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貓哥的世界
最近一兩年,大家都普遍感覺日子不好過,感覺經濟形勢很困難,從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確實也是如此。
比如2023年我們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大部份都是處於衰退區間,比如我們物價指數CPI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已經明顯處於通縮區間。
經濟形勢不好,大家自然就想到要找原因,然後就有人跳出來拼命帶節奏。
這段時間在很多微信群裏,看到大量緬懷小平同誌的文章。這些文章話裏話外都是在隱射內涵,什麽要解放思想,什麽要實事求是,什麽要韜光養晦,什麽要不折騰等等。
給人的印象就是,如果小平同誌還那啥,我們現在面臨的經濟形勢就會好得多等等。
但事實真相真是如此嗎? 這裏談談我的看法。
1 過去經濟發展的根因
過去四十年我們享受了一段非常難得的高速發展階段,整整40年,平均增長速度差不多是9%左右,非常了不起。
但是過去40年我們的高速增長從根本上就是吃到了三個紅利:
一個是城市化紅利。
近8億農民進城,這就是非常大的城市化紅利。
農民在農村,以我們人均耕地不到2畝的現狀,種植加養殖,每年創造的財富不過區區幾千元。
但是農民進城,不管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就業,就能拿到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薪資,對應創造的財富就是幾十萬以上。
這裏城市化帶來的財富增量效應是幾十上百倍的,8億農民進城,就能產生數百萬億的財富增量。
一個是加入世貿的紅利。
加入世貿,外部需求開啟,這不但極大刺激了我們制造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們制造業的不斷升級。
一個就是杠桿的紅利。
農民進城就要買房,城市市民改善需求也要買房,兩者疊加就匯聚成巨大的買房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是內建杠桿內容的,30%的首付款就能撬動70%的按揭,相當於老百姓購買力被放大3倍。
這種放大的購買力透過房地產這個管道傳導到關聯的一百多個行業,帶動了這些行業的繁榮。
除了房地產貸款,過去四十年我們商業銀行還發放了大量汽車貸款、消費貸款(包括信用卡)。
在這些杠桿放大效應影響下,我們消費市場一片繁榮。
以上就是過去四十年我們經濟一直能保持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
來源:veer
也是過去四十年,特別是2000年之後,大家感覺賺錢貼別容易的根本原因。
比如買一塊地皮,把售房部建起來,然後消費者就蜂擁而入;
其中有附近的居民,更多的還是區縣的居民,他們揮舞著鈔票,不管是3房2房還是1房都一搶而空。
不能搞房地產的就搞配套。
隨便新建小區租幾層商業掛一個幼稚園的牌子,然後就有家長排著隊為小孩報名。
第一輪招完生,第二年又有更多孩子報名,小區裏還有一茬茬嬰兒出生,將幼稚園填得滿滿的,生生不息。
感覺幼稚園就像是一個印鈔機,源源不斷的財富就這麽無窮無盡吐出來。
不搞幼稚園就在小區租個門面搞五金搞建材,新房大量的裝修需求,讓小區這些五金建材店也賺的盆滿缽滿。
不搞五金建材就搞餐飲,或者包子饅頭油條豆漿,或者速食面條,或者炒菜湯鍋,同樣也是生意興隆。
除了這些線下的傳統生意之外,2000之後線上的生意同樣好做。
2000之後的淘寶天貓,2014年之後的微商都是線上的風口,只要去幹就沒有不發財的。
為啥過去線下線上都能一片繁榮?
說白一點就是城市人口在急劇膨脹,經濟在增長,老百姓收入在增加,疊加杠桿放大效應,市場需求感覺就是無窮無盡的。
2 當前經濟現狀
這種經濟增長模式能永遠持續嗎? 不能!
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出現了很大變化。
首先是城市化。
2023年,中國城市戶籍化率已經超過65%,加上流動人口實際城市化率超過75%。
農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城市化率已經到頂,城市人口除了少數地方已經不再膨脹。
城市化紅利沒有了。
海外市場中國已經是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國,海外市場也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
雖然我們啟動了一帶一路倡議來深耕開發中國家市場,但是即使開發中國家市場起來,也不過能填補歐美國家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缺口而已。
海外市場是沒有多大的增長潛力的,這就意味著加入世貿的紅利也沒有了。
來源:veer
我們再來看看房地產。
中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超過36平,在已開發國家中也能排到第10,自有房率超過90%。
全世界數一數二,房地產發展已經非常超前,房地產需求也已經到頂。
人口老年齡,居民負債率超過62%,地方政府負債更高。
簡而言之一句話,無論是居民還是地方政府杠桿是加不動了。
這就意味著杠桿紅利也沒有了。
簡而言之一句話,現在我們面臨的形式就是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城市化紅利、外貿紅利、杠桿紅利全部消失。
如果我們把中國經濟比喻成一台汽車,驅動這台汽車過去高速行駛的動能已經在逐漸熄火。
這就是中國經濟的現狀。
想舒舒服服還能躺在過去的經濟模式裏享受高速發展的紅利是不可能的。
這是客觀現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誰當領導都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怎麽辦?
就只能去推動經濟轉型,用新動能替代驅動過去經濟增長的舊動能。
但是一個人口14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120萬億的超大型經濟體要轉型,要找到新動能,談何容易!
3 如何實作經濟轉型?
從歷史規律來看,所有的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高速發展期結束之後,在人口老齡化以及杠桿加不動之後,都有一個經濟降速,或者資產泡沫破裂引發經濟危機。
比如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本質就是強行給底層人群上杠桿),或者資產泡沫破裂疊加經濟停滯—比如90年代的日本。
我們呢?
還好,只是經濟降速,房地產國家托著,資產泡沫還沒有破裂。
但是,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這個轉型期也就是經濟降速期肯定會很漫長。
不要期望2-3年中國經濟就能回到一個非常健康的高速增長狀態。
當然,如同很多人宣揚的中國會如同日本一樣也要失去20年,我也覺得不大可能。
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日本政治不獨立,經濟發展的天花板很低。
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的產業升級就觸動了老美的利益,結果老美一巴掌打過去,日本也只能低頭服軟——
簽訂廣場協定,推動日元升值削弱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接著就是日本芯片產業被肢解,汽車產業被壓制。
產業升級停滯不前,日本才有了失去30年。
中國不但政治獨立自主,而且還真能與老美掰手腕。
2018年美國同樣是提出不準中國產業升級(放棄【中國制造2025計劃】),結果中國針尖對麥芒。
一方面硬懟老美的貿易戰,另一方面反而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5年時間成效顯著。
一個是現在我們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也就是人工智慧革命的歷史機遇(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是沒有這個機遇的)。
前面我說過,我們現在必須實作經濟轉型,用新動能替代舊動能。
那麽轉型怎麽轉?
在人口紅利沒有,杠桿紅利沒有的情況下,轉型的大方向就只能是想辦法提高人均勞動效率。
提高人均勞動效率有兩個路徑。
一個是產業升級,把已開發國家的高端產業搶過來;
一個就是利用互聯網與人工智慧給傳統行業賦能,重塑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讓傳統行業勞動效率大振幅提升。
這兩條路我們都在努力,一個都不放棄。
我們搞芯片,搞造船,搞汽車,搞大飛機就是走產業升級的路子。
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專精特新戰略,培育與發展上萬家不同領域細分賽道的隱形龍頭。
這同樣是產業升級的路子。
我們提高品質發展,提新質生產力,就是利用人工智慧,數位經濟重塑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
什麽時候這兩條路都跑通了——
以中國巨大的人口體量,跑通一條路子都不行——
那麽中國經濟就算是重新回到健康良性的增長軌域。
這個周期比較漫長,可能要5-8年時間。
把這個邏輯搞清楚了,國家的思路或者說宏觀調控的思路就能一目了然。
站在國家的立場,對於經濟轉型期宏觀調控的思路其實是很清晰的。
一個是對傳統經濟要托住。
不能讓經濟失速,不能讓失業率太高,不能讓房地產資產泡沫破裂。
所以一旦出現經濟可能失速,房地產繼續下行等跡象,管理層都會出手托一托,但也僅限於托一托而已。
為什麽?
因為我們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轉型,如果在舊有的傳統經濟投入太多的資源(特別是房地產領域占用太多的資源),這對於轉型的大方向是不利的。
所以從去年開始,國家對房地產的救市政策總是一點一點的給,什麽時候房地產企穩了,什麽時候就會停止餵奶。
一個是經濟新動能建設要加快。
我們的產業升級在提速。
我們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日本躍升世界第一,去年我們全年汽車銷售突破3000萬台,其中出口522萬台。
我們的大飛機開始商用,並且在海外已經拿下上千架訂單。
我們的芯片已經實作28奈米生產國產自主化,14奈米生產國產自主化指日可待。
7奈米生產國產自主化有望在2025年實作,與2018年相比,2023年中國芯片進口減少了一半以上。
我們的專精特新戰略已經孵化出10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其中更是進一步孵化出小巨人企業近1萬家。
未來3年之內,上述數據有望再次翻倍。
我們的數位經濟建設,我們人工智慧套用(包括算力建設)也在提速。
本次兩會總理就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實施制造業數位化轉型行動,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我們要以廣泛深刻的數位變革賦能經濟發展——
總理這段闡述其實是非常深刻的,我們後面來談。
以上就是中國大的發展模式。
在這種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天大地大,經濟轉型升級最大。
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關口,沖過去就是民族復興就是世界之巔,沖不過去就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與經濟轉型升級相比,其他問題包括台灣問題都是可以往後放一放的——
75年都等過來了,多等個5年8年難道天還會塌下來?
這段時間,因為金門事件,網上很多人都在喊打喊殺,好像我們在這個時候不動武就是綏靖就是軟弱。
說實話,喊打喊殺的人都是看不清大勢,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在自己經濟轉型期間會主動選擇戰爭。
當然對於金門事件,不選擇戰爭並非意味著就要縱容台灣民進黨的囂張氣焰。
國家工具箱裏還有很多工具都還沒拿出來,這些工具一旦拿出來,收拾彎彎幾個跳梁小醜根本不在話下。
現在的重中之重就是全力以赴實作我們經濟的轉型升級。
4 總結與展望
了解了上述經濟脈絡與背景之後,下面我來回答之前大家關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經濟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高速發展,過去我們依賴的城市化紅利、杠桿紅利以及加入世貿的紅利已經消耗殆盡。
目前我們必須推動經濟轉型,用新動能替代舊動能。
站在國家的立場,宏觀調控主要就是幹兩件事:
其1,就是盡量降低轉型過程中的痛苦,讓經濟轉型實作軟著陸。 具體手段包括不限於降準降息、財政擴張,房地產托底等等;
其2,就是加快實作經濟轉型,讓轉型周期變短。 具體手段包括不限於用舉國體制推動核心產業快速升級,大力實施專精特新戰略,加快實施數位經濟建設,開展人工智慧+行動等等;
第二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適應當下這個經濟轉型周期?
國家在轉型,企業與個體也要跟上,首先我們在思想上就要破除路徑依賴癥。
說實話,過去我們大多數企業能賺錢,能過得很舒服根本原因還是建立在城市化紅利與杠桿紅利基礎上。
現在這兩項紅利沒有了。
如果還是因循守舊,固執認為過去我就是這麽賺錢的,未來靠著簡單復制模式依然能賺錢,大機率會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
請記住,數位經濟與互聯網給傳統經濟賦能,不是企業在社交平台上簡單註冊一個帳號,釋出一些企業資訊就萬事大吉。
而是要透過與互聯網與數位經濟的結合,真正實作企業經營效率與勞動效率的提高。
舉個例子。
過去企業發展基本遵循做加法的模式,簡單的說就是企業有盈利了要擴張了,就要多開店,要多招人,開拓更多的業務。
最後的結果就是員工越來越多,資產越來越重,效率也越來越低。
這種模式過去能成為主流,根本原因還是過去有城市化紅利、杠桿紅利。
現在城市化紅利沒有了,杠桿紅利也沒有了,整個社會出現普遍的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基本經營模式就必須尋求轉型。
怎麽轉型?
大致思路就是三個方向:做輕,做近,做減法。
何為做輕?
過去企業擴張是一定要多開店才能多引流,才能增加更多的銷售。
這種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企業資本越做越重,企業負擔與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互聯網時代如果要重塑傳統行業的商業邏輯,首先就是企業資產要做輕,越輕越好。
將傳統資產用數位化資產替代,將傳統引流渠道同樣用數位化渠道取代。
這種商業模式就能極大降低企業的負擔,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
何為做近?
在傳統經濟中,客戶與企業距離是很遠的。
企業與客戶之間也缺乏直接溝通渠道,即使是釋出促銷資訊也需要投放大量的廣告成本。
互聯網時代如果要重塑傳統行業的商業邏輯,第二點就是讓客戶距離企業更近,甚至可以直接快速交流與溝通。
這個領域目前有很多企業都探索出成功的模式,這裏就不展開了。
何為做減法?
過去傳統企業最喜歡在業務領域做加法,以更多的業務期望去相容更多的消費者。
這種做加法的模式在城市化紅利與杠桿紅利的時期是可行的。
但是在目前產能普遍過剩的時代,業務領域做加法不但會極大增加企業的成本更為重要的還會削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企業做加法,不如聚焦主業做減法,將邊緣業務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統統砍掉。
這種做減法的模式也符合將企業做輕的趨勢。
最近一兩年我在不同渠道也接觸了不少企業家,各行各業都有。
總體感覺就是大家都在抱怨經濟形勢不好,但是大部份人卻缺乏轉型的意識與準備。
少部份企業家也在尋求轉型,但是聊了一下,他們的轉型無非就是最佳化管理,減員增效等傳統的模式。
對於利用互聯網數位經濟以及人工智慧給傳統行業賦能,重塑傳統行業商業模式的大趨勢基本就是一片茫然。
所以,與其說他們感覺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是經濟大環境不好,不如說是他們的經營都還沒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經營的企業被市場邊緣化被淘汰就是一種必然。
欲練神功,揮劍自宮。
現在束縛我們大多數傳統企業轉型的恰恰就是過去成功的經驗與路徑。
所以,沒有自我革命的勇氣,舍不得砸碎舊有的壇壇罐罐,是根本不可能帶領企業跟隨這個國家的步伐實作華麗的轉型的。
所以,對於大多數傳統企業而言,與其喋喋不休祥林嫂一般天天抱怨經濟大環境不好(其實也沒啥意義),不如多花心思琢磨一下自己怎麽轉型。
在時代的大趨勢面臨,個體是非常渺小的,轉型還有機遇,不轉型就只能被淘汰。
曾經看到網上有一句話很經典: 在互聯網與數位經濟浪潮下,所有的行業都值得重做一次。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還算是客氣委婉了,更直白的表述應該是: 在互聯網與數位經濟浪潮下,所有的行業都將重做一次!
最後一個問題,中國能否闖過這個經濟轉型期,實作民族復興的偉業呢?
這個問題我倒是從沒懷疑過。
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億;
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有統一的國內大市場,有頂級基礎設施,有發達的物流;
再對比一下國際上大都是一群草台班子的對手,完全沒有理由不看好中國的未來。
本文來源貓哥的世界,版權屬於原作者 。
熱文推薦
點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