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考上名校又怎樣?」跟蹤哈佛、哥大、牛津3位中國學生,光鮮後的一地狼藉

2024-03-28海外

From 精英說

微訊號:elitestalk

在中國,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將孩子送去海外名校留學,認為考取名校就等於「鍍金成功」,卻少有人意識到:進入名校,不過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美國大學歷來是寬進嚴出,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順利畢業或許比順利申請名校還要更難。如陰霾般籠罩的學業壓力、無人傾訴無人理解的孤獨、若有若無的「亞裔歧視」……現實中的名校校園到底是怎樣的?

真實的名校生活是什麽樣的?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鳳凰衛視就將鏡頭對準了就讀於哈佛、牛津、哥大的三位中國學生,那些經歷了萬千鮮花和掌聲而進入名校就讀的中國學生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人們在這部紀錄片裏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紀錄片中,正在牛津大學地理系攻讀本科的女孩Cecilia Zhao,是三個主人公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位,她的爆紅是因為2018年初的一則辯論視訊。

在視訊中,Cecilia出現在一個主題為「技術帝國的崛起威脅社會發展」的辯論賽上,身穿一襲銀色閃片晚禮服的她,用精致的妝容和自信的姿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辯論賽後網友們紛紛迫切地追問,這位台風穩健、妙語連珠的女孩到底是誰?

就這樣,Cecilia一夜走紅,她也因此被中國媒體稱為「比你美麗還比你勤奮的美女學霸」。

圖片來源於網路

9歲那年,Cecilia孤身一人來到了英國里茲讀書,那時的她半句英文都不會,在白人孩子眼裏像個倉皇失措的異類。

英國的小學生以考試成績分班,Cecilia因為不會說英文被分到了最後一個班,但不服輸的Cecilia決心迎接生活的挑戰,僅僅三個月後,她就跳到了最好的班級。

初高中階段,Cecilia就讀於Woodhouse Grove School,這所學校非常註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因此聚集了許多英國精英家庭的學生。

在不懈的努力下,最後Cecilia以6科A+的優異成績順利畢業。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這個成績和國內高考狀元的水平相當,當時里茲市的媒體還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

那一年,Cecilia就這樣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拿著最高榮譽獎學金,成為所在中學唯一一個考上牛津大學的學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TIMES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單中,牛津大學排名第一,歷史上曾有27位英國首相、69位諾貝爾獎得主畢業於牛津大學。

在牛津校園裏,繁重的學業並沒有讓Cecilia卻步,卻更讓她感激在中國上小學時,培養出的刻苦精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進入牛津後,在完成學業之余,Cecilia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將來要挑戰更高的位置!」,此刻Cecilia的目標是進入牛津辯論社。

牛津辯論社,是世界上最富盛名和最古老的社團,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和非常深遠的影響力,當年在歐洲掀起的達爾文演化論大辯論,就是從這裏點燃的。

每周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政界高官、商界大亨、宗教首腦、意見領袖、諾貝爾獎得主、演藝明星,在這裏一展辯才。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從大一第二個學期開始,Cecilia便忙起了競選辯論賽常委的準備,和她一起參與競選的有13個人,而Cecilia則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拉選票的那天,零下十幾度的溫度伴隨著一陣陣的暴風雪。就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Cecilia從早上5點就起床,滿校園地奔走,呼籲身邊的人為她投票,忙到晚上10點才結束。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最終,Cecilia的努力打動了205名同學,以領先第2名幾十票的好成績順利入選,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女性在牛津辯論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經過不懈的努力,Cecilia如願以償地加入了這個偉大的團體,並參加了那場讓她「一戰成名」的辯論賽。

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在辯論比賽開始的前四天,Cecilia除了需要準備比賽,還有三個課程論文需要交。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牛津辯論賽對於衣著的要求頗高,忙於準備18分鐘演講的Cecilia,在辯論的前一天才想起在網上挑選了一件晚禮服,最後在正式演講前的幾個小時才收到。

隨著辯論視訊在網路的迅速走紅,Cecilia成為了國人津津樂道的牛津女孩。

圖片來源:辯論視訊截圖

在西方人的觀念裏,比起等同於「Nerd(書呆子)」的「學霸」稱謂,人們更青睞具有運動細胞的學生。

在這一點上,Cecilia依舊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她一路以學霸的形象,改變了周圍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作為牛津大學拳擊隊副主席的Cecilia,每星期都會保證6次的運動時間,而早在中學時,她就已經是里茲市隊的籃球隊員。

談及一路走來的這些成就,在訪談的末尾,Cecilia也在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不為人知的艱辛。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我是一個亞洲女性,我怎麽可能會一開始就獲得了他們的尊重和支持。要比別人,作為一個真的白人走進來,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得到了應有的位置。而我要比他們付出300%的努力,要10倍甚至更多,才可能得到一樣的尊重。

「但是沒有關系」,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女孩,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結尾。

是啊,「因為本身就可以比他們更好」。

Cecilia,你值得更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在紐約最繁華喧囂的曼哈頓島上城區,隱蔽著一處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校園——哥倫比亞大學。

這所擁有百年歷史的世界一流學府,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

哥大校園,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小家庭優渥的鄭愛欣,出生於廣東潮汕,因為父母經商奔波的緣故,鄭愛欣經常轉學,也因此養成了自由獨立的個性。

2013年,高中畢業後的鄭愛欣來到美國加州一所學院讀本科,了解到美國在本科期間擁有轉學制度,出於嘗試的心態,她便給多所高校遞交了轉學申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憑借著優異的成績,鄭愛欣順利地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並成功轉入學分,直接就讀本科三年級。

然而東西海岸不同的教育氛圍,卻讓剛到紐約的她,感到了強烈的不適應。

洛杉磯與紐約對比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除了生活習慣上的調整,面對哥大這樣一所眾多學霸聚集的學校,鄭愛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緊張。

暑假期間,鄭愛欣準備在校園內進行一項小規模壓力測試的問卷調查,然而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裏,她甚至無法找到五個人來幫她完成調研。

校園裏的同學不是趕著去圖書館、趕著去上課,就是趕著去考試,總之沒有人願意停下手邊的事情,幫助鄭愛欣完成一個短短幾分鐘就能填完的問卷。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鄭愛欣的調研中,感受到高壓氛圍是哥大校友的普遍心聲,幾乎所有的藤校學生,都表示曾在不同時期被壓力折磨得頭暈目眩、迷失方向……

美國心理學會曾公布一份【大學校園危機(Crisis on Campus)】的報告,其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學生感到「絕望」;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12個月中,由於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這樣的情況在名校尤甚。

史丹佛校園內有一個形容學生的說法叫做「鴨子症候群」(Stanford Duck Syndrome),意思是每個史丹佛學生都像一只生活在加州溫暖陽光下的鴨子,表面上看起來悠閑自得,其實都在水下拼命劃水,以趕超他人。


也許在外人看來,名校學生呈現著一種平易近人的自信、一種對生活遊刃有余的掌控感。然而經歷過這一切的人才會明白,在這些光鮮的外表之下,你可以讀出恐懼、焦慮、抑郁和空虛的蛛絲馬跡。

對於此時的鄭愛欣來說,在學業之外,求職成為了她焦慮情緒中最新的部份。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已經大三的鄭愛欣,正在為畢業前的實習申請進行著準備。

在鄭愛欣的親人和朋友看來,哥大的標簽必然會讓她的求職毫無障礙,但現實殘酷的真相卻是,她正在持續不斷地收到各種拒信。

來自親友的定位和標簽,讓鄭愛欣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而接連不斷的拒信,則讓向來優秀的她越發深受打擊。大三的最後一個學期,在得知了自己不理想的期末成績之後,鄭愛欣終於繃不住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對於留學生來說,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學業壓力、過於封閉的留學生小群體、孤獨、容易被邊緣化、來自父母家人的期許和壓力、長久的經濟負擔…… 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為負面情緒的溫床。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45%的中國留學生稱自己有抑郁癥狀,29%的人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這個比例令人驚訝,因為美國大學生的整體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比例約為13%。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從父母到外人,大多數人卻並不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留學生本已是天之驕子,他們的朋友圈永遠都會有漂亮的成績單,有世界各地的名勝和風景,有熱鬧的party和活動,還有什麽是可以讓他們抑郁的?

焦慮面前,隔著大洋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常常如火山般頻繁爆發。

誠然,名校校園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或是擁有令人贊嘆的學習成績,或是簡歷上寫滿了各式各樣的嘉獎和榮譽,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卻並不具備處理情緒的方式和方法,一旦面臨負面的事件,每個人都容易變得十分脆弱。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美國高校發現,因為中國人觀念裏對「精神類疾病」的汙名化,精神治療依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也從未考慮過尋求專業咨詢。

耶魯大學透過調查發現,盡管中國留學生出現精神疾病癥狀的比例高得驚人,但他們中有27%的人卻從未聽說過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而且只有4%的人使用過這項服務。

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7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選擇在金門大橋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017年2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就讀的20歲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死在宿舍內,她曾就讀於中國廣東佛山第一高中;

2016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名來自中國天津、品學兼優的留學生劉凱風在家中自殺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中國上海的留學生楊誌輝自殺身亡……

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中國留學生自殺的訊息遍布網路。

在許多中國學生從小到大接受的觀念裏,他們早已將人生前景、自我價值與學業成績劃上了等號,但學業壓力所制造出的強烈不安感,卻讓一路走來都嚴格要求自己的中國優秀學生承擔著更大的焦慮,甚至不敢設想失敗的可能性。

幸運的是,鄭愛欣最終向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撥出了電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1994年出生於北京的金師鑒,正在哈佛工程材料系就讀博士一年級。

實驗室、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是他踏入這所名校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2013年,金師鑒在上海讀完國際學校後,就申請到了美國埃默裏大學進行本科階段的學習。

化學專業的他,因為研究方向一致,隨後如願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計畫。

在金師鑒的身邊,除了美國本土的競爭者,還有來自中國頂尖名校的學霸高手們,這讓初進哈佛不到一年的他,感到有些無所適從。

每天走在校園裏,身邊的人談論的都是自己的課題、實驗……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任何一個常青藤學校的學生,都可以說是以一名優勝者的姿態,昂首闊步地邁入了校門。「優秀」是他們的標簽。

可是,這個標簽掩蓋了大部份優等生虛弱的自我認知。

當他們從幾千幾萬的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披荊斬棘,進入名校,很快就必須意識到,在這個世界級的精英聚集地,唯一不缺的就是各路牛人,自己原來認為了不起的存在也黯然失色。

總有同學能達到讓你瞠目結舌、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陷入新一輪「闖關打怪」的戰鬥中,不斷壓榨自己,用自己的表現去證明——我還是配待在這裏繼續學習的,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缺課、失眠、突然缺席集體活動幾個月、用憂郁的形容詞寫成冗長的貼文……這些看起來都不過是中國留學生所經歷的,應對學業的小挫折而已。

對於金師鑒來說,眼下博士階段的第一年以課程為主,大家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一小部份的學術研究;第二年開始,重心就會逐漸從課程轉移到研究上。

正值暑假,和大多數博士生一樣,金師鑒留在了校園,把大部份時間留給了實驗室。這也是他未來的博士生涯裏,需要重復數百次的基本過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同樣的夜晚,金師鑒一次又一次地從實驗室回到宿舍,盡管這是他來到哈佛的第一年,但決心投身於科研事業的他,註定要踏上一條漫長的征程。

科研道路上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也讓金師鑒的求學之路,摻雜著些許苦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獨自沈浸在研究室中的孤獨,用第二語言閱讀研究的沈重負荷,都慢慢開始交織在一起。

一旦經歷數百次的實驗沒有獲得研究成果,或是沒有做出想要的數據,那就意味著他五年的付出面臨功虧一簣的危險。

但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哈佛博士生活中,金師鑒也被周圍的同學們所影響,產生了許多積極的改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活在別處】

在哈佛校園,人們都積極踴躍地嘗試著各種新的事物,這也讓金師鑒受到感染,變得更加開放,更願意去挑戰自己。

在群星璀璨的哈佛,即便道路坎坷,金師鑒也在擺正自己的心態,調整節奏,學會成長,不計得失。

在名校校園的這片土地上

孕育著充滿希望的年輕一代

名校就如同一個標簽,

並不能概括這些男孩女孩身上的一切

但名校教給優等生的一個道理是:

僅僅擁有好看的成績單

並不能讓你的未來雇主高看你一眼

而應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

人生價值的實作80%發生在課堂之外

——end——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 talk),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裏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存取,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

熱點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