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乡墅

为灭蚊引进国内,1天可捕食2千只蚊子,如今却被列入黑名单,咋回事?

2024-04-11乡墅

虽然夏季还未到来,但南方不少地区的气温已经进入「烤炉」模式,人们在感受到炎炎烈日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另一种困扰——蚊虫叮咬。其中,蚊子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嗡嗡」的鸣叫声和吸血行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不适。特别是在农村山区,由于环境因素,蚊子种类繁多,毒性较强,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和传播疾病,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燃烧艾草、使用蚊香、喷洒驱蚊液等。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在防蚊效果上并不理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蚊虫问题。因此,有专家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生物防治手段,从源头上消灭蚊子的幼虫「孑孓」。

在此背景下,一种名为食蚊鱼的鱼类被引入国内。这种鱼类专门以蚊子幼虫为食,具有显著的灭蚊效果。通过在水中投放食蚊鱼,可以有效减少蚊子的数量,从而降低蚊虫叮咬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食蚊鱼,这一属于鳉形目鳉亚目胎鳉科食蚊鱼属的鱼类,原生于中美洲的广袤水域。其体型虽小,长度通常仅在15至37毫米之间,但却拥有着一个不成比例的大肚子,几乎占去了半个身体的长度,这也使得它在众多鱼类中独树一帜,被形象地称作「大肚鱼」。

尽管身形娇小,但食蚊鱼却以其凶猛的肉食习性而著称,尤其偏好捕食孑孓和蚊子等小型昆虫。它们的摄食能力令人咋舌,研究表明,一只成年的食蚊鱼在短短一天内便可消耗掉2000只蚊子及其幼虫孑孓。这般高效的捕食本领,无疑是对其「食蚊鱼」之名最好的诠释。

由于食蚊鱼具有强大的驱蚊能力,各国纷纷将其引入,我国也不例外。自上世纪20年代起,我国多次引进食蚊鱼,终于在1935年在上海成功养殖。经过多年的实验验证,食蚊鱼在驱蚊方面确实表现出色。

因此,在60年代,我国开始向南方地区推广养殖食蚊鱼。到了70年代,食蚊鱼已成为我国南方农村地区的优势鱼种,广泛分布于池塘、水沟、低洼地、湖泊和稻田等水域,有效控制了蚊虫数量,使其大幅减少。

尽管食蚊鱼在灭蚊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作为外来物种,它对我国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食蚊鱼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受污染的水域或缺氧环境下生存。

同时,其繁殖力也非常强大,在繁殖季节,大约每10天便能进行一次繁殖,每次产卵量可达数千至数万枚。正是这种卓越的适应性与繁殖力,导致食蚊鱼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繁殖,形成灾害。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应该记得当时在河流、池塘中用网捕鱼,捕获的鱼大部分为食蚊鱼。这种鱼体型较小,营养价值不高,虽然家禽如鸡鸭会食用,但并不特别喜欢。因此,食蚊鱼在当时成为了既无法充分利用又难以舍弃的鱼类。

食蚊鱼的过度繁殖给当地水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首先,它们对具有相似生态位的鱼类产生了竞争。由于食蚊鱼能够在咸淡水环境中生存,它们对其他类似的鱼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土著鱼类的生态位发生变动。

其次,食蚊鱼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如前文所述,食蚊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它们不仅捕食蚊子幼虫和孑孓,还捕食桡足类、枝角类、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轮虫等水生生物。

同时,它们还会攻击比自己体型更大的鱼类,这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案例中,食蚊鱼的过度繁殖曾使青鳉和青蛙濒临灭绝。

最后,食蚊鱼对水体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它们捕食的一部分对象是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的生物。随着这些生物数量的减少,水草和浮游植物会过度生长,从而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营养物含量,降低水体透明度,诱发有害藻类生长,进一步影响水质。

鉴于食蚊鱼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我国在2003年已将其纳入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并实施禁止养殖的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呼吁公众积极行动,消除这一威胁,以保护本土生态系统的安全。

事实上,不仅在我国,食蚊鱼在其他国家也因其与土著鱼类的竞争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而受到关注。2005年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食蚊鱼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这表明,尽管食蚊鱼在灭蚊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各位朋友,你们见过食蚊鱼吗?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