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新年尾聲的序曲,雖然言之尚早,但民間已有共識:過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迎來了新年。在這特殊的月份裏,每一天都充滿了禁忌與習俗。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正月十四這一天,我們要「守財神」,「拜臨水娘娘」等。
正月十四的習俗
1. 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四,被譽為「臨水娘娘」的誕辰,亦稱「順天聖母」。她,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一位女子,為拯救困境中的兒童,在臨水毅然獻出自己的生命,由此被民眾尊稱為「臨水娘娘」。她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的神仙,也有地方的老百姓把臨水娘娘視為是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到了正月十四這一天,已婚女子,尤其是有孕婦的家庭,都要到臨水娘娘神像前,燒香祈禱,祈求家中的婦女孩子健康平安。在古代,婦女地位低下,民眾為自己創造了一位保護神,以此克服困難,鼓舞自己。
2. 守財神
說到財神,他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神明,傳說他是掌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能給人們帶來財運,尤其受做生意的人青睞。中國很多節日都和財神有關,正月十四也不例外。許多地方都有「守財神」的習俗。
正月十四晚上,人們會將鞋子整齊地擺在床前,並點亮燈光,直到十五的早晨。傳說財神這天晚上會下凡巡視,他會根據鞋子的數量來清點人數,然後分配一年的財運和收成。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財神原本是民間一個名叫張百萬的富人,他樂善好施,去世前將自己的所有家產都捐贈出去,被玉皇大帝封為財神爺,每年正月十四去給老百姓分發糧食和錢財。
3. 試花燈
為了迎接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一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進行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之為「試燈」,以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形成了「燈市」。台州地區的元宵節還有一個特別的傳統,就是元宵節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過。
相傳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他的母親信佛,正月十五要到廟裏進香,而自己又是知縣,不能隨便離開。為了成全母親信佛的心願,他把元宵節提前一天,這樣他就能陪著母親進香。後來,這位知縣將元宵節提前過的做法上報朝廷,獲得朝廷的贊許,並允許臨海保留這一傳統。因此在台州地區,形成了正月十四過元宵的特色。
4. 喝亮眼湯
老話說「喝了亮眼湯,走路明晃晃」。據【嵊縣誌】中記載道:「十四夜各社廟懸燈,婦女結隊同遊,謂之遊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謂之亮眼湯。」許多地方正月十四晚上都要喝亮眼湯。喝完這碗湯,也就意味著春節也快結束了,要開始為新的一年謀生計了。這個時候要讓自己耳聰目明,打起精神,防止謀生計的時候被蒙騙了。
其實亮眼湯就是「青菜麻糍湯」,將麻糍切成細條,水開之後下入鍋中,再加入青菜,放入少量的豬油、食用鹽和醬油即可。春節期間吃的葷腥太多了,吃點清淡的對我們的腸胃也好。也有人說正月十四喝亮眼湯,是為了更好的觀看元宵節的花燈。
5. 偷青
正月十四晚上,客家人有「偷青」的習俗,也叫「采青」。這天晚上,青年男女會結伴到菜地裏「偷菜」,主要是偷蔥、蒜、芹菜等寓意好的蔬菜。偷到蔥,寓意聰明;偷到蒜,寓意會算數;偷到芹菜,寓意勤勞。偷青時不能攜帶刀具,只能用手拔或者用衣服包。偷回來的青要放在家門口,寓意把好運帶回家。
正月十四,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各種慶祝活動,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和豐收;同時也會遵守一些禁忌,以尊重傳統和避免不吉利的事物。這些習俗和禁忌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感受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