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资讯

在「618」的借口下,合资车的价格崩盘了!

2024-06-22资讯

最近合资品牌的优惠力度,真的是有些刺激。

卡罗拉起售价降到 8 万以内、凯美瑞双擎不到 15 万起售、速腾实际提车价来到了 8.5 万左右,还有不久前给大家分享过的,打骨折的奔驰、宝马、奥迪等豪车。

*图片来源:一汽丰田微博

我们可以发现,在燃油车领域热销的主流合资品牌,几乎都在降价,而表面的共同理由就是「618 限时特惠」。

「618」到底是个什么日子呢?

老狐特意查了下,618 号称是中国的购物街,起源于京东,但这个以电商、小商品为主的消费狂欢节,竟然刮到了汽车这个大宗商品的圈子里。

*图片来源:微博热搜

不过,好像也没有啥问题,毕竟在最近的销售海报中,「白菜价」、「骨折价」已经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有些车企甚至给出了「全额贷款 0 首付 0 利率送保险购置税」的 0 门槛购车政策。

这也对我们的认知带来强烈冲击,毕竟相比国产品牌,无论是海外合资,还是豪华品牌,都具备更好的溢价能力,如此猛烈的降价好像还是历史首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能源改变定价主动权

销量下降,显然是最直接的催化剂,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逼近 50%,以传统燃油为主的海外品牌,受到的竞争压力的全方位的。

*图片来源:懂车帝

就拿上面降价比较狠的车型来说,卡罗拉已经从巅峰期的月销 3 万辆,降到不足万辆;速腾月均 1.8 万辆的表现,也与去年底 12 月的超 3.2 万辆,相差甚远。

10 万 - 20 万区间,也是合资品牌的售价核心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是标榜「电比油低」的比亚迪。

秦 PLUS、宋 PLUS 和秦 L 等多款车型的价格调整,直接开启了新的价格战,不仅合资品牌,主流的国产品牌也在跟降,市场的价格体系,正在重新树立标准。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可以看出,整个主流合资品牌的平均单车售价都在下降,东风日产已经跌到了 10 万元以内。

豪华品牌的日子同样难,在今年 1-5 月增速超 10% 品牌中,国产车企基本霸榜了,像鸿蒙智行、智己、极氪和岚图的增幅,都超过了 100%。

已有稳定表现的蔚小理,也保持了增速,增长幅度最低的小鹏也达到了 26%。

*图片来源:乘联会

而且上述品牌的主销价格区间,处于 20 万 - 50 万级,直接冲入了传统豪华的腹地,压缩了后者的生存空间。

这也导致,豪华品牌的平均新车售价,同样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市场规律来说,销量、销售速度、竞争力、库存和售价,向来也是有比例关系的。

在国内市场加速跑的大背景下,导致了传统燃油与新能源的重新洗牌,再加上海外品牌电驱化失速、新车竞争力不强,似乎也注定了价格体系的崩塌和重新树立的过程。

本质也是定价权的转移,毕竟技术、产品、销量受欢迎的,才能掌握这个特权

市场占比彻底颠倒

销量和售价的落差,也导致了市占率的颠覆,在新能源高速发展前的 2020 年,海外主流品牌仍然是市场主力,当时,我们听到大众、丰田等优惠个几千或破万元,已经感到吸引力相当大了。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且国产品牌与合资之间,也一直存在错位竞争的关系,要么级别相同,价格更低;要么价格相同,级别更高。

但到了今天,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市占率,不仅实现了颠倒,甚至超过了合资品牌的占比高峰。

不需要任何怀疑,新能源技术已经让国产品牌完成了换道超车,并逐渐拿回国内市场的主动权,可以不喜欢国产品牌,也可以讨厌新能源,但这些确实让我们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了合资品牌车型。

卷,是肯定的,这也是市场构成重组后的连锁反应。

就拿最近被热议的合资车企裁员来说,市场表现不佳,削减产能、人员优化等措施,也是企业保持高效运营、提前规避风险的策略,缓解经销商库存压力的降价,只是序幕。

另一边,工业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达 103 万人,几乎得到了所有国产新能源高管的认可。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最近曝光的岚图知音,新车将于东风日产的武汉云峰工厂生产。

此前,该工厂曾被东风日产寄予厚望,主要用来生产全新奇骏和艾瑞雅,但这两辆车销量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岚图又需要为推出新车扩大生产线,同属东风集团,这么一协调,合资车企也干起代工了。

新的平衡关系何时出现

最近在重庆车展的论坛上,各车企大佬对于价格战,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一部分声音认为:内卷,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卷才能有技术的突破、产业的突破和优秀产品的诞生。

还有一部分声音是担心行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核心就是盈利,盈利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包括解决税收、就业等压力,但价格战让企业没钱赚,运营困境也让裁员随之而来。

更有对质量的担心,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其实,各方说的都有道理,但目前看,内卷最终的获益者一定是用户,前提是在产品不偷工减料的条件下。

市场秩序的形成期,燃油车与新能源的最终占比、国产与合资品牌的强强对话,价格战卷到最后的底线是什么,现在谁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海外品牌的溢价能力正在逐渐淡化,大众、丰田等,甚至开始接纳国产的电驱、座舱和智能化技术,来为自己的产品魅力赋能。另外,面对插混品类的大幅增长,通用和本田等已经开始发力。

电驱化在国内已势不可挡,从参数竞争到体验竞争,只有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的,才能最终被保留下来。

最后,再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密集的价格战,真的会有助销量提升吗?在第三方调查中,频繁的价格下降、一波儿大过一波儿的销售政策、暴跌的二手车售价等,正在让用户失去消费信心

参考资料:

汽车之家、懂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