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 哦 】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
前言
在晚清朝的历史中,光绪帝作为帝位继承者,却一直未能摆脱慈禧的掌控。这引发了无数人的疑问:为何光绪帝不选择铲除慈禧,夺回实际统治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涵盖了政治权谋、家族关系和历史传承等层面的错综复杂。
溥仪曾经表示:这三个后果他无法承担。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谜题。本文将深入剖析晚清末年光绪帝的世局困境,揭示慈禧为何能在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以及光绪帝为 何选择忍辱负重而非反抗。
在这段震荡历史的时光中,我们将一同回望晚清朝的悲欢离合,探究权谋与家族纷争的交汇之地。通过解析这个历史困境,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光绪帝为何在这三个无法承担的后果面前,选择了沉默与忍耐。
一、四岁登基的「天生傀儡」
何以会让一个四岁的孩童登上龙椅?这一切的起因,要从西方列强入侵说起。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赔款巨额,引发内忧外患不断。1860年,英法联军更是突袭北京,逼迫咸丰皇帝与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逃往热河避难。此时的大清已是风雨飘摇,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蚕食。 ...................................................................................................................................
临终前,身患重病的咸丰设立「共同辅政」之制,希望太后与八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同治帝。然而刚掌权的慈禧太后岂会甘心做旁观权利的旁观者?更何况八大臣中的许多并非自己人马。所以一场政变很快就在幕后酝酿开来。 ...................................................................................................................................
政变爆发后,八大臣被诛,慈禧与恭亲王奕欢主政。三年后,奕欢也被慈禧排挤边缘化,慈禧正式成为掌握实权的核心人物。
为了稳固权力,她将亲信安插各要津,并与李鸿章等洋务派代表建立良好关系,联手支持洋务运动以图自强。
然而就在1873年,刚亲政一年的同治帝便英年早逝。面对皇位继承的选择,慈禧太后再次临危受命。按照惯例,皇位应由同辈宗室袭替,而她则会沦为退居幕后的太皇太后。
但权力的甜头,已经让慈禧上瘾,断然不会就此放手。因此她选择违反规矩,让自己妹妹所生四岁的溥昉继位,是为光绪帝。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正中下怀,可作为太后掌权的最佳傀儡。
想来这也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棋局,毕竟强行扶持一个幼儿为帝,势必会招惹非议。但慈禧背靠权力与势力,此举居然出奇顺利。抱病在宫的奕欢功不可没,他出面劝说有异议宗室息事宁人。于是四岁的「傀儡帝」顺利登上大统,这个画皮充当皇帝的游戏,正式开场。
二、15岁「被软禁的皇帝」
15年过去,光绪帝正式亲政。曾几何时,他也渴望当一回真正的皇帝,重振这个濒临瓦解的帝国。然而慈禧太后依然紧握大权,光绪的每一个举动都逃不过太后钳制——太后要早请示,晚汇报;要在任命大臣前征得太后的同意;甚至连赏赐妃嫔也要过问......
在这种锁链式权力约束下,光绪心中极为愤懑,只能暗中比喻自己为第二个汉献帝,权倾朝野的太后,则是这个朝代的董太后。他甚至设法引进新思想,收买机关人员,试图脱离太后掌控。但这些举动很快被太后察觉,光绪只得噤声,暂时忍让太后。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水师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这场失败令光绪再度意识到,在太后的领导下,这个国家正一步步走向覆灭,非变法不可。于是,他开始酝酿政变,密谋权力转移。
1898年6月,时机成熟,光绪帝终于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启动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入京赴任,积极推行新政。光绪也敢于挑衅太后权威,大刀阔斧地改革,企图一举夺权。
太后虽也希望通过变法强国,但她更担心权力旁落。于是暗中安插亲信,意图盯防变法派的动向。一时间,朝局风云突变,隐隐绰绰着权力交替的信号。
三、软禁光绪,斩杀六君子
9月初,荣禄奉太后的命,突然调兵进入京师。此时传言四起,说太后要在十月宣布训政,废黜光绪帝。光绪自此软禁在颐和园,推行新政的诏书也中止颁发。变法派大惊失措,四处奔走想营救光绪,但为时已晚。
9月20日,政变爆发前夕,光绪手下太监密报,太后已经准备好发动政变的诏书,就缺一道光绪的亲笔签字。光绪震怒,他明知这是太后的套路,仍然行进处死的陷阱。此时此刻,他是玉石俱焚,与太后拼个你死我活;还是含恨临退,苟延残喘?
这是一个抉择权力和生命的时刻......最终,光绪退让了。他没有在诏书上签字,只淡然地说:「朕老矣」。这句话,仿佛宣告他的政治抱负全盘落空。
9月21日,政变爆发,慈禧太后与荣禄发动兵变,正式重新训政。光绪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等六君子则被慈禧处死。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机会。
自此,光绪帝与太后成了水火不容的政敌。两人相距不到千米,却在仇恨中度过十年疏远放逐。1908年两人先后去世,溥仪继位,清朝走向终结。
四、为何光绪不除太后而自立
那么问题来了,光绪明知太后昏庸,自己有救国救亡之志,为何不除去太后自己主政?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光绪懦弱无能,不敢铤而走险。但在当时的处境下,光绪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首先,太后身后势力强大,她代表的是满清统治集团的利益。世袭三代的光绪,生于紫禁城,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君主。如果他擅自废黜太后,势必会令整个满清体制陷入动荡。那么他又将以何种力量,去驾驭这个已经濒临崩溃的帝国呢?
其次,清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各地民变不断,中原战场遍地火海;而外有俄国侵占东北,日本蚕食台湾,西方列强更是虎视眈眈。能否成功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的不仅是魄力,更是实力。当时的光绪,无论在哪一方面都难以独自承担起这历史使命。
最后,作为一个传统儒家君主,光绪骨子里仍然非常在意这伦理顺序与天人感应。以仁孝为纲的封建道德观念下,他难以下定决心废黜养育自己的太后。更何况,这位太后,还是他名义上的母亲。
所以,在那个风云变幻、生死存亡的时代洪流中,光绪终究没有选择铤而走险,去争取最后一线生机。他和太后相依为命,却也因此錮制住自己,失去了拯救这个朝代的历史机遇。
结语:这个朝代注定要覆灭
不过即便光绪力争上游,情况可能也已经回天乏术。因为整个大清帝国,已经在这场政治权力交锋中步入倒计时。
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清政府,始终无法打开现代化与强国的局面。而西方武器与思想的冲击,更是击溃传统价值体系的致命炸弹。面对帝国主义入侵和殖民扩张的洪流,这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已经无力回天。
再加上那些宗室内讧、政治斗争与腐朽,清廷的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即便光绪夺权成功,他终究也无力回天。慈禧和光绪之间的权力博弈,对这个国家厄运的最终到来,其实起不了多少作用。
历史终究会证明,大清帝国已经到了必须覆灭的时候。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都难以阻挡时间车轮的碾压。这就是一个朝代更替,历史洪流奔涌的时候。毕竟,历史的车轮既已滚滚向前,一切终究都翻不了脸。这就是这个封建王朝的宿命。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