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资讯

奔向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八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综述

2024-06-24资讯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浩渺太空中,分外耀眼的中国红又一次定格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近日,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和起飞。

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多家外媒热议,嫦娥六号此行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是「国际科学界为之庆祝的壮举」。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吹响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8年来,科技界以只争朝夕的超常付出,交出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成绩单——

「嫦娥」探月、「神舟」飞天、「夸父」逐日、中国空间站圆梦,遨游太空的「中国高度」不断刷新;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神威·太湖之光」连续4次雄踞「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速度」不断提升;

「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地壳一号」钻井深度超过7000米、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在地下2400米探寻「宇宙之谜」,探索未知空间的「中国深度」不断解锁;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科研「无人区」的「中国广度」不断拓展……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摄

强化顶层设计 推动科技事业跨越发展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近年来,紧盯科技强国目标,我国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形成了「四个面向」的科技发展系统布局。

在五年科技创新规划、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等专项规划指引下,我国部署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持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科研人员在位于广东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实验,进行月壤样品研究。图片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

随着科技投入持续攀升,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深空、深海、深地留下更多中国印记,「天宫」「神舟」「嫦娥」「天问」等重大成果振奋民族精神,无人、载人潜水器实现谱系化发展。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科技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新冠病毒变异与监测、疫苗和药物研发、疾病救治等开展科研攻关,中国科技界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累计研发成功87个一类新药,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为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近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撰文表示。

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如果将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已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建了有效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法律制度体系。

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扩大预算调剂自主权之后,项目结余资金全部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继续使用,科研经费管理着力构建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新模式,于细微处解决科研人员的烦心事、揪心事。

科研人员在测试材料的接触电阻。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我国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减负」行动,持续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健全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改革重塑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完善激励创新政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和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符合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再提高至120%,有效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底气。

为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以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如今,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新一轮三年改革攻坚加快实施,极大释放了创新引擎的动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用好人才资源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多年来,我国坚持以改革促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均围绕人来进行,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改革,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骨干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量的高素质产业技术人员,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科普作为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建设人才第一资源的社会基础,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能。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3年的14.14%;启动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动参与者日益扩大。

不仅如此,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体系更加健全,从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农技知识,到航天员接力太空授课,到一批大科学装置向公众敞开大门,再到知识类视频和网络科普火出圈,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新时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得以大力弘扬,科研作风学风得到实质性改观,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宇

审核: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