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老鼠便在我国民众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因其不仅盗窃农民的粮食,还啃噬家具,破坏生活环境,并可能传播病菌。因此,老鼠常被视为害虫,衍生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俗语,甚至在过去几十年被列为「四害」之首。
然而,在当今社会,尽管老鼠仍受到人们的厌恶并继续对农业造成损害,但某些特定品种的老鼠却因具备特殊价值而受到重视,甚至被人类保护和养殖,鼢鼠便是这些幸运儿之一。
南方的伙伴们或许未曾目睹过鼢鼠的身影,然而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等地,鼢鼠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曾是草原上的罪魁祸首,不仅在草原上肆意挖洞,破坏生态平衡,还常常啃食各类植物与农作物的根部,给草场和农田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正因如此,过去的农民们对鼢鼠怀有深深的敌意,一旦遇见,便会竭尽全力消灭它们,久而久之,鼢鼠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鼢鼠的学名是中华鼢鼠,它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鼠、田鼠等鼠类同属一科。然而,相较于这些鼠类,鼢鼠的体型可谓庞大,堪称鼠类中的「巨无霸」。
鼢鼠之体型庞大,通常可生长至约20厘米,四肢粗壮且充满力量,尤其是前足之爪极为发达,赋予其卓越的挖洞技艺。这项天赋异禀,使其成为草原上挖洞横行、破坏草场的主要元凶之一。
据我国农业专家说:鼢鼠就是鼠界的「推土机」,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每公顷面积内鼢鼠推出的土堆可以达到3000个至4700个,平均每只鼢鼠就可以推出100个至170个土堆。可见其危害有多大了!
此外,鼢鼠亦有「瞎子」之称。作为酷爱穴居的鼠类,鼢鼠长期栖息于洞穴之中,导致其双眼逐渐退化。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瞎老鼠」、「瞎耗子」的俗称。
鼢鼠在我国草地、农田、森林等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无法被地面植食性动物所替代。然而,由于鼢鼠繁殖能力旺盛,加之天敌数量减少,导致其种群数量激增,进而演变为草原鼠害。这一现象使得草地生产力降低,农作物遭受破坏。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内蒙古草原、甘肃、秦岭等地区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鼢鼠鼠害。据资料显示,每年有数万吨粮食和数公顷草原受到严重破坏,鼢鼠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应对鼢鼠带来的灾害,人们纷纷采取在鼢鼠栖息地附近放置捕鼠夹的策略。尽管鼢鼠被视为「瞎子」,但它们天生胆小、对惊吓反应敏感且听觉发达。
一旦人们挖掘洞穴试图捕捉它们,稍有声响便会引起鼢鼠的警觉,导致它们向更深的地方挖掘。因此,为了成功捕获鼢鼠,人们通常会在鼢鼠栖息地的洞口布置多个捕鼠夹。
此外,我曾在内蒙古结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放假时,经常参与的一项活动便是跟随长辈前往草原放置捕鼠夹,并处理那些被捕鼠夹捕获的鼢鼠。
因骨头太值钱被保护,成「最享福」的老鼠
曾几何时,鼢鼠被视为危害庄稼的罪魁祸首,然而命运弄「鼠」,如今这曾经的祸害却摇身一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珍宝。它们不仅得到了人们的庇护,还被大规模饲养,成为了「最享福」的老鼠。原来,鼢鼠的骨头具有极高的价值,足以替代稀有的虎骨。
对于熟悉中医药的朋友们来说,虎骨一直是传统中药材中的珍品。然而,由于虎在我国属于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捕杀,因此寻找替代品势在必行。
经过不懈研究,人们惊喜地发现,鼢鼠的骨骼同样具备药用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虎骨。正因如此,鼢鼠凭借其独特的骨骼,成为了中医药领域的新宠。
由于长期大量捕猎鼢鼠,导致野生鼢鼠数量急剧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鼢鼠养殖业早在2000年左右应运而生。如今,鼢鼠骨头已成为中药材中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药材,市场价格约为300元/斤。
尽管鼢鼠骨头价格昂贵,但鼢鼠本身的价格相对较低,一般在10到15元/只。然而,从一只鼢鼠身上提取到一斤有用的骨头,至少需要捕捉20只以上。作为中药材,鼢鼠骨头通常被称为「地羊骨」,现在市面上一些药酒所宣传的虎骨,实际上都是用「地羊骨」制作的。
亲爱的北方朋友们,你们曾经捕捉过鼢鼠吗?你认为鼢鼠养殖业是否有前景?欢迎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