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被一張照片改變一生:8歲就飛渡怒江火遍全國的溜索女孩,16年後怎麽樣了?

2024-01-30情感

讀書對那些大山中的女孩來說,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改 變命運。 像飛鳥一般飛往屬於自己的山,走好人生路,這大概就是「溜索女孩」的意義。

富書作者:蘇納

來源: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在如今這個時代,有了關註度便有了一切。有人一夜出名成為網紅,也有人深陷流量怪圈無法自拔。

溜索女孩余燕恰 無疑是幸運的,一張照片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許多像她一樣的女孩們的求學路。

2007 年,因為有媒體來到馬吉鄉采訪,剛好抓拍到了余燕恰過江的一幕:

穿著粉紅色上衣的小女孩,正仰著頭溜索過江,而她剛好看到了鏡頭,這個畫面被記者永遠定格。

正是這張照片改變了她的一生,她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溜索女孩」。

這個小女孩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現在的她又怎麽樣了呢?余燕恰的故事,還在激勵著無數女孩走出大山……

懸在溜索上的童年,一張照片改變命運

1999 年,余燕恰在 雲南怒江州福貢縣的 布臘村 裏出生,在傈僳族的語言中,她名字中的「恰」是老三的意思,在她的上邊還有兩個姐姐,她是家裏面最小的孩子。

可是在這個資訊閉塞、交通落後而且遍地是山的小村子裏,許多人從未上過學,從未走出過大山,他們的命運早就被註定了。

可余燕恰的父母不同,她的母親堅信,小孩子只有不斷讀書,不斷上課學習,以後才能有出路。

在余燕恰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母親念叨:「你們就算害怕也要學會溜索,不然以後沒辦法上學的。」

溜索就是利用繩索渡河,余燕恰的家在怒江這頭,而山村裏唯一一個簡陋的小學在怒江那頭,再加上這裏 貧窮, 還沒有修橋,溜索就變成了村民們唯一的渡河方式。

而余燕恰的母親為了能讓她盡快適應,在她只有 3 歲時,就開始慢慢培養了。

每到周一,母親就會把她和幾只雞綁在自己身上,溜索去馬吉鄉趕集。在集市上,母親會把養的雞賣掉換錢,然後帶著余燕恰去吃米線。

日復一日,余燕恰的童年就這樣在溜索中度過,因為母親的培養,余燕恰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樣害怕溜索,而且 6 歲那年,她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獨自溜索上學了。

不過村裏人看到孩子們獨自溜索時,一顆心也是懸著的,總是對他們反復叮囑:「你們都是小娃娃,腰上沒有力氣,一定要在脖子上再多套一個繩索,不然的話,很容易後仰著翻下去!」

小孩子們也只被允許溜平索,因為平索傾斜度不大,相對安全,不然的話,很容易撞到對面的巖石上而受傷,後果不堪設想。

而余燕恰就算溜平索也十分艱難,因為體重太輕,她每次只能滑到半中央,然後用手慢慢爬到對面。

雖然余燕恰每次都非常謹慎,但還是出過一次意外,全程令人心驚膽戰

那天,余燕恰身上的繩索還沒綁好,滑輪就自己溜出去了,她整個人身體後仰著,幾乎倒掛在溜索上。

當時小夥伴 看到余燕恰的危險狀態 ,立馬行動起來,離得近的人眼疾手快,抓住了她的腳,有人去旁邊找來結實的樹枝讓她抓住。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拉回岸上。

好有其他同行的小夥伴在場, 拉住了 余燕恰, 不然她 可能就會被卷入奔湧的怒江之中

了這樣驚險的遭遇 ,要是其他孩子 可能 早就哭鬧著不上學了 。可余燕恰不一樣,她的腦海裏是母親說過的話:「 不上學,就沒有出路 。」所以她沒有畏懼困難,還是堅定地選擇溜索上學。

但溜索的困難一直都在,除了可能掉下去的風險,還有天氣的影響 ,晴天時還算順利,雨天和冬天就顯得格外難熬。

要麽是直接全身濕透,被淋成落湯雞;要麽是腳被凍得又紅又腫,鞋子都脫不下來。

只不過那時候的她以為大家都一樣,只能靠溜索過河,所以她也不曾抱怨過,就這樣靠溜索上了兩年學。

2007 8 月的一天 ,這個閉塞的小村裏來了一位記者。

余燕恰像往常一樣,系好繩索,準備溜索渡江,剛好滑到怒江中間時,被記者抓拍了下來,從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她的命運發生改變。

這張 驚險 的照片被發到網上,不僅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傳播,而且引起了 眾多 關註

這時候廣大網友們才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麽一個條件惡劣的小山村,這裏的人只能靠溜索渡江。

而且,余燕恰堅定求學的心也深深地打動了 大家 ,被親切地稱為「 溜索女孩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註。

這之後 ,余燕恰第一次見到外面的世界,有愛心人士帶她去北京遊玩,還告訴她說,一定要好好讀書,以後可以自己出來看看這個世界了。

可能只是他們 為了鼓勵小孩子隨口說出的一句話, 被余燕恰記在了心裏。

就好像曾經漆黑的道路上,多了一盞燈,余燕恰默默 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去大山外的世界看看。

生活很苦,但還有父母和愛心人士始終支持她;求學很難,但還有溜索這種方式,讓她從山這頭走到了學校那頭。

拼命讀書,她成為村裏第一位大學生

爆火之後沒多久,全國 20 多家媒體聯合就發起了「用愛,架起希望之橋」的捐款活動,許多愛心人士紛紛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兩個月時間就籌集到了 140 多萬。

在他們的資金支持下,馬吉鄉的第 1 座橋開始施工,雖然只是座吊橋,但比起溜索,已然方便和安全了許多。

那個時候,余燕恰每天溜索上學,總能遇到同樣拴著繩子,在怒江上修橋的工人們。

擦肩而過之時,他們還會親切地打招呼。

在所有人的見證之下,第 1 座吊橋終於在 2008 3 月完工,因為許多愛心人士的捐助,所以這座橋被命名為「 愛心橋 」。

余燕恰是第 1 個走上這座橋的人,溜索時無所畏懼的她,站在橋上的時候反倒有些遲疑了。

吊橋雖然很堅固,但卻會隨風晃動, 余燕恰心中很是忐忑,她是在大家的陪伴下 ,一點點走到對岸的。

從溜索到橋, 余燕恰 的認知發生了變化 ,她也對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加向往。

但當一切都在變好時,余燕恰的家裏卻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0 年,余燕恰的爸爸因為車禍去世,家裏的頂梁柱沒了, 她們家也一下子墜入谷底。

悲痛之余,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她的大姐輟學去城裏工作,補貼家用,二姐也在讀完初中後,輟學回家幫忙幹農活。還在堅持讀書的余燕恰,一下子變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對余燕恰來說,她的生活就跟溜索過江時一樣。

先是依靠慣性往下滑到怒江中間的最低處,但她並不會止步於此,而是憑借心中的希望, 靠著讀書這條路, 再一點點用手爬到對岸。

從小學到初中,和余燕恰結伴同行的人越來越少, 有一撥人覺得自己成績不好,繼續讀書浪費錢,索性直接放棄了。

而更現實的情況是,輟學的學生中,女生居多。不讀書,她們就只能早早地嫁給別人,然後開始生兒育女,一輩子就這樣被困在大山裏。

這並不是余燕恰所想要的結局,她也不甘心就這樣輟學,然後接受命運的安排。

於是她選擇一步步地向外挪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重點高中, 這個過程十分不容易 ,但她都從未想過放棄。

只是來到高中之後,面對激烈的競爭,余燕恰壓力很大,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曾經被誇聰明的她,在重點班裏變得十分普通。而且因為之前的基礎不夠牢,她的成績明顯掉隊了,跟其他同學差了一大截。

英語方面,其他城裏的同學很早就開始上英語的興趣班,而她卻在初一才真正開始接觸「啞巴英語」。

而且為了省錢,她吃飯十分不規律,導致自己患上了胃炎。有一次數學考試,她因為沒有吃早飯而胃痛,無心答題,最後只考了 60 多分……

這樣的次數多了,她才慢慢意識到,身體是學習的本錢,照顧好身體才能更好地學習。

她開始按時吃飯,周末的時候跑到圖書館裏學習。

至於她曾經認為最難的英語,也因為遇到了特別好的老師而變得不那麽困難。老師會在晚自習的時候,免費給底子薄弱的學生補課,而她也抓住機會來提高成績。

一想到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不容易,她更加拼命學習,想要抓住生活中這唯一的一束光。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8 年,余燕恰以 568 分的成績考入昆明醫科大學,她成了村裏第一位走出來的大學生。

之前她因為求學吃過的所有的苦,在這一刻都化為甘甜。

大學畢業,她選擇回到大山,反哺家鄉

余燕恰一路求學,當她的模樣隨著時間發生改變時,她的家鄉也是這般。

過去幾年,從馬吉鄉坐大巴到怒江州,需要在路上晃蕩整整一天。不僅路坑坑窪窪地不好走,而且還時不時會有急彎和陡坡,不走運的時候,大巴車更是會直接壞在半路上。

而現在,因為修了路,坐車只需要 4 個小時,而且道路也十分好走。

余燕恰的家裏也煥然一新,他們從大山上搬到了 國家 出資蓋的新房子裏。

不僅住房的條件改善了,而且家裏的經濟壓力也變小了。

2017 年的時候,國家還專門結合了當地情況,給大家指了一條致富之路,讓村民們種草果。因為馬吉鄉那邊雨季長,陰坡地比較多,非常適合草果的生長。

面對村民們對新事物的質疑,我們國家還給大家打了包票,賣不出去就由國家來賣。

這下子,當地人紛紛種了起來,不僅產量高,而且有專門的企業收購和銷售,大家的收入逐漸提高了。

余燕恰的母親和姐姐也加入了種植草果的行列,現在她們家裏的草果林更是差不多有 10 畝地,平均下來 1 畝草果收入至少 4000 元。

她們的收入跟之前相比也有了大振幅的提升, 而這個曾經交通閉塞的小村子,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變得越來越好了。

2022 6 月,余燕恰順利從大學畢業,之後她便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雲南省怒江州。

大學 4 年,她的初心一直沒有變:「家鄉的醫療資源不夠充足,從事醫療工作是 我的夢想。」

4 年的學習,讓她有著非常紮實的專業知識,所以畢業後,她順利地成了怒江州人民醫院的一名醫務人員。

雖然每天面對的工作非常繁雜:為患者采血,進行樣本的化驗等,但她不曾叫苦叫累,輕言放棄。

工作沒多久,她就漸漸熟悉了自己的任務和工作的要求, 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醫務工作者了。

而且休息時間,她會不斷地夯實理論知識,報名參加各種下鄉鎮和進社群的義診活動,為醫療事業的宣傳盡一份力。

雖然家鄉在慢慢變好 ,但怒江州卻只有一家三甲醫院,醫療水平還是比不上其他地方,所以她願意在這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6 年前,她是那個靠溜索渡江上學的小女孩; 16 年後,她是毅然決然反哺家鄉的大學生。

許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麽余燕恰一定要選擇回到家鄉呢?

面對這個問題,余燕恰總說:「是愛心人士幫我走出了大山,從那個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回饋家鄉。」

可說實話,這個問題可能還有另一個未曾提起過的答案,余燕恰出神地望著湍急的怒江,她說:

在一年四季裏,我最喜歡的,是冬春之時的怒江,那個時候怒江是不「怒」的,它收斂了鋒芒,有一種深邃如玉的靜美。

除了怒江,家鄉的大山也曾進入她的夢鄉,清晨時,墨綠色的山尖在雲裏若隱若現,真是美極了。

曾經她想要逃離的大山,現在也變得讓她魂牽夢縈;曾經兇險不已的怒江,現在在她眼中也有了別樣的靜美。

這個生她養她的土地,她終歸是難以割舍。帶著小時候的記憶,她也期待著,自己能夠在未來見證家鄉更多的變化。

「溜索女孩」余燕恰是靠讀書改變命運的範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也是如此。

同樣出身貧窮,甚至 17 歲才真正開始上學,但她最終憑借自學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讀書對那些大山中的女孩來說,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 改變命運。

除了余燕恰,當初一起溜索上學的小夥伴們,人生也都因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余春花專升本考試透過,成為馬吉鄉衛生院的一名護士;

余才妹初中畢業後回到村裏種草果,發展自己的產業;

霜晚秋大學畢業後成為攝影助理,用鏡頭記錄家鄉的點滴……

她們沒有早早結婚,沒有因為性別歧視而被迫輟學,沒有淪為家庭主婦被困在 大山,她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讀書的苦是暫時的,因為那是我們看世界所必須經歷的,而且更現實的是,不主動在讀書上吃苦,就要被動地在生活中吃苦。

在讀書上吃苦,靠讀書改變命運,像飛鳥一般飛往屬於自己的山,走好人生路,這大概就是「溜索女孩」的意義。

溜索已然成為過去,但屬於她們的未來,還在繼續。

作者簡介:蘇納 ,富書作者, 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 富書第4本新書 【遮蔽力】正在熱銷中, 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 ,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先發公眾號: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青允 、香克斯 ,排版:閔晶,校對:jenny、陳晨

免責聲明:部份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系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註富

👇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 「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