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波動還是常態?中國留學第一大國的位置,就要不保了?

2024-03-17海外

牛津大學丨圖源:pixabay

文丨張天祁 來源丨知識分子

01

留學頂峰已過?

中國已經保持了多年世界留學生第一生源國的位置,但最近這個地位已經不再穩定, 未來可能會被印度超越。

根據Open Doors數據,中國在美留學人數在連續增長幾十年後,於2020/21學年出現首次下降。 自此之後,中國在美留學人數連年下降。同一時間,印度留美人數大幅增長 ,僅2023年就比上一年增長了35%。這意味著中國最大留學生生源國的位置可能很快會被替代。

2023年Open Doors報告顯示,2023中國留美人數下滑0.2%。這是中國留美人數連續第三年出現下降。雖然中國留美總人數和占比(27.4%)仍然位居各國第一, 但僅僅比印度領先了兩個百分點[1]。

留美人數下降早有端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誌文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18/19學年,雖然中國的赴美人數仍是世界第一,但僅比上年增長了6000人,僅有最高峰時的1/7。從留美人數增長比例上看,2018/19學年前增速已經出現了連續10年的下降,處在10年來的最低谷[2]。

事實上,現在印度已經是美國研究生的最大來源國。 2022-23學年,在美國攻讀研究生課程的印度學生增加了63%,達到165萬人,15年來首次超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研究生生源國[3]。

從獲得學生簽證的數量上看,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更為明顯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維護的資料庫,截至9月,美國有超過320,000名活躍的印度學生簽證持有人,而來自中國的約有254,000人[4]。

而且印度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23年5到8月期間,中國學生獲得了70,000份的F1學生簽證,印度學生則獲得了89,000份學生簽。相比2022年增加了5%,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足足增加了160%[5]。

在中國留學的另一大熱門目的地國家英國,中國留學生的高峰也已經過去。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 (HESA)數據顯示,從資料庫有記錄以來,中國一直是單個國家中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地,在2015年後每年留英人數甚至超過了整個歐盟。中國新生入學人數一直在增長,直到20/21年度才首次出現下降。盡管在下一年中國留英學生人數恢復增長,但增幅僅僅是0.8%。同一年,印度留學生人數出現了64.2%的驚人增長。 在研究生階段,來自印度的留學生人數(101,765 人)近年來首次超過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88,755 人)[6]。

如果說2022年度只是停滯,那2023年中國留英熱潮則是出現了罕見的倒退。

英國大學和學院招生服務中心(UCAS)2023的數據顯示,與2022年同期相比,截至6月30日,接受英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中國學生人數減少了17.5%。同年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留學生申請人數下降了4.2%。 中國學生的申請數量十多年來首次下降。同時,英國的國際學生申請數量卻在上升 ,主要是因為印度、奈及利亞、美國等國家留英學生數量的增加[7]。

英國大學聯招系統行政總裁馬尚特(Clare Marchant)向【泰晤士報】表示,這項變化意義重大,「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留學生)高峰期,我們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8]。」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英國,中國留學生數量增長的停滯甚至倒退,以及印度等國家留英留美學生爆炸性的增長速度, 都預示著中國馬上就要出讓第一留學生生源國的位置。

02

在審查陰影下

中國留學歐美熱度的回落可能有著經濟、人口等多方面原因,但政治的陰影始終是不能忽略的一點。近年來,美國對與中國進行科研合作進行了嚴格審查,中國留學生遭到的審查也日漸苛刻。

2020年6月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了 第10043號總統令。 以國家安全為名,禁止有涉軍民融合計劃的學生和學者獲得F/J 簽證。 但軍民融合的定義極為寬泛和模糊,導致不少院校學生在申請STEM專業時遭到大面積的拒簽。

禁令的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在實際的面簽中,無論是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在這些院校和專業學習過, 哪怕申請STEM之外的專業,所有在這些學校有過學習經歷或是受國家留學基金委(CSC)資助的同學,都可能遭到拒簽。

從2021年6月份開始,500多名中國留學生聯名致信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反映赴美留學簽證申請被拒,甚至正式起訴了美國政府。但2023年7月這次起訴被駁回[9]。

【知識分子】在過去的報道中提到, 美國喬治城大學的一份報告假設存在一份「實體清單」(the Entity List), 11所上了名單的中國大學,理工科畢業生會受到「重點照顧」。 作者估計每年受影響的人數有3000~5000人,占每年新入學所有中國赴美理工科讀研學生的16%到27%。

根據【知識分子】當時的統計,2020年前後在四川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留美已經不是留學的第一選擇,以英國為代表的其他國家已經超越美國。而這幾所大學均在 「實體清單」 當中[10]。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留美仍然會受到嚴格的簽證審查,甚至有面臨刑事指控的危險。2023年8月,一位中國留學生因為2021年簽證申請時, 由於沒有報告 在北航及在其流體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經歷 ,受到聯邦調查局和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域調查後被控簽證欺詐 ,如果罪名成立,可能會面臨最高十年的刑期[11]。

中國留學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加拿大也在加強審查。 今年1月16日,加拿大創新、科學與經濟發展部(Innovation, Sc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釋出了一項與軍事、國防有關的敏感技術研究和相關附屬機構的政策。

這份政策列出了近100個敏感領域,並且指定了中國、俄羅斯、伊朗三個國家超過100家敏感機構,中國有85家機構。加拿大研究機構如果在計畫中有任何人員和這些敏感學校發生關聯,將無資格獲得聯邦資助。這份名單將會動態更新,而且不在名單上的學校也不代表不受審查[12]。

去年年底,加拿大聯邦法庭以 「非傳統」間諜 為由,拒絕一位中國留學生入境。 這位留學生計劃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博後,卻因為和國防相關的院校背景和生物制藥相關的專業背景被拒簽。

加拿大聯邦法院首席法官在判決中寫到「隨著敵對國家行為者越來越多地利用非傳統方法獲取加拿大境內或境外的敏感資訊,違背了加拿大的利益,法院對‘間諜活動’構成要素的理解必須不斷演變[13]」。

在一定程度上, 印度留學生迅速接棒中國的趨勢,也是美國為對抗中國的影響力,選擇深化與印度科學合作的結果。

在過去五年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已投資近1.5億美元用於與印度的200多個聯合計畫,其中35個計畫專註於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和其他新興技術。此前,兩國去年宣布了許多其他科學、太空和新興技術舉措。而由於安全原因,中國和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近年來受阻嚴重。

芝加哥大學負責科學戰略執行的副校長胡安-德帕布洛(Juan de Pablo)表示,現在同印度合作的風險較小,盡管未來還可能發生變化。相比之下,與中國的科研合作關系在美國受到嚴格審查[14]。

至少在人才流動這方面,印度已經做好了接班中國位置的準備。 2019 年,超過 72 萬名印度出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移居美國,占美國外籍 STEM 勞動力的近 30%。 這些印度裔僑民在科技界很有影響力,谷歌、IBM、CRISPR Therapeutics、NSF、AAAS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都是由印度出生或印度裔的人掌舵。類似過去的中國館僑民,這些印度僑民也成為和國際科技界聯系的橋梁[15]。

03

視角正在轉向亞洲

留學歐美熱潮放緩甚至停滯的同時,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作為深造目的地在中國學生群體中逐漸變得熱門起來。

新東方的 【2023年中國學生海外留學報告】 基於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的線上調查。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9,551名受訪者,其中78%是學生,22%是家長。這份報告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中國研究生考慮留美的比例已經從45%下降到30%。而在同一個時間段,考慮申請中國香港學校的學生比例從14%上升到22%,去新加坡的學生比例從9%上升到15%。

高中生和本科生中,亞洲留學的熱度提升更快 ,2019到2023年考慮去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留學的學生比例都有5%以上的提升,占據了留學意向目的地的第四到第六名,而原來的第四名澳洲從2019年開始持續滑落到2023年的第七名[16]。

馬來西亞教育全球服務局的數據也顯示,與2021年相比,2022年來自中國學生的申請量增加了15%,占2022年所有申請量的43%[17]。

在接受Nature采訪時,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學院招生副院長兼國際招生協調員萬曉峰表示,中美關系惡化是促使中國學生考慮其他教育選擇的一個主要因素。「 中國家庭真的很擔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裏,那就是美國。 一切都在向他們發出訊號,事情可能會迅速發生變化,這對中國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18]。」

地緣政治之外,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留學相對低的競爭壓力,成為了留學生選擇它們的重要原因。 越來越多學生留學不是為了更長遠的學術追求,而是為了盡快拿到更高的學位,以便作為考公或者找工作的彈板。在名校數量不少,入學和簽證難度相對低的東南亞國家拿一個學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南華早報】報道的一位在馬來西亞讀博的中國學生,就是希望拿到博士學位後在國內更好找到體制內工作。他說。" 沒有人是為了學術目的而來。我們來這裏是為了獲得博士學位和更好的工作。 有些人像我一樣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些人則想換一個更好的地方。甚至有一些副教授想利用這個學位在他們的大學爭取新的經費[19]"。

雖然不能撼動美國、英國等作為主要留學目的地的地位, 但在地緣政治持續緊張,以及考研、考公、就業加劇內卷的情況下, 或許這種 「脫歐入亞」的留學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本文參考文獻如下:

[1]International Students - IIE Open Doors. (2023, November 13). IIE Open Doors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留學山頂已到,將出現明顯拐點. (2020, June 2).

[3]India, U. M. (2023, November 20).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the Top Choice for Indian Students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Abroad - U.S. Embassy & Consulates in India. U.S. Embassy & Consulates in India.

[4]SEVIS Data Mapping Tool. (2024, February 7). Study in the States.

[5] China Was Long the Top Source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U.S. Now India Has Overtaken It.(2023 October 9).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6]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Statistics: UK, 2021/22 - Where students come from and go to study | HESA. (2023, January 19).

[7]Sector snapshot: international student demand | CIL Management Consultants. (2023, April 5). CIL Management Consultants.

[8]Griffiths, S., Clover, J., & Lavin, R. (2023, July 26). Ucas chief: ‘Peak China’ as foreign students turn backs on UK. The Sunday Times.

[9]MEDIA COVERAGE | Call for Revoking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10043. (n.d.). Call for Revoking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10043.

[10]邸利會.(2022). 中國赴美讀研人數下降,會成為未來的常態麽?【知識分子】

[11](2023, August 8). 美國:涉隱瞞北航背景 一中國留學生被控簽證欺詐. RFI

[12]Name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2024, January 16).

[13](2024, January 6). 加聯邦法庭以「非傳統」間諜為由,拒一中國留學生入境. RFI

[14](2023,September 28).U.S.-India science ties deepen as both try to counter China.AXIOS

[15](2022,June 14).Foreign-born STEM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Immigration Council

[16]Special report: Chinese students are turning to Asian destinations in greater numbers. (2023, July 27). ICEF Monitor - Market Intellige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cruitment.

[17]Nuwer, R. (2023, August 9). Chinese students stay local as favour falls with study abroad. Nature.

[18]More Chinese students look to Asia for higher degrees. (2023). University World News.

[19]Ziwen, Z., & Ziwen, Z. (2023, October 28). Chinese students beat stress by turning to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i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來源:知識分子

編輯: 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台

聯系我們

後台私信聯系留學君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