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刘备托孤之时,居然留下这样的后手。

2024-04-24历史

刘备托孤,这一发生在公元223年春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蜀汉政权由刘备时代过渡到诸葛亮辅政阶段。当时,刘备在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后,身心俱疲,病势沉重,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内,将后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并同时安排了辅政大臣李严等人,以确保蜀汉的稳定和刘禅的继位。关于刘备是否在托孤之时留有后手,历来学界与民间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推测。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群臣反对,尤其是诸葛亮等人的劝谏,亲率大军东征孙吴。然而,由于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蜀军在夷陵遭遇惨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刘备被迫退守白帝城,精神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病笃,急召诸葛亮自成都至永安,临终前对其托付后事。托孤之际,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著名的遗言,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高度信任和对其辅佐刘禅寄予厚望,同时也包含了对可能出现极端情况的预案,即如果刘禅不堪重任,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不仅指定诸葛亮作为首席辅臣,还任命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同为辅政大臣。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显示出刘备希望借李严牵制诸葛亮,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和益州本土派与荆州集团之间的关系,确保政权内部的平衡与稳定。

虽然刘备高度信任诸葛亮,但并未赋予其绝对权力。在托孤的同时,特意设置李严为辅臣,分掌军事大权,形成对诸葛亮权力的制衡。这种双辅政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预防诸葛亮权力过大的「后手」。李严作为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其存在有助于缓解荆州系与益州系的矛盾,也有助于在必要时对诸葛亮的决策施加影响或约束。

刘备遗言中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句,历来被解读为对诸葛亮的极大授权,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刘备暗示诸葛亮在必要时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然而,从政治伦理与君臣关系的角度看,这更可能是刘备的一种策略性语言,旨在激发诸葛亮的忠诚与责任感,而非真正鼓励他篡位。事实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始终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辅佐刘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未有过僭越之举。

刘备在托孤时,除了口头遗言外,还可能有书面遗诏,详细规划了刘禅继位后的各项政策与人事安排。这些遗诏内容可能包括对刘氏宗族成员的任用与保护措施,以确保皇族在政权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从而在无形中形成对诸葛亮等重臣的潜在制约。然而,由于史料对此缺乏详细记载,具体遗诏内容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当时的政治惯例进行合理推测。

刘备在托孤之时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体现了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倚重,又对其权力进行了适度的制约,构建了一个相对均衡的辅政体系。刘备通过设置双辅政架构、利用「君可自取」之语激发诸葛亮的责任感、可能的家族安排以及潜在的忠诚部属暗中布置等手段,可以视为他在临终前为确保蜀汉政权稳定和刘禅顺利接班而留下的「后手」。

作者:国学那点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国学那点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