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文娱

她一夜成名,让谁破防了?

2024-06-21文娱

这几天,网上因为一个女孩吵疯了。

17岁的中专女生 姜萍 ,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

天才少女出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下火遍全网。

起初,人们都惊叹于姜萍的厉害。

但渐渐地,网上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

有人不相信一个中专学生能有这样的本事。

有人觉得这可能是一场骗局。

相对地, 也有人认为凭什么中专生就要被歧视。

于是一场骂战逐渐打响。

鱼叔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会逐渐沉淀。

不承想却进一步发酵,走向了 更加扭曲的事态

短视频平台上开始「深度」探究姜萍这个人。

网上甚至还出现有关姜萍的 黄谣 ,说得有鼻子有眼,宛如当事人。

事情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又是怎样的情绪在点燃这一切?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许多影视作品都拍过 天才少女 的故事。

不过,与姜萍略有不同的是, 她们的天才光芒都是有 先兆

像是 【隐藏人物】中的凯瑟琳, 从小就有着过人的数学天分。

【天才少女】里的 玛丽, 小小年纪就读完了众多数学方面的专业书籍。

比起出去玩耍,她更热衷于在家看书做题。

而且,玛丽的妈妈也是一个天才数学家。

这更让天才少女的出现有了储备条件。

还有前年的国产剧【天才基本法】。

女主 林朝夕虽然一度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资质不足。

但还是在数学天才父亲的影响下,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她们学习数学,有所成就,似乎都是「合理的」。

但姜萍的横空出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阿里巴巴达摩学院举办的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数学竞赛,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

平均每年有 5万 左右的人参赛。

虽然这个比赛不限年龄、国籍、职业、学历。

甚至不限碳基、硅基。

但参赛选手要么是各国顶级学府的数学精英,要么是高考状元。

每次的晋级率不到1%,至今还没有人拿到过满分。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自江苏一所中专的姜萍,以 93分 第12名 的成绩入围前20名。

中科院的博士、北大数学英才班与清华姚班的学生、福建与江苏省的理科状元 都在她之后。

而且,姜萍还是名单中 唯一的女生

这般「打破认知的天才少女」的出现, 似乎戳中了某群人的痛点

他们不相信这是真的,认为这是一场骗局。

有不少专业人士在后来媒体拍摄的姜萍视频中发现,她板书的公式中出现了极其低级的书写错误。

于是由此为出发点,各种论证姜萍「造假」的事实。

并用「开卷」与「线上无监考」为由头,证明姜萍这次考试的水分极高。

与此同时,伴随着证伪,网上出现了许多 「匿名知情人士」的爆料

一是爆料姜萍老师买题买答案。

二是曝光姜萍与老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到此还没有结束。

性别红利说 也被提了上来。

去年,一名专科毕业的快递小哥因为酷爱数学也参加了这个比赛。

但成绩不突出,没有引起讨论。

于是不少人认为,姜萍是作为一个中专天才女生,才会值得这样报道。

甚至嘲讽她是「数学丁真」。

诸如此类的各种揣测和贴标签,实在是叫人反胃。

各种各样的言论所着眼的,都是在质疑一个天才诞生的合理性。

「天才」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他们相信有天才存在。

当一个人与自己差别过大时,其成功就会被认为是天才的结果。

潜意识里,他们会 将天才神化,明星化,偶像化……

总而言之,就是让天才成为一种异类,一种超能力,一种超越凡间的存在

与此同时,也就让自己的平庸有了某种理所当然的借口。

【莫扎特传】

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机智问答】,就讲述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电视骗局。

一名哥大文学系教授,参加了一档当红的益智问答节目。

不断翻新连胜纪录,迅速成名。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节目组 箱操作 ,每次比赛前都会将答案提前给到他。

但由于这位竞答者 出身于文学世家,而且仪表堂堂,英俊迷人,谁也 有质疑他的聪 明、 渊博。

人们都相信他是一个天才选手,将他捧为大众偶像。

另一 方面,很多人 又不相信 天才 可以在 普通人中诞生。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一个来自孟买贫民窟的青年同样参加了一档知识竞答电视节目,同样过关斩将,拿到大奖。

然而,他却遭到了各种质疑,甚至还要接受警察的调查审问。

这个故事同样取材于真人真事。

其角色原型,印度青年哈什·纳瓦西,就在得奖后就遭到各种非议。

有不少人怀疑他能得奖,是因为父亲贿赂了节目主持人。

无论是怀疑也好,抹黑也罢。

哪怕是激情捧高姜萍的人,其实已经逐渐脱离了 姜萍本身,而是 站在自己的情绪中去做一个名叫「天才诞生的合理性」的评判。

完全忽视了姜萍可能付出的所有努力。

有人扒出姜萍上学时的成绩单,拿着历史上的数学天才的经历,来否认姜萍天分的可能。

但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狭隘的逻辑吗?

不少人说,姜萍是现实版的【心灵捕手】。

的确,中专出身的数学天才与清洁工出身的数学天才有那么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主人公威尔的女朋友曾对他说:

你知道,哈佛有很多聪明的人,即便是他们也都得花大力气(去学习),因为太难了。 然而...你却如此简单地做到了,我不懂。

是啊,很多人拼尽全力学习、高考、进入高等学府、面对更加深奥的问题。

但是威尔,或者说姜萍,身为一个普通人却轻松完成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太容易让人破防了。

于是,一些人就相信, 要么这里面 存在阴 谋,要么对方就是天选之子, 是超 越凡间的天才。

其实我们不必为「天才」戴上太多遥不可及的光环。

诚然,他们是优秀的。

但他们取得的成果,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心灵捕手】 里, 威尔就 不认为自 有多么的特殊。

一来,他觉得自己只是兴趣使然。

如果说他有什么天赋,那就 是: 他感兴趣的 领域,刚好是对于 很多人来说索然 无味 的数学、化学

念有机化学会有趣?你疯了吗?你精神失常了?没有人会为了有趣读化学。

二来,他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去学习。

只不过,他不是依靠上课考试,而是在图书馆自学。

事实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想要学好一门功课,更是有太多可利用的资源条件。

当然,如果有一位好老师用恰当的方式指点迷津,确实可以获得更快的成长。

姜萍刚出现时,很多人就在感叹幸亏有王老师这样的 伯乐 在。

他注意到了姜萍的潜力,并给予了帮助。

更向她展示了一个可以挖掘自己可能性的机会。

因为自己在数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 所以想成为当初自己没有遇到的领路人,让姜萍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能够看到学生的天赋,相信学生的潜力,并在其努力的路上提供必要的启蒙和建议,这正是一位优秀老师能为学生做出的最大贡献。

我们为何要把这样宝贵的师生关系往各种不堪的阴谋论上拉扯呢?

姜萍身上会产生种种争议,在某种程度上是 因为她的出现打破了一种普遍价值评判标准。

除了突出的天赋,姜萍戳中大众的,还在于她的清醒坦然。

她本可以读一个正常高中,继续考入大学。

但因为家庭,也是因为对于服装设计有兴趣而选择了中专。

并且,在这次出名后,她好像也没有表示出想要搏一把「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是 依旧将数学作为一种理想爱好,作为她的planB。

有不少人在网上提出一种疑问:

姜萍当初是碍于家庭情况选择了中专,但实际上如果好好学习数学专业,出路肯定比现在好。

毕竟中专的服装设计,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是在厂子里踩缝纫机。

这种思想,就像发掘威尔的麻省理工老师。

他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威尔不要放弃自己的天赋, 能够接受自己介绍的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威尔糟糕的生活情况,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他的能力。

【天才少女】里,玛丽的外婆也是同样。

她坚定地认为,玛丽舅舅没有物质保障的生活,不仅无法培养玛丽,还会毁了她的天赋。

这种「认为」里暗藏的,其实是一种鄙视链:

一切超越世俗价值体系追求个人理想的故事是精英专属叙事。

这种论调的典型代表,就是之前大火的张雪峰。

面对众多咨询高考报志愿的考生与家长, 张雪峰一句一个:

家里没矿别谈理想。

普通家庭不要光谈理想,要谈落地。

意思就是,没有家庭资本托举,生活都过不好,有什么资格追求理想?

所以,他用「985」「211」「几本」「什么专业」等具体的量化标准去分门别类众多学生。

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如此,才会出现「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这样的论调。

这当然是足够现实的评判标准。

但也无比僵化且单一。

功利社会下的种种教条,使得人们忘记了,追求理想追求自我成长从来不是一种特权。

有没有托底的孩子,命运当然会有不同。

但这背后的核心,不仅是物质或所谓阶级的跃升,更是一种思想的拓宽。

或者说, 是一种理想力量的崛起。

这,才是我们应该从姜萍身上思考的东西。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