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封闭式小区背后的群体文化

2024-04-22历史

只要是人,就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在中国,无论各位住在豪华的高级小区,还是不起眼的老破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封闭式。

在中国,几乎所有小区都是封闭式小区。所谓封闭式,即小区被围栏「包圆」。

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基本看不到类似情况。

当然,「小区」或「新村」(很多上世纪的小区都叫xx新村,所谓新村,自然是新的,引进的)也不是本土自有产物。想必在唐宋元明清,是不存在小区的,没有开发商没有包工头,大多数人就住在自己搭的小破屋里。现在中国的小区,大概还是苏联时期的产物,比如赫鲁晓夫楼,几幢楼放一起,再围起来,就是一个小区了。

小区模式到了中国之后,特别的适应国情,很快就全面铺开,人人都。有些洋东西,到了中国会水土不服,但有些东西,却融合的非常丝滑,这自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区」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契合当地的群体文化。

1、缺乏安全感

尽管很多郭人都很自豪自己国家「世界第一」的治安环境,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又和他们口头上的宣称南辕北辙。

只要看看小区就知道。小区(特别是老破小小区)里,哪家会不严严实实的装上防盗窗?一眼望过去,就像是一个个牢笼一样。即便很穷的人家,也要装个防盗窗防止别人爬进来,高层10层以上防盗窗仍屡见不鲜,真有人能爬这么高冒着生命危险到你家偷东西?

更何况,小区本就已经是封闭式的。高高的栏杆是最基本标配,现在还要在栏杆上竖起尖尖的头,谁敢爬就给他做物理阉割,尖尖的顶仍不过瘾,还要在上面拉最少三根电缆线,不仅能让人触电,其「柔软性」也让攀爬者无法借力,可谓一石二鸟了。

而小区基本就一两个门,门口保安24小时「护守」,高级点的还要刷卡刷脸,进出车辆都要登记,既为了收钱,更为了「安全」。

在已经如此「安全」的小区里还要加装更进一步的「安防」装备,除了体现大多数人内心都极度缺乏安全感之外,还能体现什么呢?

而像欧美日普遍的开放式小区,美国人直接在荒无人烟的路边建房,那就更不用想了,谁让丑国治安差呢?

2、对「外」和「他者」的惧怕和排斥

上述的不安全感,不仅仅在于治安,更在于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不信任他人,所以随时严防死守,这叫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祖宗传下的传统智慧。而这种不信任,就让小区封闭性的必要性更加得到凸显。

在小区的业主群或大爷大妈的讨论中,很容易看到对「外面」或「他者」的指责:

都是外面的人进来乱搞,搞得小区现在很乱!

外面的人随便进来,保安也不管管!

现在小区里莫名其妙的人好多,要当心点!

外卖员到处乱跑,越来越不安全喽!

上次我和居委反应,居委也不解决!还要反应!

小区「内」的人对小区「外」的排斥和警惕, 把大多数问题都归咎于「外人」, 是不是非常熟悉?排斥和害怕小区「外」的群体,自然也会排斥和害怕国境「外」的不明势力。

3、「自豪」和「自卑」

小区,也是某种身份的象征。我住在这个小区里,我是业主,我可以自由出入,你不行。

房价上涨后,这种自豪感更体现在不经意间,所要表达的,不外乎是:你们看看,我在市中心这个小区有房,你别管是不是老破小,就问你是不是市中心,是不是学区房吧!

高档小区就更不得了了,人上人直接拉开和普通人的差距,这种心理的满足感,也是很不错的。

自豪和自卑,本就一体两面。无来由的自豪的背面,就是自卑,需要靠小区给自己撑腰杆的自豪,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自卑。

而封闭式小区,很容易满足这些廉价的满足感。

4、自我管理,自我阉割

封闭式小区,也很适合自我管理,「自我阉割」。

没事不下楼,有事别乱晃,一个保安坐镇门口,就能管住一个小区的「故事」,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就不展开说了。

5、新式「里坊」

古代没小区,但有里坊。

盛唐号称不夜城的长安,其实就是一个个宵禁的里坊组成的大监狱。各色人等无事不得出入里坊,不然按刁民论处。

现在呢,好一点了。不过一个个小区都要配上对应的居委和mj,有事报备无事巡查,进出人口做好登记,一有情况就精确到户,有力保障了社会治安,必须点一个大大的赞。

综上,封闭式小区的迅速普及,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其背后是深刻的群体文化和群体行为特征。一切,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