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2024-07-02历史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一个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即使在政治主少国疑、君弱臣强的时期,皇帝的权力在名义上仍然是最大的,无人能够超越。

然而,大清王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统治达到了封建制度的巅峰。皇权在这个时期也迎来了高度的集中,使得任何人、物乃至法律都要服从皇权的统治。

在大清朝,尽管皇权如此高达,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职位,其权力甚至比皇帝还要大,有权直接代行国政。这个职位的人选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仅有两人担任过。

那么这个职位究竟是什么呢?居然有这么厉害,担任这一职位的两个人都是谁?

两位摄政王的不同

1636年,皇太极去世,八旗各部之间为皇位继承人产生争斗。多尔衮利用自己在八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支持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

作为回报,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得到管理朝政的大权。这标志着,摄政王作为一个特殊官职在清朝诞生。

多尔衮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强人。他出生满族八旗世家,从小经历权力斗争,心思缜密,手腕强硬。得了摄政大权后,他弹压异己,清洗朝堂,逐步掌控朝政大权。甚至连重要军事决策也由他一人定夺。时人甚至戏言,皇帝不过是他的一个傀儡。

「自此朝中政务,进退于我一身。」多尔衮时常暗想。他甚至将皇帝的拟诏改派自己的心腹进言,以控制朝政。

多尔衮深知权力的宝贵,越得到越贪婪。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的功劳与罪恶并存。

1661年,多尔衮在权力的巅峰时期猝然去世。由于其在世时专权过甚,致使清廷的皇权威严遭到严重削弱。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甚至下令将其遗骨取出并鞭笞三百,以泄自己的不满。此后近两百年间,再无摄政王一职,直到清末。

1908年,慈禧太后临终时立溥仪为帝,其父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如果说多尔衮的性格强势凌人,那载沣则恰恰相反。他谨小慎微,为人温和,不善社交,甚至有些羞怯内向和迂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结果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但不同于多尔衮惨死的结局,卸任摄政王后的载沣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最终与世长辞。

「先生,大势已去,民心不顾,局势所逼,在下不得不政权于阁下。望阁下量才广大,建功立业于乱世,折将来之奇耻大辱。」载沣如是向袁世凯说道。

袁世凯沉吟片刻说:「王爷勉强为之,世凯唯有效命。」

三、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多尔衮和载沣两位摄政王可谓性格迥异,最终也迎来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多尔衮骨子里流淌着政治家的血液,他果断铲除异己,建立权力中心,推动清朝王朝在前期的巩固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他在权力带来的诱惑面前难以自持,最终因践踏皇权而难逃一死。

相比之下,载沣作为晚清遗老,面对民国革命的激流,心中多了一份审时度势和看清世态炎凉的睿智。他没有像多尔衮那样贪图权力,从容地放下摄政之位,保全了自身的安稳晚年。

两位摄政王的经历对我们启发深远。权力给人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拥有绝对权力的人需要时刻保持谨慎和理性,否则很容易将自己引向灭亡的深渊;而面对无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识时务者才能顺应大势,适可而止,化险为夷。历史并不缺乏这样的教诲。

或许,多尔衮与载沣的不同命运,也使他们在生命尽头时有了迥异的感悟。

临终前,多尔衮或许会后悔自己过分贪恋权力,最终失去性命;而载沣在放下权力,迎接余生时,心中可能只有无尽的释然。

权力于人,终究是场过眼云烟。但拥有过短暂荣耀的人,又该拿自己的一生如何对待?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结语

多尔衮和载沣,一生权倾朝野,一生从政波澜壮阔,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两个迥异的历史时期。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权力大小,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节制和理性,才能最终抵达人生的彼岸。历史的变迁难以预料,但人性中的善恶与智慧却是永恒的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