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漢服婚禮,獨屬中國人的頂級浪漫

2024-05-20情感

前段時間,有個視訊在網上很火:

#帶芬蘭家人體驗漢服婚禮#

沖上了多個平台的熱搜榜,全網超過400w播放。

出於好奇,十點君點開了視訊。

撲面而來的,是儀式感拉滿的傳統中式美學:

鳳冠霞帔、八擡大轎、鈿釵禮衣......、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美,真的太美了!

這些年,西式婚禮的西裝白紗看了太多。

回過頭,才後知後覺:

咱們中國人的漢服婚禮,蘊藏的端莊大氣,美得太有質感和深度了。

不止十點君這麽想。

有許多網友也在視訊的評論區感慨:

「我們永遠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審美,全世界都找不到替代!」

「這是只屬於咱們中國人的婚禮,拍的比電視劇還好看。」

提到漢服婚禮,自然要先聊聊雍容華貴的婚服。

如今的新人,最喜歡的是明制婚服:

新郎要穿「狀元服」,戴烏紗帽,穿圓領衫,再束腰帶;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新娘則穿大名鼎鼎的「鳳冠霞帔」。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每次看到,十點君都會想起【紅樓夢】中的那句:

「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鳳冠霞帔」其實代表了兩樣東西:

鳳冠,是頭上戴的飾物。

霞帔,則是身上披掛的飄帶。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在以前,鳳冠霞帔可不是尋常女子能穿的。

唯有出身富貴人家的女兒,才有資格穿戴鳳冠霞帔。

在明代,鳳冠霞帔甚至一度只允許皇後穿戴。

富貴大氣,可想而知。

由於鳳冠上有大量的珍珠、寶石做裝飾,所以非常的重。

單個鳳冠就要十幾斤。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為了保持鳳冠不掉,新娘往往要保持很端正的儀態。

名副其實的「欲戴鳳冠,必承其重」。

比起端莊大氣的鳳冠霞帔,唐制新娘婚服「鈿釵禮衣」則更華美性感。

圖片來源某站@ 雨琪在芬蘭

由於唐朝思想開放,所以唐朝女子結婚大多穿著交領或坦領襦裙,再以薄紗作為外搭。

正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慢束羅裙半露胸」。

不過那時女子的婚服都是綠色的,有「紅男綠女」的寓意。

直到明代,才把女子的婚服改成了紅色,代表「雙喜臨門」。

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唐制新娘婚服,基本都是紅色的了。

既然是婚禮,自然少不了「迎親」。

在古代結婚講究「三書六禮」。

從結婚前,到結婚時,再到結婚後,有一套莊重且繁瑣的禮儀。

嚴苛的儀式感,是對婚姻這件人生大事的至高尊重。

「婚姻,絕非兒戲。」

不過傳到我們現在,已經省去了絕大部份的流程。

只保留了其中最隆重的禮節:

迎親。

「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

新郎會在一大早騎著馬,帶著八擡大轎來接新娘。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到新娘家門前,需先報上「通關密碼」:

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台前別作春。
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這是從唐朝開始流行的「催妝詩」,以催促新娘要盡快梳妝。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隨後,和我們日常的婚禮一樣,新郎為了見到新娘,也要「過五關斬六將」。

不同的是,他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迎親片段:

「由小姐出令,新郎及伴郎團應戰,請問姑爺是否能來應戰?」

「能!放馬過來!」

新郎口號喊得響亮,但聽到第一個考題就傻了眼:

「請對戰帶‘花’的詩句。」

圖片來源某音 @晨丫丫

新郎在原地楞了3秒,還好他身旁的小孩哥及時出手相救: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之後新娘又接連要求對戰帶「好、月、圓」的詩句,想成就兩人的「花好月圓」。

不曾想,新郎只答上來一句,其他全由「小孩哥」代勞。

圖片來源某音 @晨丫丫

也難怪網友們銳評:

「要是沒有小孩哥,這新娘就接不走了!」

在此之後,是新娘的「出閣禮」。

首先要為新娘整理妝容,名為「開面」。

這是女子「未婚」與「已婚」的分界。

「一根織錦紅棉線,喜為新婦吉開顏,左扯三下中狀元,右扯三下福滿堂。」

圖片來源某音 @安晴LOVELY

再來是新娘母親拿著柳枝沾上水,在女兒頭上輕灑:

「一灑驅邪歲,歲歲保平安。

二灑添富貴,夫婦妻榮貴。

三灑賀萬吉,諸事皆大吉。」

圖片來源某音 @安 晴LOVELY

開面禮成後,母親將用梳子為女兒梳頭。

「一梳梳到頭,富貴不用求。

二梳梳到頭,無病又無憂。

三梳梳到頭,多子又多壽。」

圖片來源某音 @安晴LOVELY

最後,則由母親為女兒披上吉服,意在「集福」。

圖片來源某音 @安晴LOVELY

整個接親中,最感人的部份必然要數儀式最後的「拜別父母」。

曾看到一個視訊:

新婚夫婦拜別新娘的單身母親。

儀式開始,是母親上座,新人跪聽母親傳家訓:

「以正心律己,以容心處家。

願婚後,恩愛共纏綿,福祿壽相同。」

「兒謹記於心。」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隨後,先是新姑爺給丈母娘奉茶,響亮地喊第一聲「媽」。

母親如果對姑爺滿意,喝了茶,就要給紅包和祝福。

然後母親要為女兒送上嫁妝,並送上自己的祝福。

女兒則要反哺母親,感念母親的養育之恩。

「人皆父生而母養,婚姻乃天作而地合,父母生養之大恩與天地同,新人大婚而圖報。」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拜別父母」的最後,是新婚夫妻的三叩首:

「一叩首,感念母親生養之大恩。

再叩首,叩謝母親培養之恩情。

三叩首,願母親平安順遂,事事順心。」

然後,新郎將牽著新娘的手,把她送進八擡大轎,自己則騎上馬,一起前往喜堂。

在新人正式登入喜堂前,需要先熏香暖堂。

「燃通靈之香,祈天地福佑。」

當新人登喜堂時,身邊親友會在路上撒谷豆,避三煞。

還要在灑滿谷豆的路上鋪上一塊紅色的福袋,讓新娘踩著進門,寓意著「攔災趨吉,吉祥止止」。

再來,就是結婚典禮中的重頭戲:三拜大禮。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就像我們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那樣:

一拜天地環宇,再拜父母高堂,最後,夫妻對拜。

在此之前,新娘一直都手執扇子,半遮面容。

直到此時,她才終於可以行「卻扇禮」,拿下扇子,向丈夫露出真容,也意味著兩人的完婚。

在古代,因為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新人婚前往往從未見過。

卻扇禮,一來是為了給新娘遮羞,二來則是為了避邪。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至此儀式還沒完。

然後,新人要一起用清水洗手,名為「沃盥禮」。

古人為了表達對祖先和禮儀本身的尊重,所以在隆重儀式前都要用清水洗手,有「潔凈身心」的寓意。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再來,新人要一起吃同一頭豬的豬肉,並喝「交杯酒」。

只不過此時的交杯酒,和我們日常婚禮不同。

是把一個葫蘆劈成兩個瓢當做盛酒的容器,兩半葫蘆被紅線牽引,夫妻二人把酒一同飲下,再把葫蘆合二為一。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這也被稱為「同牢合巹」之禮,代表夫妻從此以後將「甘苦與共,福禍共長」。

之所以用「葫蘆」做容器,因為它是「福祿」的諧音。

圖片來源某音 @黃餵餵

最後,還要行「結發禮」。

夫妻二人將各剪下一縷頭發,一起放進錦囊中,寓意兩人將「情系於一,恩愛白頭」。

至此才算真正禮成。

在古人的婚禮中,新人全程都是不說話的。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舉辦漢服婚禮,則會酌情加些環節,增添氛圍。

像文章開頭提及的博主雨琪。

她與自己的芬蘭丈夫在網上相識,後來一起去芬蘭生活。

如今已經結婚14年了,但從未辦過婚宴。

今年,她邀請丈夫全家老少一起來中國旅行,並舉辦了這場「漢服婚禮」。

圖片來源 @ b站up主「 雨琪在芬蘭」

她在婚禮上增加了「雙方親友致辭」的環節。

其中新郎哥哥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

「我弟弟從小就愛玩電腦,但我沒想到最終他的老婆也是從網上找的。

因為弟媳,我們全家才有機會感受今天這場漢服婚禮。

謝謝弟媳,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國際化,也讓全家人的關系變得更緊密了。」

「最後,讓我們感謝互聯網!」

圖片來源 @ b站up主「 雨琪在芬蘭」

一段話,把現場的人聽的又哭又笑。

我想這便是現代版漢服婚禮的魅力了:

在保留傳統禮儀的同時,也增添些現代風情。

儀式感的莊重和結婚該有的熱鬧兼具,兩不耽誤!

實話說,在寫這篇文章前,十點君對於「漢服婚禮」的了解並不多。

但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了。

盡管整場婚禮下來,禮儀繁雜,但沒有一處冗余。

「尊敬天地,感念父母,祝福夫妻」,一一顧到。

每個環節、每個動作、甚至連所用的器具容器,都塞滿了對於新人美好的祝福。

這在如今更為流行的西式婚禮中是看不見的。

大概是大家越發追求新潮的事物,所以我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嗤之以鼻。

「老腐朽!」

但或許,很多禮儀只是在錯誤的傳承中「變了味」。

若我們有心感受,會發現祖先定立這些禮儀的初衷,都是飽含祝福與愛意的。

感謝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舉辦「漢服婚禮」,讓我們得以窺見傳統的中式美學。

這是獨屬我們中國人的頂級浪漫!

點個 【在看】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領略「漢服婚禮」的魅力。

你了解過漢服婚禮嗎?又對漢服婚禮有什麽感受?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 | 肖肖,心裏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