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职场

网红「老陈」自曝收入引发唏嘘:错把平台当能力,是最大的愚蠢

2024-03-26职场

离开平台的光环,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01

最近,「反诈老陈」晒出了2023年收入。

果不其然,他又上了热搜。

这一次,依然是质疑和嘲讽居多。

02

老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APP显示,

2023年,他年收入约为34.7万。

其中,有31万是他出版书籍的稿费。

也就是说,

直播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

虽然相较于一般人来说,

这个收入很不错了,

但是,他在2023年3月同样晒过收入截图,

2022年总收入133多万,

光缴税就有近40万。

仅一年时间,

老陈的收入就呈断崖式下跌。

脱下警服到现在两年时间。

老陈经历的起伏,

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

03

2021年,是老陈最火的一年。

一身警服连线主播进行反诈宣传,

屡上热搜。

「你下载国家反诈APP了吗?」

一度成为直播圈最火的问候语。

最火的时候,

他有上百万粉丝,

在平台众星捧月。

脱口秀节目,央视,

各大卫视节目都有他的身影。

各路主播看见他,

恨不得稍息立正再敬个礼。

他在个人账号直播,

竟能收到上百万打赏。

一时间风头无两。

谁都以为老陈会穿着这身警服

宣传反诈,直到退休。

但没想到他很快就辞职了。

据老陈自己说,

是身体原因,主动辞职。

但没人相信。

关于他辞职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被单位劝退的。

更多人认为,是他飘了,

觉得辞职能赚更多钱。

但不管什么原因,

老陈脱下了警服。

义无反顾当起了全职主播。

04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

老陈的反诈宣传还在继续。

但是,从「警官」老陈

变成「网红」老陈,

不仅仅是身份变了。

老陈开始放飞自我了。

他在和女主播连线时,

几次做出暗示性动作。

还隐晦地暗示,

女主播丰满的身材。

这和他曾经的身份大相径庭,

引发了众多不满。

他道歉时称:

误认为对方男扮女装,

「开玩笑」活跃直播气氛。

用女性身体特征「开玩笑」,

他被网友冠上「恶臭、

不尊重女性」的评价。

后面,他在直播间一边让人不要刷礼物,

一边笑逐颜开地喊着:

「感谢XX的礼物」。

这一波又被网友批为吃相难看。

05

更有网友发现,

他的直播里,

反诈宣传比重减少,

求礼物求关注倒是很多。

此后,老陈的口碑迅速下滑。

有人被他拉黑几次,

依然坚持不懈嘲讽他。

他在直播间哭诉被网暴,

又再次被网友讥讽作秀。

与巅峰时候的状态相比,

老陈现在的关注度和流量,

已经是今非昔比,

他发布的作品以及直播间在线人数,

下滑严重。

为了挽回之前的热度,

他非常容易「用力过猛」。

但这种「用力过猛」,

又很容易让他引发争议,

慢慢地老陈背负了很多负面形象。

06

为了重合流量巅峰,

老陈想过很多办法。

除了直播,

老陈还开辟了很多赛道。

他在农村当过「吃播」;

拍过反诈短剧【破局】;

出过反诈书籍【你真的安全吗?】

可惜效果都没达到他的预期,

流量远不如以前。

其实,道理其实很简单。

他是警察时,

大众天然对他有信任感。

褪去那身衣服,

他只是一个网红主播。

加之反诈宣传早已耳熟能详,

谁愿意再听他一遍遍讲述?

光环消失的老陈,迷茫了。

前不久他全网喊话求职,

但很多官方平台都没有给予回应。

唯一公开回应的济宁消防

还接到大量举报。

而他一心想回的原单位,

也没人和他联系。

老陈返聘的路子又断了。

他感叹道:

「我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能力,

想提出辞职后看看单位可能会有什么反应,

没想到3天就批了。」

以为单位没了自己不行,

是老陈最大的误解。

07

老陈的经历,

让我想起一句话:

不要把平台, 当成你自己的本事,

否则你会跌得很惨。

老陈为什么会火?

首先因为他是警察,

大众敬畏也尊重这个身份。

如果没有老陈,

也会有老刘,老杨,或者别人。

其次,他真正吸引人的,

是权威和接地气形成的极大反差。

这是职业的魅力,而非个人。

失去那身制服和光环,

他也就失去了吸引大众的重要砝码。

老陈认知的误区,就在于,

他错把平台的力量,

当成自己的能力,

觉得辞职之后也能行,

但现实狠狠给他上了一课。

迈兹纳说: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没有你,事情一样可以做得好。

人贵在认清自己的位置,

也看清楚形势。

08

原新东方副总裁庄重讲过一个故事。

他在新东方最后那段时间,

心理落差很大。

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他把这个想法和俞敏洪一提,

以为他会被挽留。

但俞敏洪欣然同意。

和他有同样离开的,

还有一批优秀的校长。

一伙人商量着,

要把新东方的股票卖了。

他们当时觉得:

「像我们这么牛的人都走了,

新东方肯定会走下坡路。」

但结果并非如此。

此后,新东方股票一路上涨,

业务越来越好。

庄重后来感慨道:

「一开始是觉得新东方离不开我们,

后来才发现,

是我们耽误了新东方的发展。

人在职场,要分得清那束光是自己发出的,

也要分得清那束光是平台发出的。」

心理学中有一种「达克效应」,

指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从而对形势做出错误判断。

以为平台离了自己就不转了,

以为公司没了自己就要垮了,

但现实,往往并不是如此。

09

有时候,人在高位享受很多便利,

就以为,那完全是自己的能力所致。

却没想过 平台、资源

都给自己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失去这一切,

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

10

地产商冯仑,

早年在体制内当领导。

他有一名专属司机,

司机对他有求必应。

后来他落魄了,

偶然再次搭乘那部车。

司机明显不太高兴。

他以为司机家出了什么事儿,也不在意。

一次,他再次坐上这部车,

司机将他拉到一个路口,

把他赶下车,说:

「你现在已经不是领导了,

就应该在这儿下。」

那时他才恍然明白,

他在位时, 司机讨好他,

其实讨好的是他的位置,

和他是谁没关系。

那个位置换成别人,

司机同样会去巴结。

如果他还要享受那个位置的便利,

那就是自己不懂事了。

把平台赋能,当成个人的本事,

才是人最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

11

郭德纲举过一个例子。

有人要运送青花瓷瓶去一个地方,

为防止摔碎,

他在箱子里塞满了报纸。

天长日久,

报纸就以为自己和青花瓷瓶是一个地位。

但是,青花瓷拿出去,

还是价值连城。

旧报纸拿出来,

也只是被随意丢弃的一张旧报纸。

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很难认清自己。

离开了所处的位置, 你究竟是谁?

12

康辉在自传【平均分】里说过一句话:

「因为工作的性质特别,

这些年,我得到了些许薄名。

然而这薄名,

我常心怀惴惴,唯恐名不副实。

这一行太容易让人

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光环套在自己身上,

以致飘飘然,进而昏昏然。」

深以为然。

别人对你毕恭毕敬,

真的是因为你特别优秀吗?

你身居要职,

别人敬畏的是你背后的权力。

你掌握话语权,

别人看重的是你能带给他的利益。

当你摘掉光鲜的标签,

还有多少人会一如即往地尊重和崇拜你?

人呐,听多了恭维和奉承,

就容易被浮云遮望眼。

将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人脉、关系,统统视为己有,

这才是最大的失误。

并不是说,离开平台人就一无是处。

能爬上那个位置,

证明能力是有的。

但是,「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

很多人一生都参不透。

正如曾仕强在【易经的人生智慧】中讲过一句话:

「人,之所以有诸多烦恼和痛苦,

主要根源是人生定位不清。」

要么太过高估自己,

事后又失望不已;

要么太把自己当回事,

事后颜面尽失;

当一个人认不清自己的位置时,

烦恼便自然增多。

13

罗振宇提出过一个观点:

U盘式生存。

概括起来就是: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

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不被平台的光环迷住眼睛,

只是将它当成一个又一个的训练场

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拥有随时抽身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知识付费四大天王之一」的樊登,

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原本是央视主持人,

背靠一个极好的平台,

但他还是选择跳出来,

折腾自己的人生。

他先是于高校任职。

在看到知识付费的巨大市场潜力之后,

2013年他创立了樊登读书会,

打造读书平台。

短视频风潮席卷全网的时候,

他果断拥抱短视频。

此后,樊登在知识付费领域一骑绝尘。

据他透露,一年营收高达10亿。

从央视主持人,到高校老师,

到私营企业老板,再到短视频博主,

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平台如何高,

就不思进取,

而是在一次次的跳跃中,

不断锻造自己的能力。

将自己变成了平台,

这才是他真正的能力。

人只有看得越多,思考越多,

才会认清自我,谦逊地求知,不断提升。

这才是一个人面对变数的勇气和底气。

就像作家李尚龙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离开平台的光环,

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