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親密關系底色:原生家庭決定擇偶模型!

2024-05-20情感

在感情裏,回避型的表現,有時候真是反常到讓人覺得離譜。就比如,當你不搭理他,對他冷淡的時候,他反而像只小貓似的,巴巴地想要靠近你、討好你;可你越是真心實意地去誇他、幫他吧,他卻像個刺猬似的,立馬豎起全身的刺兒紮你,然後逃離你。那為什麽會這樣呢?難道說回避型真的是那種「受虐狂」,只喜歡那些對他們不感冒的人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的親密關系底色,往往都是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

設想一下,那些在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被父母深深地愛著,物質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那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傾向於尋找與父母相似的人作為伴侶。這是因為他們視父母為榜樣,同時也渴望那種與童年相似的溫暖和熟悉感。那這種模式,我們就稱之為 延續模型

然而,對於那些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來說,情況就截然不同了。他們可能長期受到父母的忽視、控制甚至打壓,內心充滿了叛逆和反抗。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會選擇與父母截然不同的人作為伴侶,以此來逃離童年的陰影,並試圖彌補那份缺失的愛。那這種模式,我們就稱之為 補償模型

而回避型,往往就是生活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的那類人。所以,他們會更傾向於用補償模型來擇偶,也就是去尋找與父母完全相反的伴侶,就是那些溫柔、體貼、能夠包容他們,又願意奉獻自己的人。而這樣的選擇,其實是他們對父母多年忽視的一種 反抗。

因此,這樣的擇偶方式往往就 導致他們過於關註對方,盲目期待對方能給予無條件的、完美的愛,卻忽略了親密關系的真諦 —— 愛,是雙向的。 所以, 他們滿懷熱情地追求伴侶,幻想著只要和對方在一起,就能獲得無條件的愛,從而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當兩個人真正進入親密關系後,一旦他們發現伴侶的付出和體貼背後,也充滿了依賴和索取,那種童年時被父母打壓和控制的恐懼便會瞬間湧上心頭。於是他們開始回避,開始逃離,試圖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所以回避型內心深處最渴望的,其實是找到一個能夠無條件滿足他們幻想的伴侶,也就是那個願意無條件地愛他們、包容他們、滿足他們所有需求的人。然而,在真實的親密關系中,付出與報酬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付出的越多,對伴侶的期待也自然會隨之增加。因此,當你與回避型戀人深入交往,要求他有所付出的時候,這往往就會打破他心中的完美幻想。他就會覺得你並非他理想中的那個人,然後 選擇迅速逃離。

那面對這種情況,最明智的做法其實就是: 避免將矛盾上升為個人情感的攻擊或對立。

什麽意思?就是在與回避型相處時,你要盡量避免使用威脅、命令或指責的言辭去跟他溝通。相反,你應該釋放足夠的安全訊號,讓他明白,無論他有多少缺點和不堪,你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包容他。他無需變得更好,你都會一直守護他。

因為 回避型之所以害怕被控制、被打壓,並因此選擇逃離,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害怕自己不配得到愛。所以,與其使用諸如「你不愛我了」、「你錯了」、「你怎麽就不能 ... 」等 等這些帶有情感攻擊意味的話語,不如嘗試用更溫和、更自然的方式來 表達,比如「看到這樣的美景,我第一個就想分享給你」 ,或者「今天買的餅乾很好吃,下次帶你一起去嘗嘗」。

這種不帶有任何條件和要求的方式,只是單純地表達了你的愛意。當他感受到這種純粹的愛時,會更容易開啟心扉,接受你的提議。也就是說,你要學會將愛跟分享、跟一起去做事情等等結合到一起,學會使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走進他的內心,同時,也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回避型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包容時,他們會更加信任你,也會願意與你共同成長,因此,會更容易接受你對他的改造。但你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