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
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
(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 20余类项,150余处 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
∨
都江堰
因堰而起,因水而生
水是都江堰的灵魂
建堰 2270多年
是当今世界上 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
至今仍造福于天府之国的各个市县
惠及面积近千万亩的农田
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
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遥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忠义 摄)
作为世界水利文化奇迹
都江堰因何而生
又为何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都江堰,因水而生
1 ►
何谓「都江堰」
都江堰名字的由来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因都江堰旁的玉垒山在秦汉以前被称为「湔山」,都江堰也被称为「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之为「都安堰」;同时它也被称为「金堤」,这是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为名称,左思在【蜀都赋】中有记载;常璩【华阳国志】冠名为「湔堰」;
到了唐代,都江堰的名称改为「楗尾堰」,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第一次提到了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被概括为「都江堰」,这个名称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2月23日设立灌县;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正式改名为「都江堰市」,从此「都江堰」成为水利工程及地区的代名词。
至今,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灌县」。一个「灌」字,道出了都江堰对于天府之国的重要性。
灌县古城(杨立 摄)
2 ►
因何而筑
岷江,源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东源出弓杠岭,西源出郎架岭,南流经松潘、汶川等县,至都江堰市出峡,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从阶梯奔流而下的岷江,犹如脱缰的野马,肆虐泛滥,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可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引自岑参【石犀】」。
另一方面,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为此,统治者开始了数千年的治水运动。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制定「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3 ►
天府之源
都江堰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坚持和聪明智慧外,还得益于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独特地理位置。
成都平原在形态上呈西北向东南的倾斜扇面,坡降在3~5‰,这样的天然坡度,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体系和自流灌溉体系奠定了地理基础。
成都平原精华灌区
都江堰,恰好处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脉东部边缘交汇处,由川西北高原河道进入川西冲积平原的地方。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优越,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高差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确保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水旱从人的理想。
都江堰内外江六大干渠示意图
4 ►
三 大工程筑奇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工程首尾呼应、协调运行、巧夺天工,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内外江河流分水鸟瞰图(侯潇伊 绘)
↓ part1 鱼嘴分流 ↓
鱼嘴分水堤位于二王庙前的江心,呈半月形,将江水一分为二。西为外江,岷江干流,即金马河;东为内江,经宝瓶口,向成都奔去,成为成都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 part2 飞沙阻淤 ↓
飞沙堰在鱼嘴与人字堤之间,长300米,是宝瓶口宽度的15倍,高2米,平常季节导水入宝瓶口,洪水时节泄走多余水量同时,把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
↓ part3 宝瓶引水 ↓
宝瓶口位于玉垒山末端,是内江入口,如同约束江水的瓶颈,使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以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宝瓶口(曾岷 摄)
5 ►
都江堰岁修
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便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进行一次,待春种前完成岁修工程,称为岁修。清明放水,以确保川西坝子的稻秧能顺利载种。隔上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即为大修。
「深淘滩,低作堰」不仅是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也是都江堰岁修制度的核心要旨。
治水六字诀(汪文婷 摄)
如今在都江堰的岁修中,依旧沿用了「古法截流」,因为使用杩槎(mà chá)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损害是最小的。在渠首使用特制的竹笼、杩槎、竹席、羊圈、卵石、黄泥等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淤淘滩,维修堤堰。
岁修(曾岷 摄)
羊圈(侯潇伊 绘)
即使到了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都江堰,润泽天府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最早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而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成了成都的代名词。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造就了成都的千年繁华,更孕育出厚重悠久的天府水文化。
1 ►
天府水文化
成都治水历史悠久,经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八大阶段。从初创时期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古蜀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开明疏金堂峡,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又经西汉的文翁,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高俭、章仇兼琼,明朝的卢翊,以至延续到近现代的无数治水者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统,成就了如今的江水穿城、河桥众多、沃野千里。水的润泽,创造了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
历代重要治水人物
▲唐代以及前蜀和后蜀水利工程为成都创造了历史时期最好的水环境。这一时期是成都历史上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晚唐时期形成了成都二江抱城、三面环水的城河水系,即延续至今的成都的府河和南河。五代前后蜀时,引郫江入城,在成都内城出现了摩诃池河湖水系。(图:唐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图)
▲宋代都江堰有很大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干渠、十四条支渠和无数小渠的灌溉网络。灌区遍及成都、导江、新繁、九陇、崇宁、蒙阳、广汉、郫县、温江、新都、华阳、永康等十多个州县。(图:宋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图)
如今的成都平原,无数的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无数的堤、堰、闸如一张大网,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个隐微之处都能得到江水的滋养。
成都市水系格局图
2 ►
都江堰,不止水利
正如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后感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不单单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塑造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甚至可以说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俯瞰都江堰全景图 (王洪 摄)
它不仅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还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原动力。
都江堰灌溉了政治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其建成为秦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为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
都江堰灌溉了宗教 ,是创立道教的物质温床。其创建直接影响了道教的产生,道教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实际上就是都江堰对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哲学、科技、文化和民俗的灌溉。
都江堰灌溉了科技 ,是领导河工技术的灵魂。从汉代始,都江堰的 「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和「杩槎」「干砌卵石」「羊圈」等。
都江堰灌溉了文化 ,造就了统率全国的文化精英。在都江堰的滋润与泽被下,灌区在每个时代都会孕育一大批震惊海内,影响时代的文化精英,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李调元、谢无量、张大千、郭沫若、巴金、李宗吾等。
都江堰灌溉了思想 ,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潮流。自古至今,都江堰所灌溉的四川一直领导着全国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保路运动、留学潮、出川抗战潮、诗歌潮、足球潮、打工潮等冬种热潮中,四川人总是走在最前面,都离不开都江堰的滋润。
进入现代,为了川中丘陵地区引水灌溉和防洪,成都还修建了人民渠、东风渠等引水工程,新建了三岔水库、石盘水库等众多人工水库,这些地方也逐步发展成为人们领略湖光山色,踏青赏花的场所。
三岔湖水库
走进都江堰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成就了都江堰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如今的都江堰,为成都平原农业灌溉提供着生命之源同时,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的山川、河流、古迹,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成为独属于中国的一张IP,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
↓ 都江堰水利工程 ↓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崛江上,距成都56公里。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三大工程同框(曾岷 摄)
李冰父子(杨立 摄)
↓ 清明放水节 ↓
初始于「祀水」,又称「开水节」,是都江堰市乃至整个成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
都江堰修筑以前,人们为祈求「水神」保护,常常沿江「祀水」。李冰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将「祀水」改为「祀李冰」。当地民众也自发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办庙会,又称清明会。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码梯,放水入灌渠,这个「开水」仪式即清明放水节雏形。唐朝清明节在岷江边举行的「春秋戏牛戏」即最早的放水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年) 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定为放水节,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祀水,民国后恢复放水节这一称谓。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和水利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
放水节盛况
杩槎放水
推荐打卡
离堆大门→清溪园→堰功道(张松银杏)→伏龙观→飞沙堰→宝瓶口→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松茂古道→玉垒关→西关→城隍庙→玉垒山广场
▼离堆公园
都江堰景区代表性景点之一,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有川西第一名园之称。园中奇花异石,大景小栽,水榭亭台,错落有致。
离堆公园(曾岷 摄)
▼都江堰南桥
位于南门外,横跨内江。桥为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雁翅凌空,直指南道」。经历数次损毁修缮,建成今之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结合的古廊式风景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角飞檐,上盖琉璃瓦。整座桥若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确实是「平添古城几分色,雄踞江源第一桥」。
都江堰南桥(谢江阳 摄)
▼安澜索桥
又名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该桥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新桥已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其横跨激流涌动的岷江,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相当有趣。
安澜索桥(曾岷 摄)
▼二王庙
李冰父子造就了都江堰,而后世的智慧成就了二王庙,使之成为传颂千年的「玉垒仙都」。二王庙分为大殿和二殿,分别供奉着二郎神和李冰夫妇塑像。建筑群屋顶虽为歇山式结构,但大殿屋顶却采用了双脊天沟的设计,屋顶被分为前后双脊,中部形成排水天沟,整个屋顶从侧面看,呈「M」形状。这一设计,使大殿与整个建筑组群和谐统一,与玉垒山浑然一体。
二王庙(曾岷 摄)
玉垒山(王洪 摄)
来到都江堰,在青山绿水间来一场自然亲近之旅,也是难得的体验!青城后山徒步,泡温泉,探寻特色民宿,虹口漂流,都值得停下来慢慢感受。
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文化体验地上清宫
//////////
下期
我们将接着为大家推介
四川另一特色旅游资源
……
💬 你眼里的都江堰是什么样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