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山区,孕育着丰富多样的野生植被资源,其中不乏极具价值的种类。诸如荠菜、拐枣、香椿、刺老芽以及桑葚等常见的野菜和野果,均属于此类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并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与青睐。
然而,除了作为食物来源的野菜野果之外,野生植物世界中还隐藏着一类特殊的成员,它们的主要用途并非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在传统医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常常在昔日被用于民间疗法,充当独特的药用植物。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它在当地被称为「饿蚂蝗」,虽然名称听上去还挺吓人,但其实际用途却极为广泛且重要,价值也很高。在过去,人们常将饿蚂蝗与肉类一同炖煮,以此方式提供给儿童食用,以期达到特定的保健或治疗目的。
清晨时分,我随同村庄里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一同踏入山林,目标是挖掘一种小型树木的根部。这种树木对于许多老一辈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常常掘取该树的根来烹煮肉类,以吸引那些食欲不振的小孩进食。有趣的是,这种树木有个颇令人惊讶的名字——「饿蚂蝗」。
饿蚂蝗,学名为豆科山蚂蟥属的一种多年生灌木,其植株高度一般不超过2米,普遍在1米上下。除了「饿蚂蝗」的俗称外,它还在民间被唤作「山蚂蝗」。这个名字之所以既奇特又略带惊悚色彩,背后还蕴含着一段神话传说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备受宠爱的孩子,他的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他的任何需求都竭尽全力满足。一日深夜,孩子频繁醒来,嚷嚷着要吃鸡肉,尽管已是深夜,父母仍毫不犹豫起身,赶忙到鸡舍抓鸡、宰杀,并精心炖煮给孩子享用。然而,年幼的孩子只吃了小小一块便已满足,不再进食,疲倦的父母虽因此耽误了睡眠,却毫无怨言。
后来,孩子去祖母家玩耍,某个夜晚,孩子任性地要求祖母将天上的圆月摘下来给他吃,他在祖母怀中又哭又闹,完全不顾祖母的劝慰。手脚乱舞间,祖母无奈放手,孩子跳下地后哭闹得愈发激烈。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祖母选择了不予理睬。孩子见愿望无法达成,竟然拿起竹棍攻击祖母,祖母只能闪避。
此时,天空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孩子受惊失足,滚落山下的沟壑中,不幸离世。即便到了阴曹地府,他仍然哭泣不止,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埋怨起祖母。阎王对此深感不满,训斥道:「你这个被宠坏的小孩,竟敢动手用竹棍打祖母,因自己的鲁莽行为丧命,却还怨恨长辈。我判你投身水中。」
于是,这个孩子转世为一只蚂蟥,在水中生活了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成长为一个能体谅错误的大人,并选择化身为一棵小树,静静地守护在祖母家门口。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将这种蚂蟥称为「饿蚂蝗」、「山蚂蝗」。
当然,尽管关于饿蚂蝗的传说引人遐想,实际上这种植物并不像故事中那样令人畏惧,反而以其美观著称,几乎终年翠绿欲滴。尤其对于昔日山区的农人们而言,饿蚂蝗堪称无价之宝,因为它全身上下皆可入药,其中尤以根部的价值最为珍贵。
回顾过去,每当遇到小孩子患上疳积,食欲不振的情况,老一辈的人们便会踏入山林,亲手挖掘饿蚂蝗的整株植株。他们细心地将挖来的饿蚂蝗洗净,随后与猪肉一同慢炖。炖煮出的肉汤醇厚甘美,而小孩子食用后,厌食的症状往往能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在过去的岁月里,饿蚂蝗作为一种民间疗法被广泛用于炖制肉类食品,以助于恢复小孩子的正常食欲。
事实上,饿蚂蝗展现这样的药效并不罕见,在【福建药物志】一书中已有明确记录,指出其味甘性凉,具备清热利尿、排毒消肿以及助消化、化积滞的功能,可有效应对胃部不适、小儿疳积乃至中暑等多种病症。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选用饿蚂蝗作为药材的现象已逐渐减少。除了在福建、贵州以及两广地区的一些乡村尚有人间或采用外,大部分人都对该植物变得陌生,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亲爱的朋友们,不知您是否了解饿蚂蝗这一中药材呢?您在童年时期是否品尝过以饿蚂蝗炖制的猪肉佳肴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