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談車

固態電池之爭開啟!中國品牌空喊口號,還是已領先豐田?

2024-04-26談車

距離小米SU7上市已經過去近3周,但雷軍、小米汽車仍把控著流量池。「潑天的流量」難免讓友商們眼紅,因此車圈掌門人親自下場直播、新品釋出會與小米汽車「聯動」等現象屢見不鮮。

其中,智己L6釋出會的一番操作,雖然觸及小米「逆鱗」,但在「黑紅也是紅」的時代,劉濤成功引起業內業外人士關註,智己L6也一舉成名。事實上,除了釋出會「蹭流量」以外,智己汽車的固態電池技術也極具爭議性。

吹捧的固態電池

智己L6預售釋出會上,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表示: 「智己L6 Max光年版搭載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該電池具有安全效能高、電池不爆炸、能量密度大、續航高等特點。」

數日後,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廣汽科技日上高調介紹全固態電池技術,描述包括 「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采用第三代海綿矽負極和高面容量固態正極技術」、「續航裏程超1000km」......

值得一提的是, 蔚來汽車於4月3日宣布,150kWh固態電池進入量產階段,計劃在第二季度上線投入使用。

接踵而來的固態電池利好訊息,讓該技術成為行業關註的焦點,但隨之而來的也有無盡的質疑聲。如,劉濤在微博上表示,智己L6將在準900V超效能平台基礎上,推出「王炸」—— 第一個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

騰勢總經理趙長江予以評論: 「這個時候在宣傳半固態車用電池的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展備受關註。那麽固態電池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給固態電池「潑冷水」

固態電池到底是什麽?

通俗一點來說, 固態電池即用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液態鋰電池中的電解液,從而實作傳統液態鋰電池難以企及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

這意味著,一旦固態電池實作量產,那麽不僅可以消除消費者的續航焦慮,甚至有可能讓各大車企在電池安全「戰場」上止戈。然而,想要實作固態電池的研發,甚至是商業化量產,其難度難以估量。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便發現了 合適的固態電解質,無論是電池能量密度,還是迴圈次數都遠超當下的磷酸鐵鋰電池。 可惜的是,在後來的30年裏,人們想方設法讓固態電池走出實驗室時,卻發現高墻之外滿是荊棘,包括缺少原材料供應商、電解質生產環境要求嚴苛、生產成本過高等。

除了美國以外,豐田或是目前在固態電池領域最具話語權的車企, 截至2023年10月,豐田累計申請全固態電池專利超1300件,幾乎是國內電池企業的10倍。

自2012年豐田發現硫化物路線的潛力開始,便聯合多家車企、電池供應商等合作,構建固態電池研發體系。

豐田在2017年曾宣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為2020年,但後續卻接連跳票,從原定時間2020年延後至2028年。

數據顯示,作為固態電池的核心技術, 豐田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達32mS/cm,而智己汽車電池供應商清陶,以及其他電池供應商的氧化物路線鋰離子電導率僅為0.2-0.5mS/cm。

以國外車企/實驗室為例,與中國電池供應商作對比,難免有「長他人威風,滅自己誌氣」之嫌。

早前,「寧王」掌門人曾毓群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將 固態電池推向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

即使固態電池成功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量產,但產品的可靠性、成本等依舊掣肘固態電池的推廣。有業內人士透露, 目前半固態電池成本比液態電池高40%~50%, 固態電池成本則更高。

簡而言之, 所謂「固態電池來了」,更像是一套行銷「話術」,為釋出會的熱度「加把火」。

總結

2024年,動力電池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距離固態電池的真正落地依舊遙遠。但相比於動力電池發展,令人觸目驚心的是,車企為引起市場關註,將「半固態電池」與「固態電池」混為一談。可見,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浮躁風」已經深入車圈各個角落,缺乏對技術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