历史

有一个人,他原本是连长的职位,没想到却被领导安排到别的部队去当排长。明明是降级,可是当他一看见自己的部下时,却乐得嘴都合不拢,这是为什么?

滕海清的传奇人生

1909年,安徽省金寨县一个名为褚鸡石的小山村里,传来了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一户姓滕的人家,迎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这个小生命,就是滕海清。滕海清父母没读过什么书,却知道「海晏河清」四个字,当时正逢战乱,所以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海清」,在他身上寄托了美好愿景。


滕海清是家里老大,在他家里,还有七个弟弟妹妹,一家总共九口人,却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他们都挤在一间不遮风不避雨的破烂草房中。在滕海清的记忆里,他们家真的很穷,穷的几乎揭不开锅,有时候只能吃米糊糊度日。为了给家里补贴家用,年仅7岁的滕海清,就到村里的地主家去,谋了一个放牛娃的工作。但是小孩子不读书哪里成呢?在那个年代,只有读书人才能有出路,所以滕海清父母砸锅卖铁,又问许多人借了一些钱,让滕海清到学堂去念书。


滕海清兴奋极了,他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到学堂去念【三字经】,而且他也十分聪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学完了整本【三字经】。虽然滕海清父母有心想要继续供他读书,可是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供他读书了。小小的滕海清对学堂恋恋不舍,但是没有办法,他还是回到了村子里,一边放牛,一边种地。一个小小的小山村,却关不住滕海清对大千世界的向往,当他15岁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要离开村子,到县城里去见见世面。


滕海清父母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哪里肯同意滕海清想要「在外闯荡」的心思?但是滕海清也是个倔强性子,既然爸妈不同意,那他就「先斩后奏」,偷偷出了村子。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就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从这一点来看,滕海清确实有着做大事的本领。但是那一年,他仅有十来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呢?滕海清来到皖西霍山县,在这个陌生的县城里,滕海清找到一份烧木炭的工作。这份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是滕海清身上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精神,他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就想着自己能够赚多一点钱,好让爸爸妈妈可以过上相对轻松的生活,让自己的弟弟妹妹可以有进学堂念书的机会。县城里的生活和农村真不一样,在霍山县工作的这些年,滕海清对外面更大的世界有了更深更多的向往,他一直在等待着合适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离开霍山县,到更远地方去的机会。终于,这个机会在1929年来到了滕海清面前。根据历史记载,1929年7月,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建立了,这个团体大约有1000人和400多支枪。


也就是在同一年,有一支红军队伍,也来到了滕海清所工作的霍山县。红军的到来,受到了百姓们热烈的夹道欢迎,对于百姓来说,红军是他们定心骨的存在,有了红军的保护,大家就不害怕敌人的袭击。红军打土豪分土地,他们把欺负农民的地主抓起来,让地主们交出粮食。获得了粮食的百姓,对红军们感恩戴德。看着红军们英姿飒爽的身影,滕海清心中起了一个模糊的念头,很快,这个念头逐渐成形。


他在心中对自己说:「我也要保家卫国!我也要参军!」参军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将与家人分离,但是滕海清觉得,先有国,后有家,他要保护好国,才能保护好家。他告诉父母:「我决定参军去!」滕海清父母虽然不舍得,却很尊重他的意愿。在离开自己的工作地前,他把自己所剩无几的衣服交给一起烧木炭的同伴,然后毅然决然地参军去了。这一年,刚刚过了二十岁的滕海清,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红军游击队队员。


训练的日子非常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集训,到了深更半夜才能睡觉。滕海清从没有喊过一声辛苦,他每天斗志昂扬,专心集训,很快就掌握了一些作战时的基本路数。1930年,滕海清要上战场了。他手中只有一把银光锃亮的大刀,在战场上,他要用这把大刀保护自己,也要保护百姓。战斗结束后,滕海清因为出色的战斗表现,受到了游击队队长的大肆表扬。这个时候,有人给滕海清传来了消息,因为得知自己老家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滕海清决定回到家乡参加苏维埃运动。


因为他在霍山有过优秀表现,当时的负责人看滕海清坚实又可靠,于是把赤卫队大队长的职位交给他,并且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1931年5月,滕海清成为了十一师的战士,在一场伤亡很大的战役中,滕海清所在的8人班级中,只有4个人活下来,死伤达到一半人数。连长走过来慰问这个班级,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们只有8个人,却牺牲了4个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牺牲,你们害怕了吗?」面对这个问题,滕海清铿锵有力地回答:「要是害怕,当初就不会来参加红军了!」


面对危险重重的刀光剑影,连长成立一支10人敢死队,滕海清二话不说地站出来,反复给连长自荐,经过多次劝说后,连长终于同意他参加敢死队。既然是参加了敢死队,滕海清从上战场的那一刻,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冲锋的时候,不幸被石块击中头部,好在有战友将他抢救回来。抢救回来后,战友安排他在一个老乡的屋子里养伤,这个时候的滕海清,不仅高烧未退,而且浑身上下都起了水痘,但是他根本不把自己的伤放在心上,他一心想要找到部队。好不容易找到部队,滕海清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要加入战斗。因为滕海清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他的班长推荐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几度累迁升职,却从连长「降级」为排长,为何?无论前路有多少的艰难险阻,滕海清永远不惧生死地冲在第一线,他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很快让他得以升迁。他先是班长,后被破格提升为副连长,在连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接过代理连长的工作。虽然只是代理,但是滕海清却展现出了相当优秀的表现。在滕海清的带领下,他们打了一场成绩亮眼的胜战,为了嘉奖滕海清的付出,将他调任为三十二团的五连连长。


虽然滕海清已经升到了连长,但是他身上没有傲气,在他眼里,不管是当初的一名小士兵,还是如今指挥的连长,他都一心为国为民。1932年6月,这一天的滕海清,正牵着自己的两匹红色战马,准备到外面继续练习骑术。他溜着马,刚踢踢踏踏地走到了门口,却偶然遇上了当时的师长倪志亮。这个倪志亮对滕海清不熟悉,一见了他,便问:「你是哪个团的?」滕海清知道对方的军衔比自己大,他立刻站直了背,给对方行了一个礼说:「报告!我是三十二团的五连连长。」


「哦。」倪志亮点点头,看向滕海清手里牵着的两匹马,不免好奇问道:「这位连长同志,你牵着两匹马要干什么?」此时此刻的滕海清脑子一转,笑眯眯地对倪志亮和他身边的人说:「是给师长,还有政委牵的。」在当时,打战缴获的物品都要上缴,但是滕海清却私自留下了这两匹马。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连长的身份,但是骑术方面却比不上别人,所以想要好好地练习一番。


哪曾想,还没有出门训练,就让当时的倪志亮和政委撞了个正着。好在滕海清反应很快,而倪志亮也没有追究他不上报的行为,只是看着他笑了笑:「这个五连连长,还是个机灵的。」倪志亮喊人牵走了两匹红色战马,而滕海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被牵走。滕海清原以为自己和倪志亮的缘分就这么戛然而止,没想到事情在10天之后,忽然出现了转机。这一天,刚回到部队的滕海清忽然接到了自己顶头上司的命令,他说:「滕海清啊,去把你自己的物品收拾一下,准备到师部报到啊。」


听到这个消息,滕海清懵了又懵,他找到营长,问营长为什么忽然要把自己调走,难道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吗?对此,营长说:「调你离开不是我的主意,是团部的通知。」接着,滕海清转头又拿着营长给他的介绍信找到团长,团长的反应和营长如出一辙,他说:「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这是师部的命令。」怀着巨大的惴惴不安,滕海清来到了师部,这个时候,在师部办公室里等待着他的人赫然是倪志亮。


倪志亮笑着说:「让你过来,是准备让你担任师部通信队排长——」倪志亮话锋一转,问滕海清:你不会不高兴吧?」滕海清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在意自己被「降职」了。倪志亮很欣赏他的态度,只对他说「好好做」,并没有把实情告诉给滕海清听。到了师部通信队的滕海清,依旧秉持着对每一个士兵负责的想法,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部下,却乐得合不拢嘴。


原来,滕海清调任的师部通信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单位,这个单位总共只有两个排。第一个排,没有任何一位士兵,全是营连干部。第二个排,则是负责人从各个地方挑选过来的优秀班长,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以后,再分配到各个连中担任排长的职位。表面上,滕海清从连长降职为排长,可实际上,滕海清管着营连干部和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明「降」暗「升」呢!不过,对于从连长变成排长这件事情,滕海清没有表现出异样的情绪,他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多次身负重伤,获封开国中将

1932年7月,国民党集结了超过30万的兵力,兵分四路对红军进行残忍无情的第四次围剿。虽然战斗力和火力差距悬殊,但是红军没有认命,而是迅速地集结部署,利用最精的火力部队,全面开启一场「反围剿」行动。但是无奈两个阵营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红军多次不眠不休地浴血奋战,虽然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但是与此同时,红军的伤亡是越来越多。同年10月,滕海清在与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对抗中,不幸负伤。


他的双眼视力被榴弹硝烟摧毁,门牙被蹦掉两颗,嘴唇也破了好大一个口子。最重要的是,他的右手被炸伤,如果救治不及时,很有可能会面临截肢的下场。因为滕海清受伤实在太重,他的战友只能把他安排在一个隐秘的地方养伤。但是国民党还在身后追赶着,他们绝对不能停下来,滕海清的领导忍着巨大的悲哀下了一个决定 :每个伤员给三块大洋,就此养伤。


滕海清也分到了自己的大洋,但是比起这冷冰冰的大洋,他更想要回到部队去。但是他伤得那么重,能不能活下来还未可知,领导怎么可能冒险让他回到部队去?滕海清想起自己几次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经历,一股热血冲上他的大脑,他想: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部队里!凭借着惊人的顽强意志,滕海清拄着一根破竹棍,一瘸一拐地沿着部队的痕迹缓慢向前。终于,经过一个多月的追赶,滕海清终于在陕西的子午镇跟上了部队。当他的战友们看见滕海清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没有人敢想象这一路滕海清是怎么拖着负伤的身子,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经过治疗后,滕海清又给倪志亮打报告,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战场上去。当时的滕海清,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血衣,光着脚,却站得笔直,在他身上,倪志亮看见了中国人百折不弯的脊梁。


他立刻吩咐人给滕海清拿一身新衣服和新鞋子,滕海清感动的热烈盈眶,他克服自己身上所有不适,坚定地投入战斗当中。1932年,滕海清参加了反「六路围攻」作战,面对敌人紧密的枪林弹火,滕海清没有一刻露出退缩的模样。在这次极其艰难的反作战中,滕海清被一颗子弹射入喉咙,并且从他的后颈射出。滕海清根本来不及反应,他只觉得眼前一黑,便昏死了过去。要知道,喉咙和后颈,可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受了这么重的伤,滕海清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来。


好在滕海清是个命大的,他强撑到了卫生员的到来,经过一系列紧急的手术后,滕海清这条命保住了。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滕海清的喉部神经严重被破坏,几乎只能靠流食续命。而且因为受伤的后遗症太大,导致滕海清的左半边身体完全麻痹瘫痪,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左手左腿,上厕所和吃饭这样的事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这一次住院,就是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两个月内,不能上阵指挥杀敌的滕海清难受不已,只要他的身体情况允许,他就会积极地复健,企图早日出院,回到部队。在后来的抗战生涯中,滕海清多次负伤,多次死里逃生,他用满身的伤痕,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1949年,万众瞩目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看着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滕海清的眼泪滑落眼角。滕海清想起自己的家人,他的母亲,因为生了重病而没有钱请医生,在1932年的冬天,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弟弟,在1933年被人抓到县城里的大牢,父亲历经了一年的折磨,最终满身病痛地离开了人世。而自己的弟弟虽然被保释出来,但是也过得不好,至于其他家人,走失的走失,过世的过世。滕海清心中满是悲愤,可是战争向来无情,没有人比他更明白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滕海清依旧奔走在国家需要他的地方,他在1954年成为石家庄一所步兵学校的校长,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1955年,因为优秀的抗战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滕海清被授予「中将军衔」。


滕海清二十岁开始参军,但是他到1987年,才正式离职。这一年,滕海清已经78岁了,但是每当他提起抗战时期的岁月,这个老人的脸上就会浮现一种不属于老年人的光芒。他谈起自己是如何瘸着腿追上部队,谈起他们如何以少敌多的制胜,谈起自己被子弹贯穿喉咙时,以为一定会死去的经历。晚年的滕海清一身病痛,却没有喊过疼,但是他却会在想起自己分崩离析的家庭和牺牲的战友时,双眼缓缓淌下眼泪。


1988年,滕海清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全国拥有这枚一级勋章的人仅有835人,滕海清便是其中之一,可见,他为中国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1997年,88岁的滕海清在北京安慰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虽然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但是滕海清却为我们留下了百年不灭的风骨和精神,值得后人传承、学习和永远铭记于心。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