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開年最高分國產劇,為啥成不了下一個【繁花】?

2024-02-07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魏僑

【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落下帷幕,這個系列跨度長達三十余年,見證了中國的改革發展的宏大故事迎來了終章。

相比於開年火爆的同時代故事【繁花】和曾經口碑和收視雙豐收的【大江大河】系列前兩部, 【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討論聲量卻低了許多,評分雖然在播出後曾經走高,但最終又回到了不及前兩部的水平。

【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劇照

一部劇,在播出後的熱度與口碑表現,既與創作品質相關,也與當下的社會情緒和民眾審美有關。 一方面,【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不再有第一第二部內建「爽感」的逆襲故事可講,另一方面,【大江大河】第一部開播近6年,雖然時間顯得並不長,但觀眾們對時代故事的感受卻截然不同了。

「史詩劇」為何棋差一著

【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豆瓣開分8.6分,在2023年仍然是相當亮眼的成績,結局分數如今雖然跌至8.1分,但總體來看,仍算是超過及格線的優秀作品。

但和兩部前作相比,為什麽同樣的班底,同樣的制作水準,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大江大河】系列在敘事上,以樸素克制著稱。 在前兩部,這樣的創作手法格外亮眼,因為第一部從1978年寫起,宋運輝趕上了恢復高考,憑借執著與努力考上大學,扭轉命運。劇中另外兩個主人公,雷東寶和楊巡也在改革開放中,透過拼搏開啟了事業。

故事塑造了典型的平民英雄,講述了三個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如何沖破桎梏,在時代的浪潮下奮勇向前,實作逆襲。 這樣的故事情節本身就頗具「爽劇」的特質,加以敘事上的克制留白,反而顯得質感上乘。

【大江大河】劇照

到了第二部中,主角們已經完成大部份的個人成長與逆襲,故事的「爽度」開始下降,也因此,第二部剛剛開播時同樣遇冷。 但第二部的優勢在於,深入淺出地書寫了改革浪潮中不同階層的普通人如何抓住機遇,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故事。 在劇集整體全景式的宏大背景中,又生動地連線了平民視角,因此播到後期,第二部也憑極高的口碑逆勢上揚,奠定了這一系列的「史詩」氣質。

【大江大河2】劇照

有珠玉在前的兩部作品,第三部受到了觀眾更高的期待。如果一定要誇獎一下,應該說,在當下的影視劇改變續作中,能讓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時代巨篇平穩著陸,已經顯得相當出挑了。起碼劇中從制作到表演,依舊保持了正午團隊的嚴謹水準。

但問題是,隨著故事推進,沒了第一部的主人公故事大起大落,不同價值觀的激烈碰撞與重塑,平民故事也講過了,編劇卻沒有尋找到主人公新的人生階段與新的時代裏,那些與大眾情緒最相關的部份。

當劇情不能自然而然地大開大合時,情節的崩塌就開始了。比如第一部中雷東寶的形象還是熱情爽朗、笨拙但真誠,到了第三部,他開始感情不忠,與雷正明給他找來的馮妍妍上演了一出油膩版的「莞莞類卿」戲碼。 對觀眾來說,這一轉變來得實在突兀,也顯得割裂。

作為劇中靈魂人物的宋運輝,電視劇在他身上做了最多的正向改編。 前兩部中他完成了一個農村小夥到大學生,技術員工到成熟國企領導的轉變,其中和光同塵的人性灰度情節在他身上有鮮明的呈現。

在【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裏,觀眾已經很熟悉「打不倒的宋運輝」,無論是他拯救彭陽廠,還是回到東海,都完全在觀眾預見的範圍之內。劇中偶爾還保留著凸顯宋運輝人性灰度的情節,比如他向梁思申坦陳,為什麽想留在 彭陽,不想回到東海。但下一秒他就重新做起了東海廠廠長,在談判桌與洛達對峙。鬥智鬥勇都被輕描淡寫地帶過,人物成了完成一個一個任務的NPC,不再有連貫的成長性。

作為年代劇的優勢與困局

不過,在單部劇集以外,仍然想聊聊【大江大河】所代表的年代劇。

相較於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給人帶來更多的感受其實是「浪潮」。 從南方談話到鄧小平的去世,再到香港回歸,劇中許多次以特定的時代符號去錨定時間,並用服化場景的細致還原,精準地喚起了觀眾對於時代的集體記憶。

熱度節節攀升的【繁花】與【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講述的,其實是相同時代的故事。但兩者給人的觀感卻截然不同,王家衛的影像風格大膽又復古,正午團隊的拍攝手法則強調質樸真實。

即使是熱愛【繁花】的觀眾,也大多會承認,劇中的商戰寫得相對簡單淺顯。 與其說劇中寫的是商戰,不如說實際上講的是江湖風雲快意恩仇,人物之間的交集與沖突或者是義薄雲天,或者是爭強鬥狠,張力十足,但細究起來並不復雜。相較之下,江湖兒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寫得更為深刻與復雜。

而【大江大河】系列,講的是改革變化之際人的公心與私欲,講權力與人心,利益與理想之間的制衡與賽局。 劇集在盡可能地呈現出政與商,國家與集體、個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 正是在【大江大河】講述的那個年代,我們的社會從一個由宗族親緣關系維系的鄉土社會,轉向講究規則的法治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桌面之下的利益關系與灰色地帶,劇中都以銳利的筆觸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書寫。

也因此,從觀眾接受的角度來說,【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實際是更需要理解門檻的。 只有當觀眾付出更多的思考,才能收獲更深刻、真實的共鳴,這可能也是這部劇在前期的口碑略高於【繁花】的原因。

與許多講述改革開放的劇集不同的是,【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並沒有執著於展現一貫的意氣風發與蓬勃朝氣,反而深入、細致地講述了每個人在內憂外患之下經歷的迷茫、困頓與掙紮。 事實上,站在當下回望過去時,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的蓋棺定論,但真正身處當時的人並沒有上帝視角,不知道當下面對的究竟是機遇還是陷阱,也不確定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因此,【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事實上缺乏那個年代如今被公認的「積極感」。 但這,也正是這部劇區別於同類劇集的珍貴之處。觀眾在觀看這部劇時,視角的視角不是已經知曉一切的上帝,而是回到了歷史的縫隙,發現獨立潮頭的先行者並沒有先知的能力,被時代裹挾的普通人也必須在夾縫中求生。當中國社會延續千年的價值體系被打碎重組,劇中真正呈現了「摸著石頭過河」所面對的艱險與忐忑,人們在動蕩中堅守、苦難中相信,也在洶湧浪潮中奮起。

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生活下去,活得更好,這是每一個劇中角色時時刻刻都在面對的課題。而這樣的課題,何嘗又不是如今所有人面對的課題?

【大江大河】第一部在2018年播出,彼時宋運輝開篇在烈日下背誦【人民日報】,在化工廠的工作裏一次又一次較真、堅持、據理力爭,雷東寶為了小雷家的發展跑上跑下、傾盡所有,楊巡在無數的坎坷磨難中一次次地重新站起來,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就了這部劇開篇的高熱度。

而到了第三部開播,經歷了疫情以及經濟下行之後,社會氛圍發生了明顯變化,尤其年輕人在無奈與困惑中開始質疑,尋求心靈的避難所,像【大江大河】裏歌頌下崗潮中工人的奉獻,不再能引起共鳴。相反,同樣是講述下崗潮中舊廠老職工的命運浮沈,【漫長的季節】中呈現出荒誕與悲涼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共情與青睞,這是社會環境與輿論氛圍變化造成的,也是新主流劇集創作要應對的問題。

【大江大河】三部曲終章落幕,它在國產劇中的重要意義在於擺脫了同類題材的創作慣性,從更宏觀、更連貫的角度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成果,對大時代進行了完整、立體的瞭望與剖析,呈現出沈郁厚重、浩瀚廣博歷史感,為「以劇寫史」創造了可能。但它同樣也在適應自己的「時代」。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聯系後台。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