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2024新型家庭觀:放養伴侶,散養孩子,富養自己

2024-05-20情感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談起過自己的父母。

在他的印象裏,父親像個獨裁家,總是說一不二;母親則整天佝僂著身子幹活。

而習慣了逆來順受的他,從小自卑敏感,直到參加工作後,仍是膽小怕事。

後來,極度壓抑的他決定研修心理學,以此來療愈童年的創傷。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他終於明白:

「好的家庭,不在住多大房,有多少錢,而在健康的關系上。」

當一個家裏,總有一個人把自己置於權力中心,不停地責難、教育和改造其他人,整個家也會因此陷入爭鬥。

相反的,一家人和和氣氣,家才能像一艘船載著我們渡過人生的風浪。

而實作這一點,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對家人的改造,多關註自我的成長。

電影【煤氣燈下】裏,丈夫為了控制妻子,可謂使盡渾身解數。

甚至透過操作家裏的煤氣燈,讓擔驚受怕的妻子愈發依賴他。

後來,大家便用「煤氣燈效應」暗指親密關系中的精神控制。

生活裏,很多人倒不會如此瘋狂,但對伴侶卻也總是忍不住指手畫腳。

【金婚】裏有句台詞:「感情是手裏的沙,抓得越緊,剩得越少。」

而當你張開雙手,就會發現,伴侶並不會像斷了線的風箏飛遠。

那我們應如何「放養伴侶」呢?3點建議分享給你。

①走出調查的黑洞:不查手機。

前幾天,好友蜜蜜打電話說又和老公吵了一架。

起因是蜜蜜趁老公睡覺,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記錄。

看見一條女同事發來的資訊,便開始問這問那:

這女的是誰?為什麽半夜還會和你聊工作?你是不是有事瞞著我?

蜜蜜敏感的神經被挑動,又開始拿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找茬。

結果,夫妻倆鬧得不可開交。

你以為兩口子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要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但別忘了,夫妻也是獨立的兩個人,都需要私人空間。

所以聰明人,都懂得給對方留白。

具體到實際,就是不查手機,別幹涉社交,少疑神疑鬼。

允許對方有自己的小天地,才是最融洽的相處模式。

②不強行改變對方,保持邊界感。

咨詢師月月,接待過這樣一位妻子。

她為了讓丈夫進步,給丈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造計劃。

逼他考高級職稱,自學育兒知識,監督他每周打卡運動。

她不厭其煩地發號施令,而丈夫也漸漸不堪重負提出了離婚。

心理學家曾奇峰講:

中國大多數家庭矛盾,都是一場隱秘的權利鬥爭。

家庭中若有人堅持「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那這個家將永無寧日。

人不是設定程式的機器,不能靠一個個苛刻的指令來強行改造。

放棄「自以為正確」的教導,關系才會牢固,感情才能流動起來。

③不控制伴侶的時間,尊重TA的安排。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

本打算周末睡個懶覺,再約著朋友出去玩,或是一個人看場電影。

可就在你美美地按計劃進行時,伴侶卻忽然冒出來說:

你今天得聽我的安排,咱們先幹這個,再幹那個。

這一刻,怕是好心情全沒了,只剩下氣呼呼地對抗。

時間,是一個人的私有財產。

哪怕是夫妻,也不要輕易幹涉對方的日程安排。

有事商量著來,但別像領導一樣,像布置工作一般,把對方的時間填滿。

家庭中,親子關系是另一大課題。

很多人,對伴侶沒什麽要求,但對孩子卻是一刻也松不了手。

面對層出不窮的育兒難題,教育圈呼籲對孩子要「散養」。

所謂散養,既要散,也要養。

①散養,從父母的3次放手開始。

武誌紅老師有個理論:「孩子的成長,從父母放棄共生、放下控制和完美主義開始。」

所謂共生,就是父母與孩子像藤條一樣纏繞在一起,缺乏清晰的邊界。

而放下共生,就是讓家長分清「我的事」與「孩子的事」。

比如,穿衣吃飯,學習鍛煉,社交活動,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吃飯追著餵,學習盯著看,交友說了算,那孩子就會成為提線木偶。

放下共生,一點點引導,一步步指引,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再說放下控制,這個話題可謂老生常談。

不信你翻翻社群網站,隨隨便便就能看見類似的新聞:

媽媽篡改了我的高考誌願、爸爸逼我學不喜歡的滑輪溜冰、爸媽給我報了十幾個興趣班……

明明孩子有主見,但在「控制型」父母那裏,這些主見要麽被忽視,要麽被打壓。

武誌紅說:「控制,就是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

但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在自己的事上應該有發言權。

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啟用他的內驅力,收獲和諧的親子關系。

而做到這點,根源上要求父母們放下完美主義。

接納孩子的平凡,允許他做錯題有缺點,也允許他不做「別人家的孩子」。

降低期望值,讓孩子隨著本性自由成長,他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②合格的父母,也不是甩手掌櫃。

或許你會疑惑:「那家長們就啥也不管了嗎?」

當然不是。社會學家趙鼎新,就曾指出以下三方面父母必須管,那就是:能寫,會算,敢判斷。

能寫——就是會表達,能把自己的感受、情緒,乃至憂慮與恐懼說出來;

會算——指的是邏輯思維,不是具體的算數,而是規劃安排事情的能力;

敢判斷——則指行動以及行動上的判斷力,敢想敢做,也敢於承擔後果。

比如學習上,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疑惑,而後指導他制定學習計劃,再鼓勵他大膽實踐。

等考試結果出來,考得好與不好,都要讓他明白這個結果由他自己承擔。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絕非是吃喝拉撒都管的保姆。

生活中,有一類父母很可憐。

自己舍不得吃穿,但給孩子花錢卻從不含糊;

沒有愛好社交,整天就只圍著廚房竈台打轉;

哪怕累到崩潰,還要掙紮著起來照顧一大家子……

以往,這種「犧牲式人設」或許還能贏得好評。

但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

人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有精力經營好生活。

家庭裏,我們總是常常在各種關系上絞盡腦汁,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與自我的關系。

我們可以放養伴侶,散養孩子,但對自己,卻要富養。

首先,富養身體。

人到中年,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說被推到了一個十面埋伏的戰場上。

工作的辛苦,育兒的焦慮,社交的繁復,時常令人精疲力盡。

我們肩負著各種角色,而所有角色的演繹都必須依附於「自己的健康有力」。

照顧不好自己的人會倒在半路上,照顧好自己的人才能拼贏後半場。

從今天起,早睡早起,合理飲食,堅持運動。

客製一份養生計劃,少熬夜少吃外賣,順應四季規律調配飲食作息。

第二,富養情緒。

做父母後,人格外容易情緒失控。

在育兒上和家人觀念不和,為孩子學習殫精竭慮,被生活瑣事攪擾得心緒煩躁。

學會平復情緒,我們才能有精力應對各種挑戰。

博主@格格分享的「6步調解法」,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倒數法:當負面情緒來臨時,你可以在心中從1數到10,如果還不行,倒著再來一遍。

關註呼吸:感受呼吸吐納,放松緊繃的神經,把意識集中在當下。

出門走走:讓自己暫時逃離紛爭,出門跑步做運動,以此釋放壓力。

直面情緒:不要回避,大膽面對,而後穿越這種感受抵達平靜。

stop技術:也就是正念練習,找個安靜的地方靜坐冥想,清空大腦思緒。

書寫日記:把煩惱的事一件件寫下來,讓情緒在書寫中得以梳理和化解。

第三,富養心靈。

心理學家洛莉·戈特利布曾說:

當我們脆弱時,就像是生雞蛋。摔到地上,蛋殼就破了。但如果我們的內心富有彈性,就會像煮熟的雞蛋。即使掉在地上,也不會完全破裂。

修煉強大且有韌性的內在,便不會輕易被外界擊碎。

你可以每周讀一本書,借由他人力量提升自我能量;

你可以找一份愛好,唱歌、畫畫、喝茶,以此滋養內心;

你也可以沈浸式地做一點小事,以此抵達心流狀態。

當心靈被滋養,整個人都會神采奕奕。

說到底,經營家庭就是處理家庭中的關系。

當你與伴侶、孩子和自我和諧相處,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要知道,決定幸福指數的,從來不是金銀幾何,而是家庭是否美滿。

活得越通透越會明白:

力氣不要全用在他人身上,而是要轉向自我。

與伴侶輕松相處,與孩子一起成長,對自己倍加呵護,生活自然會向好發展。

願我們都能重視家庭關系,不遺余力地讓自己和家人奔赴更幸福的明天。

點個 「在看」 ,與朋友們共勉。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陸遊 【示兒】

作者 | 瑾山月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