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
自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一出「杯酒释兵权」之计,将开国武将放逐的七七八八,武将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可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过武将,他大手一挥,放声道「吾与士大夫共天下」。只凭着这一句话,之后的数百年间宋朝的武将都被打入了尘埃,有的沦为文官走狗而生,有的备受排挤而死。
宋朝最著名的两个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而武曲星狄青仅因为搬了个家,就被贬谪至死。
狄青英雄莫问出处
相比众多名将,狄青的经历似乎显得更加悲情一些。
出生于寒门的狄青,还未成年之时,因为兄长跟同乡起了冲突,为代兄受过,他被官府给抓了起来,关进了牢狱,并在脸上刺了字。堂堂一个少年郎,就这样顶着这个屈辱的标志,过了一生。之后由于各地局势紧张,狄青也被注销了户籍,发配至地方充军。
从军的生活,似乎激发了狄青身上的血性。在面对西夏的叛乱中,宋兵多为胆怯,他以微末的身份,每次都冲阵在前,甘为先锋。在后面四年的军伍生涯中,他前后参与的战斗高达二十五次,身上更是中了八箭。可他却满不在乎,依旧每次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随着时间推移,西夏军中看到这个披头散发,戴着面具的士兵就闻风丧胆,狄青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面涅将军」的外号。
之后,因为尹洙的推荐,他得到了范仲淹和韩琦的赏识。范仲淹对这个北宋少有的将才十分欣赏,并亲自教授其【左氏春秋】,以希望他能够于朝中不受排挤。之后的他也开始平步青云,从泾州督监一路成为枢密副使,官居正二品。要知道在当时,一介武将能够担此重任,除了他自身能力突出之外,也多亏了当时皇帝是宋仁宗。
狄青
公元1052年,侬智高叛乱,并趁宋军不备攻占了两广之地,心忧不已的宋仁宗派了一批又一批文官前去安抚都没有产生效果,局势一下陷入了僵持。
正当宋仁宗苦恼不已之时,狄青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直言自己乃一介粗人,愿为帝王分忧,前去平定叛乱,将叛贼头颅带回京城。宋仁宗听完大喜,令狄青总览广南叛乱之事,并专门在殿内设宴为其壮行。
狄青抵达两广之地后,先将贸然出兵,导致宋军战败的钤辖陈曙等人处死后,示敌以弱,诱使叛军放弃防守阵地,主动出击。之后从叛军左右发动奇袭,将叛军杀的四散而逃,并在城北角用叛军尸首建起了一座京观。至此侬智高叛乱危机,在其指挥下,得以迅速解除。
狄青饱受排挤,惊惧为官
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宋仁宗大喜,狄青也从副枢密使升为枢密使。可谁能料到,麻烦也就此而来。
当时的北宋朝政,虽有宋仁宗居中,但几乎都在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等文人的把持下。这突然冒出来一个狄青这样的武将,可把一众向来看不起武将的文官恶心坏了,于是,所有的文官集团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排挤狄青这个异类。
文彦博想了一万个方法去罢免他,可到头来,发现完全没有合适的理由,只能向宋仁宗称赞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告他状,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结果愣是找不出一条有利的罪证,只能在奏疏上写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
狄青也深知自己处境艰难,所以每天固步家中,什么也不做,生怕惹出什么祸端,弄出让文官参自己一本的把柄。
可就是这样文官集团依旧不肯放过狄青,想尽办法去诋毁狄青。说什么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角,有峥嵘之势。或者说狄青家里夜晚发光,家中藏有异物。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想让宋仁宗以此将狄青逐出枢密院,遣离京师。好在宋仁宗觉得这些理由有些荒唐,所以没有答应。
当时的开封总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是发大水,就是引发火灾。为了家里人的安全着想,狄青将家人迁入大相国寺。由于大相国寺属于皇家所有,于是群臣又逮住这个机会不放,对狄青大加攻讦。最终宋仁宗也抵不过群臣所请,只得将狄青去职枢密使,让其离京赴职陈州。
当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不得已只好满怀惊惧的离开开封。而文官依旧没有放过他,数度遣人打着安抚的名义监视他。被谣言中伤的遍体鳞伤后,远离京师的狄青对文官集团也惊惧不已,生怕自己又要背负祸端。
公元1057年,49岁的狄青忧郁病死于家中,一代北宋武曲星就此落幕。
作为大宋为数不多的名将,哪怕放在大唐也能建功立业的狄青,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足以见得宋朝的武将到底有多么卑微。
往期精彩:
更多资讯,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