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旅行

鲁迅存书室焕新归来,来溧阳路探寻「虹口文脉的缩影」→

2024-03-13旅行

近日,位于溧阳路1367号的鲁迅存书室以「数字会客厅」的形式,焕新亮相并对外开放,为虹口擦亮「文化三地」品牌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一起走近这间鲁迅存书室,探寻在城市更新中赓续的历史文脉吧→

鲁迅存书室旧址位于一幢红瓦灰墙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坐北朝南,建于1920年,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整栋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南立面底层的结构柱兼具承载和装饰作用,木窗和水泥粉刷的窗楣窗台,具有艺术价值,这样的建筑风格记录了近代上海的建造技艺。

存书室是二楼东前间,面积20.5平方米,鲁迅在沪期间购买了大量进步书籍,为安全起见,鲁迅决定把住房和书库分开,他通过内山完造的关系租下该处,1933年3月27日移书6888册于此;藏书中有瞿秋白文稿、柔石遗著等,为遮人耳目,鲁迅在门口挂「镰田诚一」名牌。

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在修缮一新的鲁迅存书室旧址「贴隔壁」,分为1楼和2楼,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将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打造成一个集休闲、阅读、游学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交流空间,成为虹口「文化三地」鲜明亮色的「学习处」和「打卡点」。

淞沪战争期间,鲁迅因日军曾借故搜查寓所,在决定迁居大陆新村9号时,将寓所与大量藏书分开,通过内山完造以内山书店职员镰田诚一的名义租下这间存书室。

存书室东、南两面有窗,窗下有书桌和椅子,中间一张方桌,靠墙是用本色无漆的木板制成的书箱叠成书架,由上而下几乎到顶,存放着鲁迅从寓所移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其他社会科学、文学、美术等方面的书籍约6000册,并珍藏着瞿秋白、柔石等人的手稿和纪念物。

▲鲁迅存书室老照片

存书时间从1933年3月27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夫人许广平将藏书迁往淮海中路淮海坊。

▲鲁迅存书室旧貌还原

这次修缮不仅仅是旧址复原,而是以新形式新科技重塑一个会客厅。一楼会客厅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一个集合休闲、阅读、学习等多功能的文化交流空间。二楼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鲁迅藏书室原址进行环境复原。

步入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的二楼,古色古香的书架、书桌和摆放整齐的书籍一一映入眼帘;还通过投影仪,再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会客厅设置数字阅读装置,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使来访者了解鲁迅存书室的前世今生,鲁迅的存书种类与代表著作等。

当年,小小的房间被6000余册藏书「塞」得满满当当,由于环境阴暗潮湿,鲁迅总是拿着包书布,快速地从书箱中翻出书便走,如今,这段历史也被做成视频,在数字会客厅中播放。

小楼外的花园在此次的修缮中恢复了原先的优雅,围墙变得通透之外,还依照着存书室的精神,模拟鲁迅所藏旧书脊的颜色与形状做成高低错落的栏杆,每当夜色降临,淡淡的灯光会从「书脊」间晕出,仿佛陪伴着夜行的路人。

▲数字会客厅的全新空间

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

地址:

溧阳路1359号

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所在的溧阳路被称为「虹口文脉的缩影」,这条不到一公里长的马路上坐落着多栋灰砖红瓦、造型各异的花园小洋房,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因为与文化名人的交集而熠熠生辉。

鲁迅、郭沫若、关紫兰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生活,留下了历经岁月沉淀的段段往事。

郭沫若先生在溧阳路1269号居住的一年多里,翻译完成了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诗【浮士德】。

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的关紫兰,在新中国成立后住进了溧阳路1333弄的清源里1号,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

如今,溧阳路边棕红色的围墙上雕刻着鲁迅、丁玲、冯雪峰等人的名言语录和左联旧址、鲁迅故居等木刻画,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还与周边的木刻讲习所旧址社区会客厅、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书香会客厅等串珠成链,让我们一起从溧阳路出发,「拓」寻鲁迅的足迹。

木刻讲习所旧址

「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

木刻讲习所旧址位于长春路,其所在的排楼被称为「沙逊群楼」,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先生在此举办了为期6天的木刻讲习会。它像一粒火种,燃起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熊熊烈火。

如今,讲习所二楼被打造成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

地址:

长春路319号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书香会客厅」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坐落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由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后修缮改造而成,共上下三层,将原来仅100余平方米的内山书店,扩展为现在800余平方米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书局已成为读者们喜爱的「书香会客厅」,「大先生的会客厅」系列讲座、「鲁迅重要文献展」「大先生的阅读驿站」「迅言讯语」主题研学等与鲁迅相关的文化活动,接连在这里展开。

地址:

四川北路2056号

以书为本,不止于书——

一处处深度还原历史原貌、延伸历史脉络的「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新与旧在此交织融合,来虹口,走近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精神守望」。

资料:乐活虹口

编辑:刘玉清

推/荐/阅/读

公布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号:shwh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