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這一承載了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習俗,以其獨特的文學形式和美好的寓意,成為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的必備之物。與貼春聯時間相對集中的習慣相比,摘春聯的時機則顯得更為多樣,各地民俗的差異性在這一環節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按照「整年說」,春聯代表著喜慶和吉祥,因此,舊春聯需等待新的一年貼春聯時才被更換,這象征著辭舊迎新,祈願福運一整年。在這期間,如果春聯出現破損,應當及時修補,保持其完整與美觀。
「過節說」則認為,春聯是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在「年」過去之後,春聯就可以被摘下。各地根據自身的民俗傳統,有的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過年結束的標誌,有的則以農歷「二月二」龍擡頭作為過年的結束。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行程的推進,一些地方和單位出於市容市貌和物業管理的需要,也會在春節長假期間或是春節長假之後統一摘除春聯。
而「自然脫落說」則主張任春聯自然風化,無論是風吹雨打直至自然脫落,還是春聯破損後直接摘除,都體現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尊重。
更有趣的是「燒春聯」的習俗,人們將摘下的舊春聯燒掉,寓意著將一切不如意和晦氣一同燒掉。漢族民間傳說中,春聯甚至是天上的神仙,焚燒後的春聯會升入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情況,祈求天神賜予家庭好運和幸福。
春聯在民間習俗中具有吉祥物的地位,因此,對其進行破壞(如焚燒、撕毀、塗畫等)是不被鼓勵的。
對於貼春聯的講究,關鍵在於區分上下聯。一副完整的春聯由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上聯、下聯和橫批組成。按照格律規定,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而下聯則是平聲字。貼春聯時,根據古人的習俗,上聯應貼在上方位,即面對家門時,上聯貼在右手邊,下聯則貼在左手邊。橫批的書寫方向,傳統上是自右向左,但現代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這已逐漸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最初的形式是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春聯和「福」字時,春節的序幕也就正式拉開了。
在農村和小縣城,常常可以見到用各種彩色紙張書寫的春聯,這些春聯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從前的春聯是題寫在桃木板上的,後來則改用紙張,而桃木的紅色象征著吉祥和避邪,因此春聯大多數情況下都使用紅紙書寫。廟宇則常用黃紙書寫春聯,而家中有老人去世的,晚輩家通常會在服喪期間(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恢復紅紙)不貼紅春聯,以示哀思。也有地方頭年貼黃春聯,次年貼藍春聯,第三年貼綠春聯。有的地方則選擇連續三年不貼春聯,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