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為什麽優秀的人,都喜歡獨處?

2024-02-13情感

一個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缺陷,但缺乏獨處的時光,那不亞於一場自我淪陷。

作者: 思文掃地

來源: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獨處,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

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一顆澄明的心,能享受一群人的熱鬧,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曼迪·赫爾在 安頓一個人的時光】中寫道:「 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選擇前者是 孤獨 ,那是一種「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看黃昏」的寂寞之境。

選擇後者是 獨處 ,那是一種「近看庭前花開花落,遠望天邊雲卷雲舒」的淡然之境。

朋友曉曉說:「我喜歡獨處,開始覺得安靜、自在、不拘束、不用遷就他人,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

偶爾和朋友一起,感覺對方那麽不舒服,那種偽裝我一眼就看出來。他們心裏早把我看作異類,可我不在乎,因為我遇到更優秀的自己。」

是的,我不在乎身邊人如何評價,我只在乎是否 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普通人與人交往,心情愉悅,但優秀的人不喜社交,只因社交實際上降低生活品質,所以,他們更喜歡獨處。

優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們只是更偏愛獨處。

因為,對他們來說,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自我賦能,更是一種自我認知。

  • 所以, 請擁抱獨處, 這是一個人最好的人生姿態,它不僅讓你遇見其他優秀的人,也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8年初,因為富書,我在寫作路上有幸結識了易小婉老師。

    易老師在 一個人住一年 文章中這樣說:「 獨居的幸福感,是看你願意在無用的事情上花多少心思。

    這句話正體現了她在蘇州的新生活方式。

    易老師在蘇州獨居了一年,在來蘇州之前,她在杭州有一個合租的女室友,一起同居了三年。

    她室友是一個生活能力特別強的人, 從換燈泡到做飯,大小家務活幾乎全包。 而到蘇州後 一個 人不得不親力親為。

    她說:「沒有了室友的獨居生活,需要面對更多瑣碎,需要獨自承擔更多,但卻擁有更多自由。」

    一個人獨處時,生活節奏可以由自己來掌控,看書、寫作、打掃房間…

    這種不被人打擾,不被他人意誌左右的安靜世界,獨自完成一件事不亞於寫完一篇稿子。

    她曾問室友:「你覺得我們住在一起三年靠的是努力嗎?」

    室友說:「要不是你努力讓著我,我努力遷就你,你以為我們不會世紀大戰啊。你知道嗎?有那麽幾個時刻,我想拍死你,你忘了。我都想放棄你了,想著我幹脆離開。」

    「想想你離開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獨自生活,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很多人害怕寂寞和孤獨,不願意獨自生活。

    「湊合過」「就這樣」「將就著」...我們寧可與不愛的人在一起,維持一段泛白戀情或破裂婚姻,讓自己在冰與火中煎熬。

    有時候,獨自生活未必是件壞事, 它可以讓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審視自己的過往,發現各種關系下所隱藏的不足或缺陷,而這些不足,恰恰是你今後成長不可缺少的關鍵元素。

    她說:「那些關於獨居各種問題,在寫書之後,就像一個個難題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那個曾經脆弱的、孤獨的、敏感的自我,也在書寫中得到成長與療愈。」

    正如曼迪·赫爾說:「總有些路,你必須一個人走。」

    哪怕孤獨陪伴,也要把它走下去。

    獨處,是一種自我賦能

    周國平說:「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從心理層面來說,「獨處的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想法與需求,能被自己的內心所陪伴、安撫和慰藉,且不感到無聊或空虛,且自得其樂。

    它是一個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標誌,意味著對自己生活有著足夠的掌控。

    而從實踐層面, 獨處就是一種自我賦能。

    關於賦能,前阿裏執行副總裁曾鳴先生在為【重新定義公司】序言中提到: 「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 賦能 ,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

    曾鳴先生的賦能屬於外部賦能,即企業由上而下地釋放權力,即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驅動企業組織扁平化,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才智和潛能。

    但一個人成長,更需要的是 自我賦能。

    所謂自我賦能,就是個體深知時代變革趨勢,從一顆螺絲釘 被動安排 轉變為一棵植物種子 自我驅動

    獨自在黑暗泥土中吸收土壤養分 基礎能力強化 和日月精華 核心能力叠代 ,默默從地底下長出來 競爭勝出 ,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 成功者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麽 中這樣描述自己獨處的性情: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準確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 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個人默默地跑步,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寫文章,我也不覺得煎熬,也不感到無聊。

    村上春樹創作小說二十余年,從未遇到才華枯竭的尷尬境況。

    究其根由,就是實作了自我賦能,即讓他擁有成功的優秀者所具有的三種核心能力: 思考力、耐力、專註力。

    這三種能力,恰恰是當下很多人所稀缺的核心能力,因為你無法依靠外部賦能直接獲得,唯有獨處方能擁有, 因為真正獨處時,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

    時代在變,善於自我賦能,將是你今後的核心競爭力,這在很多大程度上決定你和優秀者的差距,而這個差距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獨處,是一種自我認知

    叔本華在 人生的智慧 中寫道:「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麽選擇 獨處 ,要麽選擇 庸俗 ,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這裏的庸俗,可以理解為追求合群從眾中而喪失自我,並做著一些沒有意義或價值的事。

    他們時刻不停從門窗向外張望,尋找外部刺激,以驅動自己的精神和情緒活躍,他們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為此甚至丟掉性命。

    吳永寧曾這樣說:「極限運動國內第一人我不敢說,但我一定是玩得最狠的那一個,因為我每天都在爬,我是在玩兒命。」

    他是在玩命,而且真把自己命給玩沒了。

    據山東衛視透露,吳永寧生前曾經做了兩個引體向上,在做第三個的時候他出現了意外。

    由於體力不支他再也沒能爬上去,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年僅26歲的生命。

    如他這樣的一群人,在高空中搖擺,在危險中狂歡,為的就是在網路直播平台上粉絲帶給他的成就感,以及可觀的金錢。

    或許,直到墜落那一刻才意識到,因拒絕恐懼,不幸擁有慘淡平庸的一生。

    他的死沒有任何意義,粉絲很快將他遺忘,就連用生命換來的視訊也在一夜間被直播平台刪除。

    現實中,當社交、娛樂、奢侈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最終都將以痛苦而告終,甚至以性命為代價。

    叔本華說,能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因為一個人內在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我們說,道家抱守天人合一,佛家講究明心見性,儒家倡導養德盡性,身外之物都不重要。

  • 獨處,即是修行。

  • 它可以看作一種內在整合,這種整合,就是將外部事物經過「自我消化」後放到內在世界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不斷最佳化自我認知體系。

    關於 認知 ,獵豹創始人傅盛把人的認知結構分為 四個層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以為自己什麽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比重95%

    (2)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比重4%

    (3)知道自己知道 ——抓住事情的規律,提升自己的認知 比重0.9%

    (4)不知道自己知道 ——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比重0.1%

    在他看來,有95%的人處於第一種狀態,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的狀態,就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

    這種狀態非常可怕。

    如果吳永寧對死亡有敬畏之心,對自身行為有深度認知,慘劇也就不會發生。

    但我深信,他不是最後一個。

    現實中,你想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看他一個人呆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若是前者,說明他是一個內心貧乏的人,這樣的人,會持續熱衷社交、娛樂這些沒有價值的事,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終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 所以說, 一個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缺陷,但缺乏獨處的時光,那不亞於一場自我淪陷。

  • 而當下,正處於資訊大霹靂時代,你將面臨兩種現實困境,要麽在無知無畏中「自我淪陷」,要麽在過度焦慮中「等待死亡」。

    要想突破,唯有獨處而勝之。

    作者簡介: 思文掃地,富書作者,關註內在成長和精神品質,追求豐富的單純和不張揚的激情,願與您一起探尋人生的美好 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 富書第4本新書 【遮蔽力】正在熱銷中, 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 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先發公眾號: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免責聲明:部份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系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註富

    👇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 「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