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这预示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中、朝两国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不已。战争胜利之后,我国便开始思考撤军的问题了。而由于种种原因,志愿军全部回国的时间,是在1958年。
1958年,入朝作战的130万志愿军,陆续完成回国。而随着这130万将士的荣耀归来,一个问题也出现在了中央眼前,那就是将士们回国之后,该如何安置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国一位开国上将,向中央提出了一条建议,中央经过商讨之后,基本同意了这位上将的建议。此后,130万志愿军的安置问题,就按照上将的建议来处理,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那么,提出建议的上将是谁呢?志愿军又是如何安置的?
1953年7月,朝鲜半岛的战火终于停止燃烧。而随着战火的熄灭,在朝鲜战斗了近3年的志愿军,也开启了他们的回国之路。此时志愿军的人数为130万,这130万人要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安排不妥当,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为何志愿军的人数,会有130万人呢?这要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开始说起。1950年9月,朝鲜战争的战火,随着美国的推动,燃烧到我国边境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立刻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而早在朝鲜战争刚爆发时,中央就预料到,战事恐怕不会像北朝鲜,所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于是在1950年7月7日,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数十天以后,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国防会议。在会议上,周总理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组建部队为原四野第15兵团司令部、第13兵团的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以及1个工兵团。部队人数共约为20万人。组建好的东北边防军,便作为未雨绸缪的部署,分别驻扎在凤城、辽阳、通化、本溪、丹东等地区。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越来越不稳定,时刻关注此地情况的中央,在同年9月3日,通过了加强东北边防军,以及加强二、三线部队的计划。为了完成计划部署,中央调集动员了11个军36个师,另外再加上炮兵、工兵、装甲兵等部队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并要求在年底完成集结。而在我国进行部署之际,中央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9月15日,美国仁川登陆,扩大战局。1950年10月1日,北朝鲜发来急电,希望中国能够出兵朝鲜。此后,中央经过几天讨论,终于在10月4日,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出兵朝鲜。一天之后,中央正式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组建志愿军帮助朝鲜。
由于中央之前的未雨绸缪,因此此时入朝作战的部队,并不难组建。在1950年10月8日,中央在关于志愿军的命令中,就表示:「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境内出动。」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和66军,共计6个军,外加步兵师、炮兵师、高炮团、工兵团和后勤,共计30万人,趁着夜色,跨过鸭绿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朝鲜。在第一批志愿军入朝的一个月后,第二批志愿军——九兵团3个军12个师,共计15万人,进入了朝鲜。此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兵力,共计45万人。
到了1951年2月,第三批志愿军开始入朝作战,此次入朝志愿军为19兵团的3个军9个师,共计15万人。同年4月份,3兵团3个军9个师共计15万人,作为第四批志愿军入朝作战。7月和9月,第五批志愿军和第六批志愿军,共计20万人进入朝鲜,到了10月份,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10万人,其中作战部队为84万人。不过这并不是志愿军在朝鲜兵力最高峰的时间,最高峰的时间在1953年3月,此时志愿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35万人。而到了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后,这时志愿军的总兵力为130万。
在战争结束之后,这130万志愿军,无一不想尽快回国,毕竟阔别家乡3年,想念乡土也是正常的事,而士兵们所渴望的,上级也非常清楚。不过,尽管上级明白将士们的心里,但也没办法一蹴而就,让他们马上回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志愿军离开朝鲜,面临着两个问题:其一,这关乎着中、朝的战略安全。当时中、朝、美虽然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美国和李承晚政府,却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为此,他们常常会搞一些小动作,比如他们会派出特务,秘密潜入非军事区搞破坏。
同时,美、韩的武装人员,还会接近三八线惹是生非。这就表明在和平的表象下,朝鲜半岛依然是暗流涌动,因此志愿军离开朝鲜,不单单是撤退的问题,还关系到朝鲜半岛的战后安全。其二,突然有130万人回国,而且他们还是保家卫国的战士,那么就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吃、穿、住、行,以及工作的问题。而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不能随意进行安排。正是因为如此,上级就必须要进行全方面的思考。为了让志愿军更好地撤离朝鲜,也为了解决志愿军回国后的安排,上级进行了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作为志愿军总司令部一员的杨勇上将,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勇杨勇将军虽然是1953年,才进入的朝鲜战场,但是却组织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并指挥金城战役,对美韩军队起到了威胁作用,为接下来的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杨勇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就意识到战争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停止,于是在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思考了,战后对志愿军的安排。因此,在讨论会上,杨勇将军表示,为了让志愿军成功撤离,可以分批次撤离,先撤出一批,观察美军的反应,然后根据美军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准备,再让其他部队慢慢撤离。同时,为了使志愿军顺利撤离,还可以在吉林设立一个指挥机关,应对突发情况。
而这些分批次回国的志愿军,就可以一批一批把他们分到不同的地区,做不同的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有什么情况,一方面可以因为人数没这么多,而及时处理,一方面也为安排之后回国的志愿军,提供了经验。与会人员,听了杨勇将军的建议后,都认为可行,于是众人便根据杨勇的建议,进行了细致的商讨。在经过多次商讨后,大家决定,第一批撤退的部队,去东北地区,作为前哨,紧盯半岛情况;第二批撤离的部队,则可以安排去华东地区;最后回国的部队,安排到华中和四川地区,支援这些地方的厂房营建工作。
在撤退顺序上,采取「先前沿,再西海岸,最后中间」的方针。随后,志司将讨论结果上报给中央。中央在仔细研究讨论之后,批示:同意。就这样,志愿军撤退以及回国后安置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下来。不久后,志司将这个方案,通知到了各部队。看完结果之后,大家议论纷纷。对于上级的安排,志愿军战士是赞同的,不过许多人心里还是有些抵触,因此在真正实施这一方案时,遇到了不少问题,一些战士总是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逃避。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在志愿军战士中,有很多人的家,都与上级安排的驻地,在不同的位置,他们不愿意归国之后,远离自己的家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战士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工作;有些战士甚至已经打算好,回国以后就转业,到其他行业进行工作。当时周总理正好在军队,做巡视工作,他在知道战士们的想法之后,感到既生气又伤心。要知道,志愿军在血与火的淬炼之中,没有讲过难也没有怕过苦,而才胜利没多久,就产生了畏难享乐的想法。
如果不及时纠正战士们的想法,那以后遇见更加凶猛强悍的敌人,志愿军还能做到与之前一样吗?于是,周总理立刻在军中召开了几次座谈会,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指出他们想法中的错误观点,并表示:如果现在吃不了一点苦,将来如果遇到更强大的敌人,大家又该怎么取得胜利呢?在周总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诉说中,战士们都深感惭愧,并及时纠正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之后,志愿军的安排工作,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批撤离回国的战士,来到了黑龙江,时刻观察着半岛的情况,第二批撤离的战士,则前往山西驻防,最后一批回国战士则被安排到了河南,而志司、其他直属机关的工作人员,则被安排到军队其他行业工作。此后,志愿军战士们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着贡献。这些可爱的人,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