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1978年粟裕接受采访,提及淮海战役,秘书拽他衣袖提醒:不要说了

2024-05-08历史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打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毛主席说:「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不过,粟裕是不轻易谈这场大战的战功的。

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苏联大使由金正在南京访问,他想要了解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王德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粟裕告诉王德,要回答出四个「突出」:

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

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

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粟裕都没有提自己。

还有一次就是在1978年,粟裕在和安徽省委秘书长谈话的时候指出:「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个纪念馆,请省里考虑。」

原来当时南京军区编写了【淮海大战】的话剧,没有提到二野,双堆集是二野打的,粟裕觉得不应该,当年二野打得也很艰苦。

作为战役指挥员,粟裕没有在任何淮海战役纪念场所的显赫指出留下「墨宝」,他并不是不在意这些地方,比如双堆集没有纪念馆这件事,他还是要提出批评和建议。

粟裕在世的时候,不少同志曾经建议他写一篇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他对夫人楚青说,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

此外粟裕大将也没有在个人回忆录之中专门提到淮海战役,并没有把这场战役当成自己的经典战役。

粟裕是一个不太愿意去宣传自己的人。在他去世多年之后,楚青整理他的遗物之时,发现了他唯一写过的和淮海战役有关的诗句——【沁园春·淮海战役】(附本文最后)。

他写了一遍,又工工整整抄了一遍,可见对于淮海战役,粟裕是有话说的,这首诗也弥补了粟裕没有写任何文章的遗憾。

很多人将粟裕的「谦虚」当作「慎言」、「忌讳」,去揣测粟裕的心理。因为当时邓小平是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后来党政军地位都非常高,所以粟裕不会谈论淮海战役。

的确,邓小平曾经说过:「比起搞经济,打仗才是我的专长。淮海战役是由我指挥的。」

但粟裕从没有因为邓公而「忌讳」谈淮海战役的心理,倒是其他人显得很拘束。

1978年7月27日,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编导石征先要写一本关于【淮海战役】的书。

当时粟裕身体很不好,石征先联系了粟裕的医生,在医生同意之下才允许对他进行20分钟的采访。

石征先事先准备好了提纲,希望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不过粟裕见到石征先后并不在意医生的嘱咐,和石征先谈了4个小时,还邀请石征先在家中吃饭。

在谈到淮海战役之时,粟裕开门见山:「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石征先很震惊,因为他清楚记得邓小平也说过这句话。

粟裕的秘书当时就坐在粟裕的旁边,他拉了拉粟裕的衣服,提醒粟裕「不要再说了」。粟裕推开了秘书的手,继续说下去。

那么,粟裕是在和邓小平抢功吗?还是说两人有一方说的不对?其实都不是。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爆发,一共经历了66天。

第一阶段是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是黄维兵团被围歼,第三阶段杜聿明被人民解放军打得全军覆没。

从1948年开始,解放军势如破竹,蒋介石已经深刻感受到失败近在眼前了。他故意拖延,阻止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速度。

1948年4月,在渡江准备紧锣密鼓地展开之时,粟裕却在探索着另一条路。

他始终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

他自己也有顾虑,担心自己有思想局限性,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必须做到自己有把握才行。

他两次向陈毅详细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当时陈毅对「稳渡长江」充满信心,他也很迟疑,询问粟裕:「中央让你过江,你不过江?」

不过听了粟裕的意见,陈毅还是同意让粟裕把自己的意见报告中央。

4月18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举行,五大书记一起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同意华野暂缓渡江,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

这个重大的决策构成了后来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对于这场决战型的战役,毛主席慎之又慎,几十万兵力一下子消灭驻守淮海地区的国民党主要兵力,毛主席认为以前的预先作战方案不可行,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打法,一边打一边完善作战方案。

1948 年 10 月,陈士榘(右)、张震(中)、粟裕(左)在研究淮海战役作战方案

粟裕是主要指挥官,他提议先消灭驻守在淮阴与淮安的国民党军,等到解放军收复宝应和高邮地区之后,再去攻打海州。粟裕的这套作战方案,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小淮海」。

毛主席思考了很久,认为粟裕的这套打法的规模和打法和从前并没有多少区别。他最后决定:「不要先打淮阴和淮安,我们要先打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兵团是中原站上的主力,作用巨大,只要一打,蒋介石就一定会调遣其他兵团增援,甚至可能会调动全国各地的兵力。那么我们可能要与国民党所有的主力进行一场恶战。毛主席提出的就是「大淮海」战役的方案,大家听后个个摩拳擦掌,一致同意。

黄百韬团是一块硬骨头,粟裕自告奋勇挑起重任,他委派宋时轮率部切断国民党的援军,再以主力攻打黄百韬团。蒋介石调动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增援都被粟裕所预料,全部被阻击在安徽蚌埠以南。

解放军势如破竹,只用了8天就歼灭了武装精良的黄百韬兵团。粟裕在行军床上坐了7天7夜,却没有真正睡着过,日夜不停打电话。

这一场漂亮的仗打完,粟裕苦思冥想,下一个要打的是谁?

军情瞬息万变,如果选错了目标,对整个战役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粟裕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得出了攻打黄维的设想。黄维兵团的战斗力很强,也是蒋介石心中的主心骨。

其实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这则意见也是顶着相当大的压力的。当时华东野战军前指内部也有人认为,部队已经打得太疲劳了,不适合打第二场仗,「如果就此罢手,上下左右都会满意」。

粟裕力排众议,提出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建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就进行了反复的磋商,最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粟裕传】评价:「在强敌多路进逼的形势下,作出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对于这一点,中原野战军几位领导人有过评论。陈毅说:‘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和开封,已经行至徐州,即将配合互动野战军作战。

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的配合迅速发展到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量大野战军整体的威力,谁来统一指挥?

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毛泽东起草的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的电报

这个问题其实当时毛主席也没有想到,粟裕从淮海战场的全局出发,主动向毛主席提了出来。

毛主席对粟裕的建议很重视,经过了一番经研究之后,在第二天就迅速做出了答复。

在淮海战役期间,邓小平负责整体协调两支野战军,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和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共同指挥了淮海战役,他就是淮海战役的总负责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邓小平晚年回忆淮海战役的时候还说:「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接近结束时,毛主席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由,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以此为标志,淮海战役指挥权才正式明确了。

毛主席挑选邓小平是经过多方考虑的,可谓知人善任。到了晚年,邓小平还依稀记得当年毛主席如此郑重地对他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

先打黄维的决策确定下来之后,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的就搬到了至宿县临涣集以东小李家村一个偏僻的小院子里面。

邓小平说自己年纪最轻,身体最强壮,要求两位司令员多休息,他负责值夜班。他天天守在作战室,每天都到深夜,三人商定的作战任务,是邓小平直接向各纵队负责人下达和部署的。

寒冬腊月,邓小平为了保持清醒,站在凳子上冲凉水澡,每天都让警卫员从井里打一桶水冲凉。

华东野战军奔赴战场

黄百韬被解放军全歼的消息就像一颗炸弹,所有的国民党军官都十分慌张。没想到紧接着,黄维兵团就被解放军包围了……

歼灭黄维兵团之后,邓小平切了一个苹果分成了三份,和刘伯承、陈毅分了分,终于短暂地休息了片刻。

他这个时候才摸出一张长长的纸条,交给给张际春副政委,说:「这张单子上中央来的二十几个电报,都是同作战没有直接关系的,还没答复,请你一个一个的起草复报。」

此后,邓小平立刻开会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和将来的渡江作战计划,当时粟裕和谭震林正忙于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不能开开会,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亲自前往前线驻地同他们会面,和他们讨论了一整天。

几位首长开完会之后都显得很高兴,休息的时候还难得要求照了一张相。

1948 年 11 月 16 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前线总前委。左起:粟裕、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黄维蒋介石果然命令杜聿明率30万大军前往救援,结果被解放军分割包围,逐步消灭。

杜聿明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前往援助黄维兵团,结果在增援的途中被消灭了。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华东野战军全歼,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是他军事生涯一个辉煌的篇章。

人民解放军解放徐州

而粟裕,不提功绩是他本身性格谦逊,不会去执着于一场战争之中到底谁是主要的功劳,打了这场漂亮的胜仗,他是备受鼓舞的。

在消灭杜聿明集团之后,一直持重沉着的粟裕,突然冲到秘书处大声说:「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

粟裕指挥部队不知道打过多少胜仗,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还专程跑到秘书处告诉大家打胜仗的消息,他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

淮海战役之中,粟裕所统帅的第三野战军歼敌最多,共计44万多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粟裕在孟良崮前线指挥

在淮海战役之前,粟裕能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形势,敢于提出正确的意见,这其中有他的实事求是和智慧胆略,我们也能感受到陈毅的发扬民主和毛主席的知人善任。

在解放之后,粟裕也经常用淮海战役之中的指挥细节来指点下级,以各种战场上的案例来教育新人。淮海战役,对于粟裕来说一直是坦坦荡荡地谈,并没有「忌讳」一说。

不仅仅是淮海战役,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诸多战役,从发生到结束,都将我解放军将领军事才能的极致发挥。

老一辈革命家,对于战争经验,唯有「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像邓公在的【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一书题词所写的一样,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被提取出来,作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础,他不能把它变成阻碍自己前进的「政治包袱」。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