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
引言
关山秋尽雁随阳,
雁去人闲不下堂。
绝塞貒弓空抱月,
孤城画角自吹霜。
明帝国经历了近二百八十个春秋之后,也渐渐油尽灯枯了,在帝国的最后一段时光,除了内部起义运动的硝烟弥漫,外部势力也是群雄并起,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所有人仿佛都在向前奔跑,欣欣向荣,只有明帝国自己一天天地虚弱了下去。
明亡清兴
后金势力开始向着明帝国发起攻击,可能开战伊始,后金的军队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真的可以彻底打败明帝国,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双方在战争中只是想着上阵杀敌,消灭眼下的敌人。
明帝国不知不觉已经和后金的军队交战了许久,双方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以说是非常贴切,不知道有多少将士们在漫天的厮杀声中埋骨沙场,不过这一切都不可能停止了。
明帝国自从和后金势力战端一开,辽东地区就一直是一个机要重地,坐拥雄关的辽东地区的战事尤为激烈,在辽东的土地上,不管是督师、总督还是巡抚,加在一起就有好几十位,这块土地好像是有一种魔力,不管是怎样的英雄都会被吞没在这一块浸透了鲜血的土地上。
年少有为
这几十个人里,有三个被后来的人一直铭记,被写在一本又一本的历史著作里,也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深处,至少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都已经竭尽全力了。他们的名字是孙承宗、熊廷弼和袁崇焕。
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承继大位之时,熊廷弼早已经被杀害化作了一缕清风,而督师袁崇焕也被崇祯帝用一种最惨烈的手段凌迟处死,袁崇焕那天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好像是连疼痛也没有喊叫出口。那一天,袁崇焕只是眼睛很红,比他在城头奋战的那一天还要红,可能是在那一天他的心早就已经死了。
三位忠臣良将其时活在人世间的还剩下一位,就是孙承宗。可是孙承宗面对崇祯帝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孙承宗被罢了官,看到后金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一点一点地占领着明帝国的土地,他只能在一旁看着,难道崇祯帝真的不知道孙承宗是一个可用之才吗?为什么要把孙承宗罢官不用呢?
孙承宗出生在保定府高阳县,当年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一直在边塞重地来来往往。孙承宗对军队有一种热情,经常和士兵们来往,在他的眼里,一定要在第一线才懂得打仗,他还经常向那些老兵们询问一些关于军事的问题,孙承宗觉得这些讨论和在前线的调查能让他受益匪浅,学到很多东西。果然,孙承宗在长时间的积累之后,成了一个军事通。
帝师经历
到了1604年,孙承宗和所有读书人一样,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因为他一直以来的实地调查和在前线的实践,所以,他的学问可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于是,靠着自己的学识如愿高中榜眼,这一下子孙承宗进入了庙堂之上,时光荏苒,十几年之后,孙承宗成了明熹宗的日讲官,一下子成了帝师。
孙承宗除了非常有学问,更有其他学者们没有的实践经历,旁征博引,一讲起课来生动明快,滔滔不绝,明熹宗非常喜欢听孙承宗的课,也跟孙承宗学到了很多知识。
随着明帝国和后金军队战争情况的不断推进,明帝国的战况越来越不乐观,辽东地区的重要地点,辽阳和沈阳全都被后金军队攻破,因为孙承宗在少年时就有着许多一线军队的经验,而且对于军事非常了解,这样就有人推荐孙承宗去担任兵部尚书,希望可以一解燃眉之急,但是由于明熹宗从小就受到孙承宗的教育,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不愿意孙承宗离开自己,就没有同意这一条推荐。
孙承宗画像但是好景不长,比之前的战事更加危急的广宁之战爆发了,明帝国在这一场战争中又一次遭遇了溃败,这一下不只是辽东地区,现在就连整个明帝国都是危如累卵了,万般无奈之下,明熹宗不得不把孙承宗推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
壮志难酬
从小就希望可以在军队里工作的孙承宗当然是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主动申请,到最危急的地方去工作,就是去往辽东地区去,明熹宗对孙承宗的这种报国之心自然是非常高兴,直接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孙承宗出发的时候还给了他尚方宝剑,这一下孙承宗可以说是拥有了无上的权力。他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到了任上之后,马上任用了祖大寿和袁崇焕这样有能力的人,整个辽东地区的防务可以说是一扫阴霾。
孙承宗在辽东干得热火朝天,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新气象,可是孙承宗表现得这么好,可就有人要不高兴了,那就是魏忠贤,魏忠贤觉得孙承宗现在的势力日渐强大,而且还和东林党的关系往来密切,这以后一定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所以找了一个借口就把孙承宗罢免了,让他淡出了核心的权力。
到了崇祯帝即位之后,兵部尚书换成了王在晋,因为王在晋和孙承宗一向不和,孙承宗就更是没有翻身之日了,一直到了崇祯二年,后金的军队已经是挥师入关,而且崇祯还自己把袁崇焕除掉了。火烧眉毛的崇祯帝终于想起了被扔在角落里的孙承宗,于是又把孙承宗请了回来,果然是立竿见影,孙承宗一回来就收复了关内地区原本的失地,还取得了「遵永大捷」,一下子就改善了原来溃败的局面。
孙承宗在胜利之后开始主持修建大凌河城,可是这个时候,后金的军队显然不会给孙承宗这个机会。皇太极率领着军队开始杀向了大凌河城,孙承宗只能在手忙脚乱之中调兵遣将,要派吴襄和宋伟前去支援,可是问题又一次出现在了内部,辽东的巡抚邱禾嘉一向和孙承宗关系不好,就是按兵不动,最终明帝国的援军也失败了,大凌河城被攻占,孙承宗被迫辞去了军务。
孙承宗的一生一心报国,可是每次到了关键节点,都会在内部出现问题,可悲可叹。
往期精彩:
更多资讯,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