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少子化危機」席卷中日韓:是什麽讓東亞女性寧願孤獨終老, 也要不婚不育?

2024-07-10海外

前段時間,我們發了一篇關於 的文章。面對低生育率,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尋求破局之道,而是追溯導致這些問題的源頭。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女性,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選擇趨勢——邁向「不婚不育」的道路。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

中日韓由古至今聯系密切,風俗文化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長期的農耕社會讓這三個東亞國家都衍生出「多子」「多生」的傳統生育理念。

但近些年來,這三個國家都面臨了共同的「人口危機」—— 出生率「一落千丈」

東亞地區已成為全球高不育率的「窪地」,每10個婦女中就有4個一直到生育晚期(35歲左右)仍然沒有孩子,並且不育率的增速也相比歐美國家更快。

—【中國婦女報】

十幾年前,我們還在嘲諷歐美社會不愛生孩子,誰曾想有一天「少子危機」的利劍,會成為刺傷東亞社會發展的重大暗傷。在低生育率這把利劍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意想不到的重要因素。

東亞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容易走向不婚不育?

今年8月,南韓合計生育率跌至0.98。

這意味著南韓平均一名女子終生生產不足1名子女,人口死亡率大過於出生率,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出生率「零時代」的國家。

專家預言,南韓將是第一個因人口減少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總統尹錫悅宣布南韓進入「人口國家緊急狀態」,強調如果不扭轉低生育老齡化趨勢,南韓的人口最終可能會滅絕。

2021年,在南韓國會的人事任命聽證會上,南韓國會男議員鄭甲潤當眾斥責一位50歲的未婚女經濟學家不生育,稱其「未能盡到對國家應盡的責任」,這引起南韓社會各界的譴責。

「女博士,大齡剩女」、「高知女性,不婚不育」,這樣的話題在近些年似乎越來越常見。

歐美國家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後,結婚年齡會顯著增長,也就是走向晚婚。但 東亞女性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之後,會跨過「晚婚」這一選項,直接走向不婚不育。

2023年南韓統計廳公布的【2022年南韓社會指標】顯示,半數南韓人認為一輩子完全可以不結婚,10到29歲年齡段中近6成認為婚後不必生孩子,其中女性比例遠超男性。

婚姻已經不再是女性人生中的必選項,高學歷女性拒絕結婚的比例更是逐年升高。 「三拋族」成為南韓的流行詞,即拋棄戀愛、拋棄婚姻、拋棄孩子。

不僅僅是南韓,日本政府2015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50歲以前從未結婚過的女性為14.06%,這種比例被稱為「終身未婚率」。

研究表明,到了2030年,日本將有一半的人口獨身。男性並非沒有結婚意願,而是找不到老婆,被迫「打光棍」。但女性不婚,則大多數是個人選擇。

這些終生未婚的日本女性自稱是「自婚族」:和自己結婚,自己照顧自己,自己逗自己開心,自己掙錢給自己買禮物……

即便是輿論的壓力、養老的困境,都改變不了她們的決定。只因 步入婚姻對她們來說弊大於利。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自2007年開始,中國已婚婦女的生育率的下降趨勢便十分明顯。2007年的時候,23-27歲的生育率峰值為118.5‰,8年之後,峰值已經下降到了50.79‰。

而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39億。不婚人群在單身群體中的占比約為25%,也就是說,每4個單身的人就有1個可能是「不婚主義者」。 不婚人群中,一線、女性、30歲以上不婚者占比更高。

其中,在中國女性終身無孩率中, 本科以上學歷的女性生育率是最低的。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受過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的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6、1.35、0.91。特別是,中國受過大學專科、本科教育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分別僅有0.83和0.79,不僅遠低於歐美高學歷人群的生育率,也低於日韓的高學歷人群生育率。

隨著中國未來的大學生入學率進一步提高,00後、10後的結婚率和生子率,只會再創「新低」。有數據顯示,如果任由這種水平的生育率持續下去,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和高學歷人口在幾代人後面將面臨絕後危機。

越來越多東亞女性,

拒絕當82年的金智英

為什麽東亞女性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

作家維舟曾經給出過一個解釋——

現代化在東亞社會進行得太快。一方面,它鼓勵女性進入職場,去成就自我; 另一方面,傳統的家長制和男權結構卻保留了下來 兩者沖突導致東亞社會對女性在生育上的支持嚴重不足。從而又引發「女性的復仇」,也就是媒體口中的「生育罷工」。

換言之,東亞傳統的「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倫理綱常,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已經被打破。 婚姻的意義從傳統的「生產分工」向「消費互補」的模式轉變,結婚生子已經不再是女性依附男性生存的必需品,而變成了可選擇項。

  • 高等教育:女性意識覺醒的助燃劑

  • 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 中國高校女生在校人數就已超過男生。 此後,高校「陰盛陽衰」現象一直保持小幅增長趨勢。因此有媒體甚至打出口號——高校迎來了「她時代」。

    越來越多的女性在高校裏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人格的塑造和觀念的洗禮。

    從前的「不結婚不生孩子,人生就殘缺不全」、「傳宗接代是人生必須」、「沒有孩子,以後老了怎麽辦」等陳腐觀念,已經不再能「洗腦」她們接受過新知識的大腦。

    高等教育既為她們找到了實作自我價值的階梯,也使得她們跳出了傳統角色的束縛,不再將自身價值局限於結婚生子,而是轉向尋求職場地位和自我發展。

    工作上獨當一面帶來的成就感,遠比當某人的賢妻良母更有價值感。

  • 經濟獨立:婚姻不再是必需品

  •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用在東亞女性身上是非常貼切的。

    知識為女性帶來了更強的職業競爭力,也讓她們擁有了實作經濟獨立的能力。經濟獨立帶來的底氣,使得她們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時,擁有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權,可以勇敢質疑和挑戰「賢妻良母」這個單一的社會角色設定,也可以堅守內心,勇敢追求個人理想和事業抱負。

    她們選擇跨越「晚婚」,直面「不婚不育」,並非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個人自由與價值實作有了更堅定的追求。

    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答題,她們的人生是一道多選題,但正確答案牢牢握在自己的手裏。

  • 自由與責任:對婚姻恐懼多於期待

  • 對於許多非堅定不婚主義者,她們面對婚姻的態度更多是矛盾和糾結, 其根本原因就是對婚姻未知的恐懼。

    作為社會主力的80、90、00大多數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不曾經歷生活的磨礪,普遍心理成熟較晚,更自我,也更強調自由。

    恐懼進入一段未知的關系,恐懼婚姻帶來的生活變化,恐懼生兒育女需要承擔的高額費用,恐懼面對兩個家庭千絲萬縷的聯系……

    繁瑣的親情維系、牽絆的兒女情長、需要承擔的家庭和生活責任、撫養孩子長大要承受的壓力,以及對失去原本自由生活的擔憂,都會讓他們本能的恐懼婚姻、恐懼生子。

    同時,高壓的工作節奏、高房價高負擔、高養育成本……也都是使得年輕人對婚姻「敬而遠之」的一大原因。

    任澤平等學者聯合撰寫的【中國生育報告2019】中就曾提到:「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養老負擔重、生育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 性別分工:工作、育兒「難兩全」的狀態

  • 東亞女人結婚,不是嫁給一個男人,而是嫁給一個家庭。

    相夫教子、家務全包、孝順婆婆,以及一系列強加給女性外在的標準,都是許多東亞女性在考慮結婚生育時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在討論「影響東亞地區不育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時曾經總結道——

    盡管女性獲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好的職業前景,東亞地區許多國家仍然陷入「未完成的性別革命」,社會規範繼續對婦女尤其是母親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她們承擔家務、撫養子女和照料老人等諸多責任,而勞動力市場有著嚴格的時間安排與過長的工作時長,使女性在生育與事業中做出權衡而選擇不育。

    調查問卷數據發現,85% 的城市女性表示用人單位存在對女性的職業歧視行為。在眾多不平等就業條款中,還存在專門針對女性生育的限制。

    迫使許多女性在面對生育這件事時,被迫在孩子和工作中進行二選一的兩難抉擇。大家只會問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卻從不會問男性同樣的問題。

    面對如此困境,如何破局?

    南韓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首日成為票房冠軍。女性平均評分9.46,男性觀眾平均評分1.76,評分懸殊的背後,是傳統觀念的賽局。

    無數的女性追捧,因為,她們在金智英身上看到了自己。

    女主金智英就是眾多南韓女性中最平凡常見的一員。

    從小就感受到作為「女性」的不公正待遇:重男輕女的奶奶、遇到性騷擾、職場上同工不同酬、生孩子後被迫當家庭主婦、丈夫只當甩手掌櫃、家務全包、全職帶娃的價值遭到無視和貶低、日漸失去自我、人生變得空洞……

    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允許,是「金智英」們共同的悲哀人生。

    這部戲上映後冰火兩重天的評價,只因揭露了生活無所不在的性別失衡現象。

    2017年5月,國會議員盧會燦將【82年生的金智英】作為禮物送給了文在寅總統,希望他——「擁抱一下82年生的金智英吧!」

    同年,南韓勞動社會研究所釋出報告【82年生女性的勞動市場實態分析】。

    女議員金秀敏發起兩項別名「金智英法」的法律修正案提案,旨在完善男女同工同酬制度,並提倡男性申請產假和育兒假,以減少女性獨自撫養幼兒的壓力。

    對於「金智英」帶來的席卷式效應,中國版主編任菲表示——「她所經歷的困境,往往來自稀松平常,根深蒂固,人人知曉卻從未深思的日常小事。真實的力量也正來自於此。」

    女性的困境需要被看見,女性面臨的現狀才能獲得改變。

    東亞女性越來越傾向於不婚不育的背後,不是簡單的「恐婚」、「反抗」、「意識覺醒」,而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投射, 代表了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實作的多元化。

    單純的譴責「不婚不育」和一味的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都不是解決困境的辦法。

  • 拋棄封建禮法對女性的枷鎖,不再延續傳統的性別分工;

  • 擺脫「喪偶式育兒」,減少女性育兒路上的孤苦無助;

  • 增強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托幼機制和教育體制,減少育兒求學的壓力;

  • 加強對女性職業發展的支持和鼓勵,為女性提供更多平等的就業機會和福利待遇;

  • 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減輕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壓力……

  • 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全社會、多維度、多方面的共同助力。

    如何在「生」與「不生」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在刺激生育的同時又不至於傾其所有,這是值得這場人口危機歷史浪潮中,全社會都應當思辨的時代課題。

    只有足夠包容的社會,給予女性充足的自我空間,提高女性的權利和地位,尊重女性的想法和追求,女性的選擇才能夠不「劍走偏鋒」。

    - 今日視訊推薦 -

    精彩回顧


  • 長按復制ID添加好友, 加入英國、美國、海外高中等留學資訊分享群:

    guanjia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