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成為「不買族」後,一天只花10塊錢,一年少花19萬

2024-01-25情感

每到年底,各種賬單一一出爐,賬單上的數位會一遍遍提醒你,這一年,你花了多少,賺了多少。

按照往年,大多人看到賬單會大吃一驚:我竟然花了這麽多錢?我有賺這麽多錢嗎?

類似的場景即將重現,但有一批人早已開始為年底的消費支出精打細算,選擇成為「不買族」。

想象一下,一個月只花400元,平均每天花10塊出頭。一年後,能省下19萬,足夠交一套房子的首付,你動心嗎?

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但90後女孩喬桑,卻將這樣的生活堅持了3年。

不止喬桑,年輕群體中, 「極簡消費」 正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相比起前幾年的瘋狂「買買買」,更多人開始高喊「不買立省百分百」,加入消費主義逆行者的陣營。

根據星圖數據釋出的【2023年雙11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顯示,2023年雙11總交易額,同比增長已經降至個位數2.1%。

這個數據,相比前5年連一個零頭都不到,堪稱「史上最慘雙十一」。

經濟下行的當下,消費降級逐漸成為時尚,極致省錢被奉為圭臬。

越來越多的人,在省錢存錢的迴圈中,找到了不一樣的快樂。

紀錄片【生活的減法】裏,喬桑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

早上,起床刷牙,快用完的牙膏,剪開包裝,還能再用一個月;

白天去買菜,喬桑會反復問攤主,有沒有那些長得不好看、有點蔫兒、但還可以吃的菜,處理掉給她;

每逢工作日,喬桑都會步行2公裏去公交站,只為趕上市裏推出的「1分錢坐公交」活動;

至於晚餐,喬桑會和鄰居相互交換食物。比如有次,她就用黑豆、燕麥,交換了鄰居的荔枝、獼猴桃、西瓜、排骨湯。

在喬桑看來,自己不是摳搜,而是在解決「資源過剩」的問題。

她身邊很多人都有囤貨的習慣,比如朋友會一次性買100顆雞蛋,鄰居也會囤積過多的紅薯和胡蘿蔔。

這些食物短期內根本吃不完,她就會拿自己的閑置物品,跟對方交換。

而喬桑的家,也是把「極簡主義」體現到極致。

偌大的房間,家具寥寥,所謂的床,也僅僅是一張木板上鋪了薄薄的墊子。

衣櫃裏,只有大三元鞋,十幾件衣服,清清爽爽,完全不用糾結「第二天該穿什麽」。

用喬桑的話來說,「斷舍離」會讓人上癮,現在的她,漸漸接受不了家裏有其他的雜物。

近幾年,像喬桑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了「不買族」的一員。極簡生活方式更是成了網路熱議的話題。

最近有一條熱搜,「月薪5000的年輕人給自己省出年終獎」,評論區不少網友直言:

「對618、雙11沒興趣了」;

「從不看直播,拒絕被消費主義話術洗腦」;

「卸掉了所有購物軟體,閑魚賣掉舊衣服,還能加一點收入」……

而在「你有攢錢習慣嗎」的投票區,將近一半的人,都勾選了「攢錢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

在豆瓣的一些攢錢小組,也能看到當代年輕人五花八門的省錢方法。

比如「假裝消費法」,把很想買的東西記錄下來,看看一共消費多少。加總後的數額,往往能讓人遏制住「買買買」的欲望。

還有「轉移花錢法」,把一些無感的購物方向,轉移到購買必需品上,不僅購物實用性提高了,還能省錢。

圖源:豆瓣@程友友

在多數人看來,省錢不代表摳門,而是把資源最大化利用,避免沖動消費,或者物品囤積過多。

一位極簡消費博主說: 「原來舒服的日子不用很貴,攢錢的日子也不用吃苦。」

誠然,在年輕人群體中,消費觀正漸漸向「理性」傾斜,不買、少買的意識已浸入心底。

而只取所需,物盡其用,極致省錢,正成為消費的新風尚。

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發展過程,「不買族」也不是突然成為「不買族」的。

喬桑曾經也是個購物狂。大學期間,她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會超過2000元。

最瘋狂的時候,同款式的衣服,她會買四個顏色;同款式的鞋,她也買過三個不同色號。

工作後,喬桑是Zara、H&M這類快時尚店的常客,每次逛都會買很多東西,最貴的包包有4000多元。

有人勸她不要花那麽多,她反駁回去:「別想著節儉,不花錢是掙不到錢的」。

轉折發生在27歲,喬桑有了買房的打算。

平常大手大腳慣了,她存下的錢加上父母資助,才勉強夠交上首付,最後貸款買下的,是一套88平米的房子。

搬家那天,喬桑明顯感覺「特別累」,她的很多東西都是閑置不用的,新家根本放不下。

她費了好大勁,處理掉家裏200多件衣服和鞋子,不是放二手平台賣了,就是送人或者捐了。看著空蕩蕩的衣櫥,喬桑直言「看著好舒服」。

從那以後,喬桑開始嘗試斷舍離式的極簡生活。除非必不可少的大額消費,她每天開銷都基本控制在10元左右。

堅持極簡消費幾年,喬桑說:

「回過頭想想,我才意識到,以前自己被外在物品束縛得有多麽嚴重。瘋狂的購物,並沒有給我帶來長久的快樂。 反而斷舍離以後,我整個人更開心了。」

除了像喬桑這樣,因為買房以及囤貨焦慮,加入不買一族的,也有部份人,是因為裁員壓力,開始斷舍離生活。

90後女生@豆豆龍,原本在一家經濟效益不錯的外企工作,她看重形象,經常買名牌包裝自己,「每個月基本存不下什麽錢」。

這兩年行業受到沖擊,不僅薪資下調,而且隨時面臨裁員風險。

看到家裏一堆沒怎麽用過的化妝品和衣服,她心中後悔不已,「早知道就做好消費計劃了。」

「雙十一」時,@豆豆龍本來想買一支護手霜,卻無意在家裏翻出了一盒快過期的面霜。她當即決定,不買護手霜了,直接用面霜來護手。

當然還有部份不買族,「不買」僅僅來源於樸素的消費經驗。

「買過明星直播間的羊絨大衣,沒一件保暖的,後來想想,還不如買品質好的。」

「買過很貴的網紅小吃,味道還不如2塊錢的泡面。」

「下單過300+的口紅,除了包裝精致,色號和體驗感一言難盡。」

和爸爸媽媽輩一樣,「貴的不一定好」,正在成為年輕人的共識。

沖動消費下的「買買買」,常常讓人在日後回顧時,帶來一種荒謬的失控感。

控制消費,既是握緊手中不多得的安全感,也是試圖掌控生活的體現。

對於「不買族」,有人表示理解,但也有人提出質疑。

有網友覺得他們為了省錢降低生活品質,是從「一個極端跑到另外一個極端」。不過依然有大多數「不買族」樂在其中。

@鳳尾 是個獨居不消費者,從去年開始,她立誌攢錢,提前還貸。

她的快樂來源很簡單,比如拆開以前的手串重新編,或者聽播客、做瑜伽。興致上來的時候,她會拿以前備考剩下的草紙寫寫畫畫。

在鳳尾看來,快樂不一定和物質有關,她有時候會去b站聽老師講課,不為功利性的考試,只因為「消解未知本身,就是樂趣。」

圖源:豆瓣@鳳尾

@fairK 也是低消費的忠實踐行者,9.9塊的帆布包她用了好幾年,化妝品不用完絕不買新的。甚至每個銀行的羊毛點,她都在備忘錄裏記得清清楚楚。

比如:浦發銀行連續消費6天可以領取漢堡,建設銀行繳滿30元水電燃氣費可以省5元微信立減金,工商銀行的抽獎經常有紅包……

fairK瘋狂攢錢,都是為了一個目標—— 把錢花在喜歡的地方。

去年,她用攢下的錢,去歐洲玩了7個國家,原本預算只有5w,實際上只花了3w,她直言:「更加開心了!」

很多「不買族」也有類似的感受,真正的快樂,不一定建立在消費上,反而擺脫了錢的束縛,才能更好地和內心相處。

有人不點外賣兩年,在做飯中找到了樂趣;有人堅持步行上下班,一年瘦了10斤;有人甚至單純地看著存款從3w、10w、到30w,完成一個又一個攢錢目標,也會很開心。

作家凱特·弗蘭德斯在【不消費的一年】裏寫道:

自己堅持一年不消費,「丟掉了70%不需要的東西」,最後居然「攢下了50萬元、減重了26斤、出了一本書,還找回了快樂的自己」。

對於真正擺脫物欲的人來說,低消費已然成為一種習慣,不需要外人眼中「苦行僧」般的自律。當一個人找到內在的節奏,無論物質富裕與否,ta都會過得充實且滿足。

【斷舍離】一書中有寫:「斷舍離,表面上丟掉的是物質,但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世界裏,內心的‘多余執念’。」

今年各項消費數據都顯示,「精打細算」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習慣。與其武斷地用「摳門」去定義,倒不如說,現在年輕人的消費態度,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清醒了。

花錢買東西已不再成為快樂的必要需求,東西越多,成為垃圾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錢越存越多,不止會帶來更多安全感,等時代的雪花落到自己頭上,起碼還有能力緩口氣。

寒冬能持續多久,是個未知數。但在不買的消費觀下,大多數人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收支計劃,避免陷入消費主義和物品囤積的陷阱。

當淩亂的生活逐漸遠去,內心的秩序重新建起,買與不買其實都成了生活中的其次,不再占據要位。

生活的健康的永續方式,本就是回歸到生活,回歸到人。

文末點 「在看」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發財呀~

作者 | 竹西, 本文先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 class),轉載請聯系授權。

主播 | 韓星,公眾號:韓星(id:HanXing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