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生活

最通透的活法:不跟自己较劲

2024-06-29生活

文 | 有书克娜 · 主播 | 云湾

有书君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曹植一篇【洛神赋】震古烁今,引无数书法家、画家形诸笔墨,为之痴迷。

然而,比起这篇文章的文学地位,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的创作故事。

有人说,【洛神赋】是曹植思念亡妻,有感而发。

也有人说,曹植爱慕曹丕的皇后甄氏,爱而不得,遂将其比作洛神,以文抒怀。

还有人说,曹植借洛神之缥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那么,【洛神赋】究竟缘何而作?

曹植一生悲剧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才高八斗

「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曾说过:

「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

这便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曹子建,便是曹植,他也确实担得起「才高八斗」的美誉。

曹植自幼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十岁那年,他写的诗,被曹操质疑代笔。

对此,曹植霸气地回应:

「如若不信 ,现场考我便知。」

十八岁那年,曹植登台作赋,震惊四座。

曹操大战袁绍,平定北方之后,修建铜雀台,建成那天,无数文人雅客在台前挥墨,企图一展风采。

而曹植的【登台赋】一出,顿时让其他人的文章黯然失色。

觥筹交错间,曹植感受到父亲向他投来了赞赏的目光。

或许,就在这无数众星捧月的瞬间,曹植隐约看到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便是像父亲一样,称霸一方。

当时,曹操迟迟没定世子,他在暗中观察,企图从儿子中挑选最满意的一个。

储位之争,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曹植主动请缨,随父西征。

凯旋后,他被封为平原侯,不久,又被封为临淄侯。

这独一份的封赏,足见曹操对曹植武略上的肯定。

曹植也向朋友表明志向:

「大丈夫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便是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从决定争储位那一刻起,曹植的人生便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路:

成王、败寇,成了他仅剩的两种结局。

一败涂地

曹植的世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最大的对手,便是那位懂得「藏锋」的哥哥,曹丕。

父亲对曹植的偏爱,有目共睹,令曹丕惴惴不安。

论文采,他没有实力与弟弟一争高下,但他从没放弃过争夺,他隐藏在曹植夺目的光环下,静待出击的最佳时机。

公元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王都邺城。

论才华和胆识,曹植的确是世子的首选,但他放浪不羁的性格,却始终让曹操担忧。

于是,临行前,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植说:

「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和你现在年龄相仿。

回想自己当年的言行,竟没有一件事让我后悔。

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

事实证明,曹操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曹植与好友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酒兴,他打开了王宫外的司马门,驾车纵情驰骋,欢呼雀跃。

而在当时,司马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即便其他人奉召入内,也只能下马步行。

身为文人,性格直爽洒脱自然是好事,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挥笔写就富有情致的文章。

可身为政客,这样不知轻重却犯了上位者的大忌。

曹操闻讯大怒,当即处死了守门的士兵,也就此看清了曹植的本性,料定他在政治上难成气候。

很快,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至此,曹植从人生巅峰跌落。

好在,曹操怜才。

为了宽慰爱子,他给曹植增邑五千户,使他成为曹家子弟中唯一的「万户侯」。

或许正是这样的「重视」,让曹植的处境更加危险。

219年,猛将曹仁被关羽围困,性命攸关。

曹操命曹植带兵,南下救援。

面对这一立功的好机会,曹植欣喜万分,然而,比他更激动的人,却是曹丕。

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免受威胁,曹丕特意在曹植出发前夜,为他设宴践行。

席间,曹丕假意与曹植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曹植大为感动,与兄长痛饮一番。

次日,曹植便因为醉酒而难以受命。

曹操对曹植失望至极。

此事中也可以看出,曹植本性自由爽直,喜形于色,这一性格的不足之处便是缺乏政治头脑和警惕性。

这样性子的人,本来就不适合权力场。

可当时的曹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定位错了的人生目标,注定不适合自己。

在这场争位战中,曹植简直输得一败涂地。

洛神一梦

公元220年 ,曹操病逝,曹丕继位。

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曹丕保留了曹植的性命,但始终忌惮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对曹植数次徙封,控制于股掌之中。

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舒展,饱受兄长的怀疑却无力辩解,这对从小生活在光环下的曹植来说,是一次漫长的心理凌迟。

公元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

也就是在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经典名作【洛神赋】。

曹植用华美的辞藻,传神的情节虚构了自己偶遇洛神,向女神求爱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求爱失败,梦想破灭,内心怅惘。

这与他一生追寻的理想如出一辙:他的政治抱负,就像虚无缥缈的洛神一样。

本质上,都是曹植求而不得的梦。

223年5月,曹丕召集曹氏藩王回京。

然而,曹植进宫没过多久,就接到了弟弟曹彰暴毙的消息。

对于曹彰的死,曹丕没有给出过多解释。

宫里宴会照旧,一切看似祥和安宁。

但曹植隐约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果然,一次用餐中,曹丕假借酒兴,要求曹植七步作诗,否则要接受惩罚。

曹植心里明白,这不过是曹丕借机除掉自己的借口罢了。

无人知晓,曹植当时经历着怎样的煎熬。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应声成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悲戚痛苦的情绪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打动了曹丕。

曹丕决定放曹植一条生路,可曹植却始终没有放过自己。

经此事后,曹植如同行尸走肉,不复往日的神采,余生郁郁寡欢,直至离世。

曹植的一生,是一场悲剧。

他选择了一条与自我本性并不契合的路,将其奉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结果不出所料,惨败收场。

当然,也或许正是错位目标带来的痛苦,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使其留下了千古佳作【洛神赋】。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曹植一样,对得不到的东西格外痴迷,对唾手可得的幸福视而不见。

殊不知,「求而不得」不过是个华而不实的梦,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五光十色,引人遐想。

换个角度回头看看,或许才是与自我和解的秘诀。

人生苦短,切忌目标错位,执念太深。

别跟自己较劲,才能学会释怀,知足常乐。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

【三国志·曹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